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靜
摘要:引導幼兒學會關愛是幼兒教育中最重要的一個課題。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人們對關愛提出更高要求,社會普遍認為富有愛心的人更容易獲得成功,所以無論是從社會對人才的需要,還是從兒童自身成長成才的角度來看,這一課題都具有重要意義。童謠對于幼兒園階段的孩子有重要教育意義,它以其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的特點廣受喜愛。本文主要就如何以童謠為載體,培養幼兒關愛情感展開論述。
關鍵詞:童謠;幼兒;關愛情感
引言
在幼兒園的教學實踐中,應該通過多種途徑在多種活動或一日活動的各個環節之中滲透童謠,比如挖掘童謠中所蘊含的內在價值、創新教育方式等等,拓展其教育價值,這有助于對兒童社會態度以及社會情感的培養,既讓孩子在輕松快樂中學習,也能更積極主動的參與活動,更大膽的表現自我,培養其關愛情感,最終形成健康人格。
一、借助童謠的健康內容,感受積極向上的情感
情境性與感染性是兒童情緒的最大特點,擁有良好的生活環境有助于孩子關愛情感的培養,一首健康的童謠之中,具有優美的詞匯與旋律,并且富含真善美的情感,這能影響幼兒的情感態度,幫助其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同時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這有助于關愛情感的形成。首先,應該選擇合適的童謠。童謠多產生形成于人們生產勞作之中,具有口語化的特點,同時蘊含濃郁地方特點,大部分內容有趣且積極向上,但也不能排除其中部分含有低俗負面的情緒,所以選擇時要充分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興趣愛好以及生活經驗等等。其次,要注意挖掘其中的情感價值。淺顯易懂是其特點,簡潔的旋律闡述普通的事理,而幼師要做的不僅僅是教會孩子朗誦它,而是感受其中情感。以歌謠《老烏鴉》舉例,“老烏鴉,年紀老,飛不動,跳不高,躲在窩里呀呀叫。小烏鴉,身體好,捉到蟲,找到肉,送給媽媽吃個飽[1]。”通過簡單的詞語旋律表達了小烏鴉對老烏鴉的關愛之情,學習時應引導幼兒對情感的理解。
二、創新童謠的教學模式,體驗輕松學習的快樂
傳統的教學模式以反復聽讀記憶為主,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創新形式,尋求突破,嘗試以多種感官渠道來學習童謠,促進其關愛情感的養成。童謠具有內容豐富,表現多樣的特點,與繪畫、舞蹈等多種藝術形式關聯密切。因此,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對幼兒想象力的引導,為其配畫,通過這一過程,既提升了孩子的想象力與智慧,也培養了他們健康的審美。如學習《風和樹》時,“樹公公癢癢,想伸手撓撓,沒指甲;想借天蹭蹭,夠不著。風娃娃,來幫忙,撓的公公笑哈哈!”教師以范讀的方式引導孩子想象,啟發他們的思維,鼓勵他們將想到的故事畫出來,通過有滋有味的繪畫提升學習興趣,增強對童謠中蘊藏情感的領悟[2]。
三、以童謠為教學的載體,進行幼兒的德育教育
幼兒園階段的孩子年紀尚小,他們主要以具體的形象思維為主要思考方式,而抽象思維剛剛萌芽,所在對于較為深刻的、抽象的道德觀念而言,通過對感官的直接刺激形成的教育效果要遠遠好過單純的說教。童謠就是最重要的一種方式。教師有針對性的選擇趣味童謠,如游戲“拍大麥”,在朗誦的同時進行游戲,“一籮麥。兩籮麥,三籮開始拍大麥。”通過童謠為其創造語言化境,一邊念歌謠一邊拍手,不僅增強同伴之間的情感交流,而且使得孩子心情愉悅,同時通過游戲加強孩子之間的相互交流,逐漸學會表達,豐富了兒童的語言詞匯。又如童謠“媽媽的吻”中,通過對一個細節動作的描寫,使孩子形象的感受到母親的愛,通過聯想生活經驗產生情感共鳴,激起孩子對母親的感激之情,達到教育目的。好的童謠有助于情感的培養和健康成長。民間童謠對兒童起到啟蒙的重要作用,即能幫助他們明辨是非好壞,又能使其形成良好的習慣。其中所流露的關愛之情,可以幫助孩子形成關愛意識,理解生活中來自父母、長輩已經朋友的關愛之情,懂得回報關愛,有助于健康心理素質的養成[3]。
四、注重童謠的有機滲透,讓幼兒在熏陶中成長
童謠的學習不僅局限于課堂之上,更要重視生活之中的有機滲透,擴展童謠的教育價值,使其成為孩子情感上的引領者。首先將其穿插于游戲之中,喜愛游戲是兒童的天性,與游戲的相結合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兒童學習的興趣,寓教于樂,通過邊玩邊誦邊表演的教學模式,讓他們感受關愛情感。如《拍手歌》中“你拍一,我拍一,一個小孩坐飛機……”等等,可以組織幼兒在相互拍手擊掌中收貨快樂體驗,在簡單親密的小游戲中,增進同學之間友誼,感受朋友之間關愛情感。其次將其運用于班級管理之中,具體形象的童謠有助于班級管理的強化,通過生動形象、簡單易懂的方式為兒童講道理、樹模范,為其帶來積極的情感示范,激發幼兒積極健康的情感。最后可以將其結合到隨機教育之中,在日常之中隨機應用,善于挖掘隨機事件與童謠內容之間的關聯,引起兒童共鳴,通過情感體驗使其得到啟發。如在練習平衡木時,為了鼓勵膽小的小朋友,引導幼兒們一起朗誦《小熊過橋》,讓他們在童謠聲中得到關心,感受伙伴之間的關愛之情[4]。
結束語
綜上所述,培養孩子的關愛情感,要以尊重其心理特點與接受能力為前提,進行生活化、形象化的教育。童謠是最適合幼兒教育的優良資源,不僅具有趣味性,而且蘊含豐富知識,使幼兒易于接受,是一種喜聞樂見的教育方式。在充分考慮幼兒理解與接受能力的基礎上進行教育,能很好促進幼兒成長,對于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柴成林.童謠的道德教育意義及其在小學教育中的實施[D].曲阜師范大學,2017.
[2]吳孟琦.徐州市幼兒園童謠應用現狀的調查研究[D].江蘇師范大學,2017.
[3]姚金霞.創新童謠教學模式,調動幼兒游戲興趣[J].課程教育研究,2019,48:142-143.
[4]王瑾婷.苗族童謠在幼兒園中班語言教育活動的運用研究[D].黔南民族師范學院,2019.
江蘇省靖江市城北幼兒園新佳分園 21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