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平

摘 要:針對長江生態環境脆弱,水生生態保護區域豐富,生態景觀要求高等特點,充分總結與提煉公路建設過程中應使用的新工藝、新方法、新理念,發現過江通道項目建設典型環境問題,分析環境保護技術與環境保護需求的差距,對實現智慧通道建設、長江保護需求等方面進行分析。在滿足過江通道建設基本需求的基礎上,提出基于“長江大保護”政策下的建設項目環境保護對策及關鍵措施研究,旨在從實施管理與對策的角度解決過江通道項目施工期可能產生的一系列環保問題。
關鍵詞:環境保護;過江通道;舉措分析
中圖分類號:U44;X820.3 文獻標識碼:A
1 前言
近年來,我國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長江經濟帶建設與“長江大保護”政策有機結合,對我國交通工程的施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綠色環保技術是構建生態交通工程的基本保證,為此在學習國外先進技術的基礎上,眾多學者對交通工程施工過程中的環保技術進行了總結與歸納[1-4],并總結出綠色施工工藝在不同的項目中予以應用[5-6],且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果。
隨著“長江大保護”等政策的實施,以及江蘇省內交通建設規劃的制定,可以預見,江蘇省將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持續改善長江生態環境,對長江沿線的建設項目提出更高的環保要求。同時,長江流經的區域為經濟發達地區,區域工業發達,沿線建設項目密集,對長江的生態環境保護提出了較大的挑戰,亟需一套可復制、可推廣的過江通道生態環境保護建設體系,既可在技術上給各參建單位予以指導,又可在施工工程中真正落實環境保護工作,解決建設項目面臨的長江生態環境保護瓶頸。
本文針對長江生態環境脆弱,水生生態保護區域豐富,生態景觀要求高等特點,充分提煉與總結公路建設過程中應使用的新工藝、新方法、新理念,發現過江通道項目建設的典型環境問題,分析環境保護技術與環境保護需求的差距,對實現智慧通道建設、長江保護需求等方面進行分析。項目將通過對公路建設階段的環境保護措施設計、施工過程中各個環節的生態環境保護對策與落實情況、基于環境保護的施工控制技術體系、水域生態恢復技術體系、岸線生態修復技術體系、環境保護管理體系與實施、景觀環境設計需求以及環保竣工驗收控制重點等方面進行研究,以探索綠色公路標準化施工管理體系,確定環境保護信息流傳合理、落實有效,以及長江過江通道生態環境保護建設對策與關鍵技術集成。最終形成一套可復制、可推廣的過江通道建設體系,完善“雙標管理”的內涵,探索新時期的公路建設新理念。
通過本文的研究,探索過江通道項目建設關鍵技術體系,形成一套可復制、可推廣的技術成果、指導理念、管理體系,對新時期建設“長江大保護”項目具有重要的推進作用,實現過江通道建設與長江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為綠色生態經濟奠定基礎。
綜上所述,在充分吸取已建公路的經驗和總結的基礎上,如何建設與“長江大保護”背景相適應的環保公路是本研究項目的首要關鍵問題。為此,本文在滿足過江通道建設基本需求的基礎上,提出基于“長江大保護”政策的建設項目環境保護對策及關鍵措施研究,旨在從實施管理與對策舉措的角度解決過江通道項目施工期可能產生的一系列環保問題。
2 研究內容
2.1 環保政策研究與需求分析
通過梳理近年來發布的“長江大保護”政策、理清政策源頭和脈絡,分析并整理與長江保護相關的政策要求,聚焦關鍵環保要素,結合過江通道建設項目特點,研究和總結類似項目的經驗以確定過江通道環境保護建設目標和關鍵措施。
2.2 環境管理體系研究
結合“長江大保護”建設目標及各級審批文件要求,研究制定環保文件管理體系;同時研究各項環保措施要求,建立環保措施管理體系;客觀分析某過江通道建設特點與現有施工環保管理體系的異同,以某過江通道為典型,研究建立一套有效的、可復制的過江通道建設設計期、施工期以及驗收期環保過程標準化管理體系,為長江經濟帶類似項目環保建設工作積累經驗。
2.3 涉水施工環境保護對策及關鍵措施研究
通過人工、無人機等多樣化監測手段,對橋梁施工區域附近的水體、水源保護區、敏感水體等區域污染物進行類比法或實測法分析,研究橋梁施工過程中物件脫落與下墜、橋面雨水沖刷、橋墩樁基、圍堰施工、施工船舶以及施工機械設備的油污污染等可能對區域水環境產生影響的因素及變化規律,提出可行的環保對策及預防措施。
