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發堂
摘要:勞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勞動教育是教育的核心內容,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相互融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由此可見,強化對學生勞動教育的研究具有積極意義。在勞動教育實踐中,教師要統籌協調思想引領和實踐活動之間的關系,明確勞動教育的功能定位,注重勞動教育的內容設計,掌握勞動教育的實施原則,建立勞動教育保障機制,并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積極提高勞動教育質量,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
關鍵詞:勞動教育;功能定位;內容設計;實施原則;保障機制;實踐活動
中圖分類號:G623.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4)02-0141-04
勞動教育具有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育人價值,是學生成長的必要途徑[1]。但部分學校的勞動教育開展得并不理想,如不重視勞動實踐活動,缺乏完整的勞動教育機制,且勞動教育過程、形式比較單一,導致學生只關注自己文化課成績的提升,對勞動教育存在認知偏差,在勞動實踐中敷衍了事。基于以上問題,各級學校要加強勞動教育,并將勞動教育作為一種常態化、常規化教育,以各種形式的勞動教育活動,引導學生形成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的積極情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勞動習慣,實現全面成長、健康發展。本文在分析開展勞動教育意義的基礎上,重點探究強化學生勞動教育的策略,以此為勞動教育提供方法的參考與借鑒。
1.推進素質教育發展
實施學生勞動教育是推進素質教育發展的有效途徑。勞動教育涉及個性發展、能力培養、思想道德建設等內容,可實現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的相互滲透,讓學生深刻感知勞動的價值和意義,并形成正確的勞動觀,以此全面落實素質教育理念[2]。
2.培育學生的道德品行
勞動教育活動可通過展示人和世界的價值關系,促使學生追求崇高的道德境界、精神境界,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遵守勞動規則,憑借自己的努力去獲得勞動成果,并從中形成成就感、自豪感,擁有持之以恒的奮斗精神[3]。同時,在勞動教育中,教師要給予學生積極的價值導向引導,讓學生學會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勞動成果,尊重勞動人民,形成積極的勞動體驗,實現個人道德品質的提升。教師還可借助相應的勞動教育,進一步提升學生對是非、事物的辨析能力,使其形成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的積極道德觀、價值觀,將來成為社會需要的高素質人才。
3.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
勞動屬于一種實踐性活動,不僅能創造物質財富,還能滿足學生的精神需求,進而讓學生感知到生存、生活的意義與價值,并在創造性勞動和體驗過程中豐富知識儲備和情感經驗,形成熱愛勞動、尊重勞動、以勞動為榮的積極情感。另外,創造性勞動實踐活動還可讓學生獲得更多的思維源泉、靈感源泉,激發出自身的創造潛力,實現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思維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的提升,形成對生活的全新認知[4]。
4.培育學生的勞動習慣與勞動技能
部分學生是獨生子女,在父母的嬌慣下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不良行為習慣,存在一定的惰性心理,而這種惰性心理會折射到學習方面,如課堂作業、家庭作業不拖到最后一刻不完成等,缺乏積極的學習態度。而科學的勞動教育活動能讓學生具備較強獨立意識,形成獨立動手、獨立思考的好習慣,不再過度依賴他人。另外,勞動教育還可使學生掌握更多的勞動技能,并提升勞動水平,這對學生的學習以及今后發展都有幫助。可見,勞動教育的滲透非常有必要,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勞動習慣、現狀,科學調整勞動教育方案,讓每一個學生都獲得發展、進步。
1.明確學生勞動教育的功能定位
