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秀媛
摘要:課程思政理念融入高職專業課是教育改革的新方向。在課程思政理念與高職“航道整治技術”課程的融合中,高職院校要在持續提升教師思政教育能力的基礎上,確保課程目標與思政目標的一一對應,積極將價值觀教育融入課程教學中,并實現課程評價與思政評價的有效融合,以此構建專業課與思政課的協同育人體系,培養具有良好道德品質和專業素養的高素質技術人才,為學生的高質量就業和長遠發展奠定堅實的知識、技能與道德基礎。
關鍵詞:高職;航道整治技術;課程思政;目標;價值觀;評價;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1;G6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4)02-0137-04
在我國的教育體系中,高職教育承擔著培養實踐型、應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務。在新時期,高職院校要基于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的要求,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課程教學有機結合,積極開展課程教學改革,為社會培養更多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1]。其中,在高職“治河與航道工程技術”的專業課程———“航道整治技術”教學中,教師要有效融入課程思政理念,積極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促使學生將所學知識、技能與社會發展相結合,在面對思想、價值觀和情感困惑時更加成熟和自信。目前,課程思政理念與專業課程的融合還存在諸多問題,需要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措施和策略支持,以達到更理想的教育教學效果。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新時代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開展一切工作的生命線,事關民族的凝聚力與向心力,事關黨的前途命運與國家的長治久安[2]。同時,思想政治工作應與教育教學、企業生產經營等相結合,以凝聚共識,促進思想統一。《綱要》指出,高校要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并貫穿人才培養全體系,積極提高育人質量。可以說,課程思政是一種綜合教育理念,旨在將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各類專業課程相結合,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積極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基于這一理念,高職院校要將思想政治工作貫穿于學科體系、專業體系、教材體系和管理體系之中,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和技能轉化為內在的道德品質和人文素養。
1.課程思政強調將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國家發展相結合
課程思政強調教育要把個人的成長與社會的需求、國家的發展相互聯系起來,使學生明確自身的使命和責任,以國家和社會的需要為己任,為國家和民族的發展進步貢獻力量。
2.課程思政可幫助學生解答思想、價值觀和情感困惑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常常會遇到各種思想、價值觀和情感上的困惑,這就需要課程思政提供指導。在教學中,教師可將國家發展目標融入課程中,激發學生為國家和民族的發展進步而學習的熱情和動力,使其產生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3.課程思政可幫助學生明確自身的價值和社會定位
在教學中,教師可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類課程中,讓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明確自己的人生目標和社會角色,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1.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航道整治技術”是高職“治河與航道工程技術”專業學生的核心課程,目標是讓學生了解內河航道淺灘演變規律及分析方法,掌握常見的航道整治方法及基本的水力計算,逐步提升解決實際航道整治工程問題的能力。該課程涉及公共利益和社會發展的專業技術,通過融入課程思政理念,可引導學生關注整個社會和國家的發展需求,并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為社會的發展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3]。
2.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航道整治技術”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技術課程,要求學生掌握整治斷面的設計方法、各類淺灘的整治方法以及丁壩、順壩、鎖壩、護岸等整治建筑物的設計、航道疏浚等,并能將所學知識、技能應用于實踐,開展航道整治的相關設計、施工以及監理工作。課程思政理念融入其中,可借助典型工程案例研究、實踐操作等教學方法,讓學生掌握專業技術的應用,提升與他人合作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這些實踐能力的培養有助于學生在未來的工作中更好地應對挑戰,為航道整治事業的發展貢獻專業技術力量。
3.塑造學生正確的職業道德觀
航道整治技術需要工程技術人員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包括誠實守信、嚴守規章制度、保護公共利益等[4]。課程思政理念融入“航道整治技術”課程,可通過分析、討論典型工程案例,讓學生了解職業道德的重要性,并在實際操作中遵守相關規定和道德準則。這種正確職業道德觀的塑造有助于提高整個行業的職業素質和公信力,推動航道整治事業的良性發展。
4.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解決問題能力
航道整治技術領域存在許多復雜問題和挑戰,需要工程技術人員具備相應的創新思維和解決問題能力。課程思政理念融入其中,可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在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入典型工程案例分組討論和團隊合作等活動,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意識,提升其獨立思考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幫助學生在航道整治技術領域靈活應對各種復雜情況,實現技術的創新和進步。
1.課程目標與思政目標不對應
在高職“航道整治技術”課程教學中,部分教師認為最重要的任務是滿足學生的專業學習需求,達到既定的課程目標,而忽視思政教育,甚至未制定明確的思政目標,或出現課程目標與思政目標不對應的情況。若課程目標與思政目標不協調,會導致學生難以充分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并將思政學習與技術課程學習割裂開來,如只追求技術能力的提升,忽視技術操作與社會影響、倫理、法律等因素的關聯,缺乏對環境保護、公共安全等問題的深入思考。另外,思政目標的缺失也會影響學生的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形成,導致學生將課程中的思政內容視為附加學習項目,而非課程的核心部分,對其不重視。這會影響學生未來作為技術人員在社會中的角色定位,甚至難以真正履行技術人員應有的社會責任。