2.4 生態影響環境保護對策及生態保障措施研究
橋墩施工對原有水生環境產生了較大的破壞,破壞了底棲生物的生存環境,同時,施工過程中產生的物理阻隔、樁基施工過程中的噪聲和振動、水面施工平臺及施工船舶占用水體空間,均直接影響了長江水生物種的生存環境,對魚類的洄游產生了一定的干擾。本研究主要通過運用橋墩施工區域生態調查、專項試驗、現場監控等方法,對橋墩附近水生生物、底棲生物及魚類資源進行調查,研究各個施工階段中各物種種群的變化情況,并結合生態調查技術,研究綜合工期、強度、工藝等不同要素條件下橋墩施工的環保對策與生態保障措施。
2.5 施工污水處置及循環利用研究
針對施工過程中產生的沖洗、澆筑、預制養護等生產廢水以及施工營地等區域的生活廢水,結合物料衡算法、類比法、實驗法等方法分析各施工工序中各項污染因子成分及產排量;并通過資料收集與現場調查,借助環境監測定量研究分析污水處理設施的處理效果及改進技術要求,并提出尾水循環利用可行性的解決方案。
2.6 固體廢物規范化管理措施研究
分析施工過程中產生的各種棄土、棄渣及遺棄的施工材料等固體廢物的組成成分,結合垃圾分類、資源節約等規范及政策要求,研究制定施工固體廢物分類標準、資源化利用方案及規范化的管理措施。
2.7 環境應急管理措施研究
通過施工期環境風險源識別,風險概率測算及危害程度分析等方面研究,制定具有針對性的環境應急預案,提出長江通道標準化建設的環境風險應急管理措施及風險防范措施。
3 研究思路
在國內外現狀調研分析以及區域生態調查的基礎上,首先開展“長江大保護”政策研究與需求分析,在政策研究的成果指導下,分別從環境管理制度、涉水施工環境保護對策及關鍵措施、生態影響環境保護對策及生態保障措施、施工污水處置及循環利用、固體廢物規范化管理措施、環境應急管理措施等六個具體的方面展開研究,遵循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本項目與以往項目相結合、設計方案與現實情況相結合的方針,從需求分析及目標確定到對策措施研究,具體開展各分項研究,最終總結基于“長江大保護”政策下的某過江通道建設環境保護對策及關鍵措施研究成果,為江蘇省過江通道項目環境管理及環保措施落實開展提供了決策參考。研究技術路線如圖1所示。
4 實施方案
4.1 政策研究
收集已發布的“長江大保護”的政策、規定及法律法規;研讀相關文件,梳理其中與某過江通道項目以及所在區域相關的條款及要求;組織研究人員進行討論與分析,在各自的領域及專業范圍內對“長江大保護”相關要求進行深入研究和提煉,發掘政策需求與項目內涵;結合某過江通道的項目特點,提出項目建設對于“長江大保護”環保目標及需求。
4.2 環境管理體系建立
4.2.1 環境保護文件管理體系
結合“長江大保護”建設目標及需求,梳理“長江大保護”政策文件及水利、環保、規劃、國土等審批與備案文件,研究相關環境保護要求,創建環保文件管理體系。
4.2.2 環境保護措施管理體系
研究環評報告及批復中環境保護敏感目標及環境影響環節各項環保措施要求,建立環保設計審查管理標準及變更管理制度。
4.2.3 環保過程管理制度
研究與評估在建、已建交通工程中已有環保過程管理制度,以某過江通道為典型,研究過江通道建設設計期、施工期以及驗收期環保過程管理標準化制度。
4.3 涉水施工保護措施
樁基施工前對所在區域進行現場調查和觀測,在擬建橋位處斷面、上游100m斷面及下游500m斷面、水源保護區及敏感水體等區域設置監測點,通過人工、無人機等多樣化監測手段,監測斷面水質pH值、COD、氨氮、石油類、懸浮物等污染因子,記錄未開展施工時所在區域的環境現狀。
施工過程中,在擬建橋位處斷面、上游100m斷面及下游500m斷面、水源保護區及敏感水體等區域斷面設置監測點,通過人工、無人機等多樣化監測手段,分析監測水質石油類以及懸浮物等污染物濃度變化規律,并與施工前水質情況進行對比,分析其對區域水環境影響程度并模擬計算影響范圍。
根據施工區域水質影響程度及范圍,提出可行的環保對策及預防措施。
4.4 生態影響保障措施
根據收集的相關資料確定長江水域內的主要物種,調查研究珍稀瀕危物種在該區域內的分布狀況以及洄游魚類的洄游期、通道主要分布垂線等要素。
對新建橋墩施工區域附近水域進行生態調查,在施工橋墩上下游分別選取一個點位并加以記錄,測定選定點位初級生產力、底棲生物、魚類等生態因子。根據調查的結果,列出橋墩施工影響區域內的珍稀水生動物的分布表,提出橋墩施工環境保護對策及生態保障措施。
仔細查閱在該列表內動物的生存習性及分布特征,根據其特性對每一物種制定環保對策與生態保障措施。