在學生勞動教育中,要想體現出勞動教育的價值和意義,教師就必須清晰勞動的定位和功能,確保勞動教育順利開展、實施。基于經濟的飛速發展、社會的進步,人類勞動進入新的歷史發展階段,重復性勞動、體力勞動、直接勞動逐漸被創造性勞動、腦力勞動、間接勞動所替代,教師可通過勞動教育幫助學生正確劃分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改變以往一味讓學生參與家務勞動、體力勞動的教育方式,實現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的深度融合,讓學生在手腦并用的實際操練中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5]。在明確勞動教育功能定位基礎上,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勞動”形成全新的了解、認知,通過知識運用、智慧展現、技能鍛煉等活動,提升學生的勞動素養,讓他們掌握更多的勞動技能,展示自我的天賦與能力,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并收獲快樂。教師只有對勞動教育的功能定位有清晰、全面認知,才能更好地借助勞動教育磨煉學生的品質意志,引導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學習態度、生活態度,更加專注、用心地投入到學習、生活中。同時,在勞動教育實踐中,教師要注重勞動知識與勞動技能的雙重教育,逐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讓學生能夠更好、更快地適應持續變化的社會環境與勞動環境。
2.注重學生勞動教育的內容設計
在勞動教育實踐中,教師一定要重視內容的規劃和設計,不僅要為學生傳授勞動方面的理論知識,讓理論知識服務于勞動實踐活動,還要引導學生掌握勞動技能,真正實現勞動教育的知行統一,為后續活動的開展奠定基礎、做好準備。第一,教師要在各學科教學中積極滲透勞動理念、勞動精神,為學生打造優質、真實的勞動環境,讓學生在知識學習過程中獲得深刻的勞動感悟和體驗,以此真正提升學生的勞動素養。例如,在科學課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學習簡單工具的應用方法,或對物品進行測量和加工,讓其從中感知創造為生活帶來的便利性,從而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勞動意識。在完成科學小實驗之后,教師可組織學生打掃衛生,讓其把教室里的垃圾收拾好,分類統一放到學校的垃圾站,培養學生熱愛勞動、保持公共環境衛生的良好習慣。再如,教師可在數學和語文教學中滲透勞動精神,在學習加減乘除運算法則之后,讓學生主動擔負起生活中去超市購物的任務,自主計算所購物品的金額,以此訓練學生的計算能力和動手能力,在語文教學中挖掘文本蘊含的勞動觀念和勞動精神,以豐富學生的勞動感悟,讓學生做到熱愛勞動、尊重勞動[6]。第二,教師要重視勞動意識的教育內容設計,改變以往只關注理論知識傳遞的方式,如借助相應的途徑、方法、工具,充分激發學生的勞動意識,使其樹立積極的勞動觀,形成良好的勞動態度以及創新意識與職業意識,掌握必備的生產技能與生活技能,具備較強的解決問題能力。第三,教師要在勞動技能教育中體現實踐能力、生活技能的內容,并合理規劃勞動情感教育內容。勞動情感教育不僅包含學生對勞動的熱愛之情,還要引導學生尊重、熱愛勞動人民,珍惜自己和他人的勞動成果,在勞動中有所收獲,獲得較強的成就感、榮譽感、自豪感,這樣,既能夠體現出勞動教育的優勢、作用,還能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7]。
3.掌握學生勞動教育的實施原則
第一,思想引領原則。勞動教育是教育的核心內容之一,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獲得勞動知識和勞動技能,還要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優良的品行。因此在勞動教育實踐中,教師應堅持思想引領原則,加強技能訓練、知識傳遞以及對學生的精神教育,注重激發、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幫助學生構建豐富的精神世界,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第二,實際體驗原則。教師要凸顯勞動教育的核心價值,把勞動教育中的重要精神融入具體的實踐活動中,堅持實際體驗原則,促進學生個性化成長。在教育實踐中,教師可鼓勵學生直接參與勞動活動,進一步豐富學生的勞動情感體驗,并引導學生學會分享勞動的快樂,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逐步提升勞動能力。第三,有機融入原則。教師要堅持有機融入原則,把勞動教育融入社會實踐、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學科教育之中,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協調發展。只有形成多方教育合力,才能實現以勞創新、以勞育美、以勞強體、以勞增智、以勞樹德,做到因材施教、因人制宜、因地制宜,積極提升學生的勞動意識,使其實現心性的陶冶、智慧的開啟、經驗的積累,在豐富的體驗中直面真實的社會[8]。
4.建立學生勞動教育保障機制
在勞動教育實踐中,學校要建立完善的保障機制,實行統籌協調,明確勞動教育中的責任與主體,讓勞動教育場地、經費、師資落實到位,做好校外協調與校內統籌,充分調動教師、班主任、管理者參與勞動教育活動的主觀能動性,并讓學生會、少先隊等團體積極參與勞動教育管理工作,借助多方力量推動學校勞動教育的順利開展。其中,在勞動教育的師資建設方面,學校要定期開展專業的教育培訓以及教研活動,積極提升教師的勞動教育意識以及勞動素養,以此取得理想的勞動教育效果。同時,學校要積極開發勞動教育資源,爭取獲得相關部門的支持,積極拓展學生的勞動教育場所,豐富勞動教育活動的內容、形式。另外,學校要強化對學生勞動教育的監督、評價,對教師與學生的勞動成果、勞動態度、勞動數量進行監督,并全面融入評價體系中,以此考核學生的綜合素質、勞動素養提升程度,讓學生更加自信、積極地投入到勞動教育實踐中,實現德智體美勞的協調發展[9]。
5.以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助力勞動教育