2.思政內容與課程教學內容結合不緊密
思政內容與課程教學內容只有密切結合,才能達到理想的課程思政教學效果,實現學生專業技能與道德素養的共同提升。但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多地關注專業技術內容,未將思政內容與技術知識教學融合起來,導致學生對思政內容的感知降低,將視其為課程的附帶部分,也不主動參與和思考。思政內容與課程教學結合不緊密還會使學生僅關注技術的表面應用,忽略技術決策對社會、環境產生的影響,進而降低其在技術發展中的決策水平和社會責任感,反而難以達成課程教學目標,導致整體教學質量大打折扣。
3.課程評價與思政評價缺乏融合性
在高職“航道整治技術”課程中,課程評價是為了更好地評估學生的學習情況,并為教師提供改進課堂教學方式方法的依據。部分教師能夠很好地設計課程評價內容,卻容易忽視思政評價的重要性,即使在課程教學中滲透思政內容,也不會制定評價機制。如果教師只關注學生的技術能力培養而忽略其思想道德素質培養,就會使學生產生思政教育與自身專業發展無關的錯誤觀念,也不重視思政學習,嚴重制約其綜合素質和社會責任感的形成、發展。
4.教師思政教育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如果教師不具備相應的教學能力,將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果。在“航道整治技術”教學中,部分教師具有很強的專業教學能力,但不具備將專業課程與思政教育內容融合的能力,無法將思政內容準確地傳達給學生,也不會引導學生進行有意義的討論和思考,如思考或討論倫理問題、社會問題等。這樣,不僅會讓學生對思政內容的重要性產生誤解,即認為思政內容與自身的專業學習無關,還會導致學生無法充分認識到技術操作與社會影響之間的關聯,也就無法全面考慮技術決策的合理性和社會效益,或即使學到了技術性知識,也不能從根本上認識到學習技術知識的意義,進而影響到其在專業課上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果。
1.持續提升教師的思政教育能力
要想將課程思政理念貫穿專業課程教學的全過程,教師必須充分發揮自身作用,采取科學有效的實踐措施,在達到專業教學目標的同時實現課程思政目標。
這就要求教師持續提升思政教育能力,從而更好地在課程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理念,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使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第一,高職院校要積極組織教師參加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培訓和研討會,讓其與相關領域專家進行交流,以了解思政教育的最新理念,探索適合高職“航道整治技術”課程的課程思政教學方法和策略。例如,可采用案例教學法、問題導向學習法、討論和辯論等互動性較強的教學方法,或引入現代信息技術,如多媒體演示、在線資源、互動平臺以及虛擬仿真技術等,以提升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有效性。同時,高職院校還要引導教師加強課程內容和教學活動的設計,使之符合學生的實際需求和專業特點,進一步提高思政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5]。第二,教師要持續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養,拓展自身的知識視野,積極閱讀相關學術著作、教材和案例,逐步豐富自身的思政知識儲備,加深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關注時事熱點和社會問題,并結合課程內容進行深入思考和探討,進一步提升自身的思政敏感性和分析問題能力。同時,教師要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和志愿者活動,親身體驗和實踐思政教育的核心價值,將所學知識與實踐經驗相結合,提升自身的思政教育能力。同時,教師要加強與同行的交流與合作,積極參與校內外的教研活動和團隊項目,與其他教師分享經驗和教學資源,共同探討思政教育的創新和發展策略,或利用專業社群、在線論壇和社交媒體等平臺,與其他思政教育者進行互動和交流,分享教學心得和思考,以持續提升自身的思政教育能力,為課程思政高效開展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和素養基礎。
2.課程目標與思政目標對應
在設計“航道整治技術”課程內容時,教師應明確課程目標與思政目標之間的關系,以確保它們相互促進、相互支持,使學生具備相應的社會責任感和職業道德,實現全面發展[6]。課程目標是指通過學習“航道整治技術”課程,學生應達到的預期結果和能力要求,包括掌握航道整治技術的基本理論和實踐能力,熟悉相關參數設計原理、行業規范、大型疏浚設備的選取原則以及施工技術,掌握解決實際航道整治工程問題的能力。而思政目標則強調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職業道德和人文素養,包括培養學生對航道整治事業的責任意識,引導學生關注整個社會和國家的發展需求,使他們明確自身的使命感,即為國家和民族的發展進步貢獻力量。教學內容設計應圍繞課程目標和思政目標展開,既滿足學生技術能力的培養要求,又關注道德教育和價值觀的培養。教師可通過引入案例分析、討論、實踐操作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將技術知識學習與社會責任意識、職業道德提升相結合。
3.價值觀教育融入課程教學中
價值觀教育融入課程教學中,能夠促進學生道德素養和職業道德的提升,為其未來的職業發展奠定堅實的道德素養基礎[7]。在教學內容設計方面,教師可選擇與航道整治技術相關的典型工程案例、常見問題和施工場景,并將其納入教學中,引導學生對道德和倫理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在課堂教學活動方面,教師可采用多種互動式教學方法,如小組討論、角色扮演和案例分析等,與學生共同思考和探討技術應用對社會、環境和個人等不同利益相關方的影響,并鼓勵學生分享個人的道德困惑和疑問,通過互動討論和引導,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8]。同時,教師還要安排相應的實踐環節,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組織學生參與實踐項目,讓他們在實際場景中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如果沒有實地考察的條件,也可以利用虛擬仿真技術進行教學。例如,在航道整治實訓中,可以構建航道整治技術的仿真教學平臺,利用BIM建模技術等構建三維虛擬場景,以沉浸式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對行業實踐和職業道德的認識,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道德觀念。
4.課程評價與思政評價融合