洄游動物:通過無人機及人工相結合的方式調查洄游魚類的洄游時間及范圍,提出優化施工時序,洄游期的樁基施工作業范圍等環保要求及對策。
小型、大型動物:通過無人機及人工相結合的方式調查記錄分布水域及活動頻次、范圍,提出驅趕、引導使其遠離施工區域及施工船只,設置隔離網等生態保障措施。
4.5 污水處置及循環利用
根據項目施工設計方案與人員安排,利用物料衡算法、類比法、實驗法等工程分析法,研究分析項目施工產生的廢水種類、主要污染因子及排放量,列出污染物排放清單。
通過監測污水處理設施前后污染物濃度變化,分析處理設施的污水處理效果并提出優化改進技術要求,并根據用水標準及水循環效率研究尾水循環利用可行性的解決方案。公式如下:
污水處理效率(%)=(1-處理后該因子的監測值(mg/m3)/處理前該因子的監測值(mg/m3))*100%
水循環效率(%)=回用中水(t)/管道供水(t)*100%
4.6 固體廢物管理措施
根據項目提供的施工工藝設計方案,研究分析項目使用材料的性狀及購買使用情況,根據實施方案推算出產生固體的種類與數量,列出固廢清單。
逐項分析固廢清單中每一種固廢的性狀,根據項目要求,嚴格篩選其中可利用的部分,分析每項固廢的產生量和占用空間,計算出每一種廢物的暫存時間。
根據固體廢物特點,以有害固廢、易腐固廢、可回收物、其他固廢等4個類別,研究制定分類指標、資源化利用要求及規范化的管理措施。
4.7 環境應急管理措施
資料收集和準備。收集類似工程建設事故資料,分析本項目建設工程與重要敏感水體等方位、距離關鍵要素。
分析項目涉及的原材料及輔料、產品、“三廢”污染物的危險性或毒性,并對生產設施及施工工序進行分析,研究危險性識別及重大危險源。
研究分析最大可信事故對區域水環境造成的影響范圍與程度,并通過風險值評價風險水平。
通過分析風險水平,制定具有針對性的環境應急預案,提出長江通道標準化建設的環境風險應急管理措施及風險防范措施。
5 主要創新點
緊跟政策導向,在“長江大保護”的背景下,把握工程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矛盾相統一。積極響應國家最新動態,確定“長江大保護”形勢下某過江通道建設環保目標。
從環境管理、水環境、生態環境、固廢管理、環境風險等方面,研究過江通道建設對長江流域環境影響,形成一套可推廣的過江通道環境保護建設對策及關鍵措施,為后續跨江通道建設提供理論基礎和技術支撐。
6 總結
通過研究項目,選用新型節能環境友好型環保技術,節約能源與相關資源,響應“長江大保護”的政策要求,同時也為新材料新技術的應用提供了項目實踐。
通過該項研究可減少污染事故的發生率以及生態環境破壞率,有效遏制了環保事件的發生,維護了社會的穩定及人民的健康,同時也減少了因環保事故及生態破壞造成的相關經濟損失。
通過標準化管理,可提高建設項目的流程效率,節約時間成本,為應急預案的及時啟動提供保障,減少因管理層決策指令下發延遲造成的經濟損失。
可完成過江通道項目施工期環境管理相關資源的優化整合,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降低項目管理資源投入成本;通過對過江通道項目的標準化規定,實現同類項目標準化管理,推動環境管理技術的進一步創新和發展,進一步完善和改進建設項目施工期環境管理技術方案。
研究成果不僅直接用于某過江通道的環保管理及技術支撐,而且作為項目建設環保技術儲備,可用于指導開展同類項目環保管理,推動實現交通強國的目標,為生態文明建設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張琴.基于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綠色公路評價體系[D].重慶:重慶交通大學,2011.
[2] 魏云飛.綠色施工背景下的公路橋梁施工技術[J].交通標準化,2014(4):68-70.
[3] 安平.公路工程綠色施工[C].建筑科技與管理學術交流會.2012.
[4] 伍從明.山區公路綠色邊坡防護的應用研究[J].科技視界,2013(14):164-165.
[5] 李鐵軍,張羽.鶴大高速綠色公路建設施工管理實踐[J].公路,2016(6):6-10.
[6] 李忠江,劉隱春.公路交通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研究——以龍瑞高速公路為例[J].低碳世界,2016(24):186-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