(1)開展綜合性實踐活動。在學生勞動教育實踐中,教師可借助綜合性實踐活動培育學生的勞動情感,讓勞動教育活動更加豐富多彩,如設定“設計制作”“職業體驗”“社會服務”等話題,并圍繞話題來組織勞動活動。在“設計制作”類勞動活動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借助不同的工藝、工具來進行設計,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實踐,把自己獨特的方案、創意轉化為作品或物品,以此提升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工程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在“職業體驗”類勞動活動中,可聘請學生家長向學生介紹自己的職業及工作內容,讓學生充分感知父母工作的價值和意義,并對生活中的職業形成更豐富的認知以及積極的人生志向與勞動觀念;在“社會服務”類勞動活動中,可帶領學生去敬老院、社區,為孤寡老人送溫暖、獻愛心,讓學生從中收獲獨特的體驗、感悟,激發出更強的勞動意識、服務意識。另外,教師還可設計“快樂農夫”“蘑菇坊”“植物種植”等綜合性實踐活動主題,以此來滲透勞動教育內容,讓學生獲得寶貴、獨特的勞動體驗,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教師也可圍繞學生的喜好來設計勞動活動主題,如開展“農作物豐收節”“果蔬采摘節”等勞動教育活動,實現活動實效性與豐富性的統一,或開展“勞動技能擂臺賽”活動。對不同年級的學生,教師可設計相應的擂臺項目,以喚醒學生的勞動熱情,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提高學生的勞動素養。在綜合性實踐活動中,教師要積極拓展活動,如讓學生制作小物品、采摘蔬菜水果進行義賣,讓學生意識到只有付出才有收獲,以此激發學生參與勞動活動的內在動力和需求,取得更好的勞動教育成效[10]。
(2)開展服務類、科技創新類實踐活動。在勞動教育實踐中,教師可通過服務類、科技創新類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勞動來服務他人,并在勞動中產生榮譽感和成就感,以此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培育學生熱愛勞動的情感。第一,在開展服務類綜合活動時,教師可通過設計志愿服務、公益活動等主題,帶領學生邁出教室、走出校園,通過自身的勞動、努力來服務社會,使其成為一個對社會、對他人有幫助的人。學生的年齡比較小,理解能力有限,為此,教師要設計一些易于操作、理解的服務類勞動活動,如“我是小導游”“我可以照顧老人”“我是小雷鋒”“我是社區志愿服務者”等。這些活動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征、行為特征,可使他們深入感知勞動的重要意義,并形成積極的勞動情感。第二,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開展創造性勞動,把勞動教育和技術、工程、數學、科學等學科關聯在一起,通過科技類、創新類的創造性勞動活動、智慧勞動活動,充分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勞動意識。例如,教師可結合人工智能課程、編程課程、3D打印課程來開展勞動活動,讓學生由“要我勞動”轉變為“我要勞動”,逐步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勞動素養。
(3)開展特色勞動實踐活動。小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時間有限,為此在勞動教育實踐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行為特點,開發特色勞動教育內容,進一步喚醒學生參與勞動實踐的內在動力,取得更好的勞動教育成效。第一,在勞動教育中,教師要重視和學生家庭間的聯動教育,讓家長關注提升孩子勞動能力的重要意義,如通過構建“巧手家政”勞動實踐活動,鼓勵家長和學生共同來完成家務,讓學生感知協作分享、助人、照顧他人的快樂,并從中獲得幸福感和愉悅感,形成責任意識。學生在完成家務的過程中,還能夠感知父母的艱辛,從而在家庭生活中更加體諒父母,主動分擔家務。第二,教師可利用自然資源開展勞動實踐活動,如設置“快樂種植”特色勞動課程,讓學生到學校的小蜜蜂農場、番茄樂園、小螞蟻種植園親自種植,從中了解植物的成長特性,并提升動手能力,或打造“趣味建筑”特色勞動實踐活動,讓學生在簡單操作工具的過程中去思辨、創新、實踐,收獲不同類型的建筑成果,從中感知勞動帶來的自豪感。第三,在勞動教育實踐中,教師要改變傳統的形式化、應付式的勞動教育形式,在學科教學、日常行為準則、主題活動中積極滲透勞動教育理念和勞動精神,實現勞動教育的常態化發展,在潛移默化中豐富學生的勞動情感,體現勞動對學生的教育意義[11]。例如,教師可組織學生輪流打掃班級衛生,且制定清晰、具體的考核制度,如桌椅是否干凈、整齊,地面是否有垃圾,是否及時擦黑板等,以此約束學生的行為,讓學生把“愛護教室衛生”作為一種責任,并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勞動習慣。同時,教師要定期開展相關的勞動教育主題班會,讓學生自主總結勞動實踐中的經驗和教訓,以互動、分享、借鑒等形式,形成熱愛勞動的良好習慣,充分感知到“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偉大”,以此實現勞動教育的生活化、常態化發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以身作則,如在課堂教學結束后主動收拾課本、清理講桌上的垃圾,這對學生來講是一種良好的示范,可培養學生嚴于律己、熱愛勞動的意識和精神。