課程評價與思政評價相結合,可以全面了解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以及他們在航道整治技術學習中的社會責任感和職業道德表現[9]。對此,在制定評估指標時,教師應綜合考慮學生的技術水平、實踐能力以及社會責任感和職業道德等方面內容,合理設置考核權重。評估指標包括技術操作能力考核、項目實踐成果評估,同時也可設置對學生的社會責任表現、團隊合作能力和職業道德的評估標準等。教師還可針對具體教學內容和學情,制定分層評估指標,合理設置考核權重,對學生的道德、倫理和價值觀進行分層評估。評估可以采用多種方式,如書面作業、項目報告和口頭演講等,以全面了解學生的成長情況,并根據評估結果,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和方法,進一步提升課程教學效果。對實踐項目的評估,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團隊合作表現及其技術應用能力對社會和環境的影響。這樣的實踐項目評估既能考查學生的專業能力,又能評估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職業道德。教師還可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如參觀實際項目、參與崗位實習或與行業合作等,讓他們親身體驗航道整治技術對社會的影響,并對其社會責任表現進行評估,以考查學生在實踐中體現的社會責任感和職業道德以及團隊合作和溝通能力。此外,教師還要鼓勵學生進行個人反思和自我評估,讓其思考自己在學習、實踐和職業發展過程中的道德和價值觀表現,并通過書面反思、口頭陳述或小組討論等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認識,以了解他們的思想認識和道德成長情況[10]。
總之,課程思政理念融入高職“航道整治技術”課程,可以實現知識教育與道德教育的有機結合,使學生成長為具有社會責任感的高素質技術人才。這種協同育人體系可為學生提供更全面的教育,幫助他們在專業領域和社會中實現更好發展,并對高職教育的改革和發展起到積極推動作用。因此,在未來,高職院校要進一步引導教師結合不同學科的特點和需求,不斷創新課程思政理念與專業課程的融合策略,逐步提高二者的融合效力,發揮協同育人優勢,為社會培養更多優秀的技術人才。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 OL].(2020-05-28)[2023-08-10]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 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2]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新時代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EB/OL].(2021-07-12)[2023-08-10]https://www.gov.cn/zheng ce/2021-07/12/content_5624392.htm.
[3]孫毅,盛冬發,陳順超.“課程思政”在工程力學實驗教學中的探索[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4(S2):164-167.
[4]羅優,秦景洪,蔣陳娟,張月尹.航道整治課教學內在要求的思考和改革實踐[J].高教學刊,2021,7(30):117-120.
[5]肖進麗,劉明俊,甘浪雄.海事管理專業“港口與航道工程”課程教學質量提升途徑[J].航海教育研究,2016,33(03):62-64.
[6]付小莉,蔡奕,楊楊,沈超,蔣余蕓.疫情防控下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專業在線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22,31(05): 169-176.
[7]彭云,王文淵,郭子堅.面向新型人才培養的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專業專創融合課程教學模式探究[J].高教學刊,2023,9(19):71-75.
[8]付小莉,張靜雯,操金鑫,沈超.虛擬仿真技術在港航專業實踐教學改革中的應用[J].實驗室科學,2022,25(04):130-134.
[9]付小莉,丁曉玲,蔡奕,沈超.“一帶一路”倡議指導下的航道工程課程鏈思政建設探索[J].大學教育,2021,(12):14-16.
[10]劉新社,劉怡然,張慧.課程思政在高職高專教學改革中的應用[J].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35(05):43-45+112.
Exploration of the Method of Integrating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cepts into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urses
———Taking the Course of "Navigation Regulation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Wen Xiuyuan
(Guangdong Polytechnic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Engineering, Guangzhou 510100, China)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cepts into vocational courses is a new direction of educational reform. In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cepts into the course of "navigation regulation technology" in vocational colleges, on the basis of continuously improv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bility of teachers,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ensure the one-to-on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course objective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objectives, actively integrate value education into course teaching, and achiev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course evalu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valuation, in order to build a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system between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cultivate high-quality technical talents with good moral qualities and professional qualities, laying a solid knowledge, skills, and moral foundation for the high-quality employment and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navigation regul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oal;values;evaluation;abi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