劉曉林
【摘 ? ?要】語文閱讀是高中學生語文學習中所不可缺少的一環,也是高中語文教師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方法。然而,在教育改革不斷發展的今天,由于傳統教學理念根深蒂固,高中語文教學缺乏創新,外部學習環境日益復雜,導致高中學生語文素養難以提升。因此,就高中語文閱讀中所存在的問題及策略進行探究,以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及水平。
【關鍵詞】新課改 ?高中語文 ?閱讀教學 ?開展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03.130
張必隱先生認為:“閱讀是從書面材料中獲取信息并影響讀者的非智力因素的過程”,不僅僅在于讓學生感受文字的魅力,更在于幫助學生提高對世界直接或間接的感悟能力。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是其重要組成部分,目的在于高效、科學、全面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讓學生在閱讀中促進三維目標的實現,逐漸擁有一個健康心智,美好人格的活動過程。但是,在我們的調查中發現,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還存在著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像閱讀過程的朗讀指導環節薄弱、閱讀導入環節過分依靠多媒體、學生多數情況是帶著老師給定的問題去進行閱讀,學生的想象力發揮受到一定的限制以及學生缺乏閱讀興趣等等。
一、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方面存在的問題
第一,高考的壓力使學生不舍得投入。高考備受矚目,學生倍感壓力。語文學習往往投入大卻見效慢,所以學生更愿意將主要精力放在數、英等見效較快的科目上。這樣導致的結果就是學生對于語文逐漸忽視,課外閱讀時間隨之減少。第二,閱讀的枯燥使學生不愿意投入。現行高中語文教材古文偏多,記憶性的內容較多。有相當一部分學生認為語文閱讀枯燥乏味,興趣不大。語文閱讀對于他們來說,僅僅是為了提高成績而不得不去做的一件事。第三,素材的缺乏使學生無處投入。也有部分學生對閱讀感興趣,但學生周圍可供選擇的書籍少之又少,且不具備觀賞性和藝術性,無論是內容還是導向都很難達到提升學生閱讀水平的標準。學生“好”讀書,卻無法讀好書,不利于拓寬他們的閱讀知識面,提升閱讀水平。
(二)教師方面存在的問題
第一,受應試教育影響,部分教師教學觀念陳舊,在課堂教學中往往流于形式,僅僅給學生傳授基礎的課本知識,不對其進行拓展創新。第二,受高考考核指標影響,教師在高中語文授課過程中,過于重視學生應試水平的提升,忽略了對他們閱讀能力的培養。長此以往,教師在課堂上只針對高考大綱對學生進行知識講解,“考試考——老師講——學生學”的學習模式,使得學生難以有所創新,最終導致閱讀水平難以提升。
二、優化措施分析
(一)精讀課本,借問題以提高閱讀效率
教師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當中,可以根據全文主旨,適當地提出一些開放性的問題,以此來使學生掌握全文大意,令教材講解簡易化。例如,教師在講授《老王》一課時,可以設置諸如“老王是個怎樣的人”等類似的問題,令學生對文章進行閱讀之后,從多個角度概括出自身對于老王形象的理解。大家集思廣益,紛紛描述自己的人物側寫,然后經過教師指導,使學生在腦海中呈現出對于楊絳先生筆下“老王”的一個大致輪廓。接著,圍繞作者與老王的交往,來探討文末“愧怍”的原因,進而使學生掌控整個文章的框架和脈絡。
(二)聯系生活實際,營造個性化閱讀情境
語文相對于邏輯性強的數學、實際操作性強的化學,最大的特點是貼合學生的生活。英語和物理并不是每時每刻都在使用,但是每個人都要使用語文進行溝通;每個人都要通過語文分享自己生活中出現的快樂與痛苦。閱讀就是通過書本與作者進行對話的過程,不聯系學生本身的生活情況和情景,這種溝通只能是牛頭不對馬嘴。而在個性化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從學生的興趣和個性出發,選擇適合的文章,再結合實際生活加以引導,進而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文章隱晦的內容。在個性化閱讀時,教師要激發學生的興趣,有的學生喜歡《紅樓夢》溫柔奢華的表述;有的喜歡毛主席的詩詞,霸氣威武。有了興趣作為閱讀的前提,就會有內在的原動力。比如《荊軻刺秦王》,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探討,當時荊軻認識到趙國已經沒有與秦國抗衡的能力,自己的刺殺很可能是無用功,那么為什么他還是毅然決然地西去咸陽呢?這就是對祖國的熱愛與自身的責任感。教師可以他為祖國獻身的英雄,讓學生自身產生認同感,并注入愛國精神。
(三)優化教學方法,開展個性化閱讀活動
閱讀是一種個性化的活動。但中國幾千年來的儒家教育使大家對這一點有很多的誤解,所謂“圣人經意,不得妄改”,中國千年以來的閱讀范圍都被圈定了。為此,語文教師應該優化教學方法,使學生閱讀行為向個性化轉變,引導學生加強自主閱讀。首先,教師要給高中學生一定的閱讀時間。眾所周知,高中在人生的學習生涯中,壓力是最大的。很多學生已經將時間安排滿了,為此,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組織自由閱讀活動,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閱讀。比如,在學習《沁園春·長沙》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進行閱讀,甚至可以讓學生閱讀其他的毛澤東詩詞。通過比較毛澤東在不同時期、不同感悟下所作的不同詩句,使學生獲得一個縱向的觀感;也可以在閱讀《過秦論》的過程中,橫向比較其他寫秦朝的作品,比如賈誼的《過秦論》是討論始皇帝失敗的原因,而李白的《古風》卻對始皇帝大加贊譽,而《阿房宮賦》則對秦朝的滅亡提出了自身獨到的觀點。在這些不同的觀點中,學生對秦朝和秦始皇的認識就會逐漸豐滿。在自由閱讀的活動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安排閱讀內容,自己設計閱讀方法,也可以自己設定閱讀目標。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不能夠僅憑學生個人成績來判斷其語文水平的高低,也不能流于形式,使學生淪為應試教育的犧牲品。良好閱讀習慣的形成,有助于學生把握人生發展規劃,教師應當以身作則,切實培養學生的閱讀情感,使他們得到思想上的啟迪,提高他們的審美興趣及能力。
參考文獻
[1]劉輝.高中語文詩歌教學中的文本細讀策略例談[J].內蒙古電大學刊,2018(06):55-59.
[2]溫俊義.高中語文課堂深度閱讀需要情懷[J].語文月刊,2018(07):26-29.
[3]嵇云霞.高中語文散文閱讀教學的審美困境與突破[J].中國教育學刊,2015(05):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