總之,在勞動教育實踐中,教師要注重知識和技能、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充分融合,使學生在勞動體驗中提升自我、調整自我、完善自我,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同時,教師要把勞動教育融入德育、學科教育中,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服務性勞動和科技創新類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動手實踐、出力流汗中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良好勞動品質,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劉淑華.崇尚立德樹人匯聚教育正能量———小學“新勞動教育”的實踐研究[J].天津教育,2022,(29):48-50.
[2]陳海華.樹德·立美:融合視野下小學勞動教育課程開發[J].陜西教育,2022,(05):68-69.
[3]林觀蘭.有效開展勞動教育培養特殊學生良好品格[J].成才之路, 2022,(12):139-141.
[4]陳思洋,華笑曄.探索“全方位”勞動教育的落地路徑[N].江蘇教育報,2022-11-04(001).
[5]黃森.新時代一體化小學勞動教育課程的思考與實踐[J].遼寧教育,2022,(22):81-84.
[6]郭苗苗.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的策略研究[D].牡丹江:牡丹江師范學院,2023.
[7]劉鑫,王國云.運用陶行知教育思想開發與實施鄉村小學勞動課程[J].江蘇教育,2022,(74):18-21.
[8]牛銀平.活動課程理論視域下的小學勞動教育課程建設與實施路徑探索[J].西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22,(04):103-107.
[9]彭正,蔣小娟,張云.小學勞動教育課程實施策略[J].安徽教育科研2022,(22):1-3+7.
[10]王雯.多維融合:新時代小學勞動教育路徑再探索[J].成才,2022,(10):12-14.
[11]陳姍,譚中玲,隋紅軍,畢研環.“雙減”背景下的小學勞動教育實踐與反思[J].中國教育學刊,2021,(S2):220-223.
Exploration of Analysis of Labor Education Strategies for Students Based on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Bai Fatang
(Xiqu TownTeaching Counseling Station, Minqin County, Gansu Province, Minqin 733307, China)
Abstract: Labor is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and labor education is the core content of education. It integrates with moral education, intellectual educ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aesthetic education to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nd healthy growth of students. It can be seen that strengthening research on student labor education has positive significance. In the practice of labor education, teachers should coordin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deological guidance and practical activities, clarify the functional positioning of labor education, pay attention to the content design of labor education, master the implementation principles of labor education, establish a labor education guarantee mechanism, and carry out diverse practical activities, act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abor education, and build an education system for comprehensive cultivation of morality, intelligence, physical fitness, aesthetics, and labor skills.
Key words: labor education; functional positioning; content design; implementation principles; guarantee mechanism; practicalactiv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