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




摘 要:本文主要分析了河流生態修復的具體原則,然后闡述了三方面重要的河流生態修復原則內容,最后對以河道治理為依據的河流生態修復策略進行總結,為今后提升人們生活質量、改善生態環境提供重要參考依據。
關鍵詞:河道治理;河流生態修復;生態環境
中圖分類號:U617 文獻標識碼:A
1 河流生態修復的原則
尊重自然與因地制宜原則,以河道治理為基礎依據開展河流生態修復工作,需要嚴格遵循自然經濟發展規律。河流自身具有調節與凈化的功能,要保證河流生態系統恢復到自然的狀況。因為考慮到不同區域在氣候條件、地勢狀況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差異,所以在實際落實河道生態修復工作期間,要對具體的狀況進行具體分析,選擇并應用與之相對應的生態修復技術。
生態學與可行性原則[1]。河道在生態修復過程中,嚴格按照河道自身的實際層次進行生態修復,并要選用經濟可行性方案與技術施工策略,只有具備相應的經濟基礎和技術支持,才能夠保證河道生態修復的有效性。
小風險大收益原則。河流生態修復具備相應的風險,始終都要以大自然發展方向為基礎,對河道的實際狀況進行分析,制定與之相對應的“小風險、大收益”生態修復方案,真正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發展目標。河流四維坐標如圖1所示。
2 基于河道治理的河流生態修復策略
2.1 應用多種生態修復技術,創新河道管理機制
在對河道進行治理時,要緊跟我國科學技術發展趨勢,通過應用多種不同生態修復技術,全面提升生態修復效率。在實際落實該項工作期間,國家依法授權的相關機構,還要不斷創新河道管理機制,充分發揮自身管理作用,打破中小河道分區域治理體制的束縛,進一步完善河道治理目標管控模式。
例如:充分應用底泥清理與濕地技術,這是河流生態修復技術中應用效率較高的一項技術。該項技術以清挖河道底泥的方式為主,減少底泥沉積物中氮、磷、重金屬等污染物上浮對河道的污染。為了能夠使底泥清理技術充分發揮生態修復作用,最重要的是要確定實際挖深。而濕地修復技術與之不同,主要是通過人工模擬天然濕地的方式,如圖2所示進行設計,進而形成的一項人工生態系統修復技術。使各項物質相互作用,對河流污染物進行分解處理,進而實現凈化河流的目標。
充分應用生態補水與補氧技術,其中生態補水技術主要是在水利工程設施的作用下,將其他流域中還沒有被污染的水源直接引入到已經被污染的河流中,以此種方式來對已經被污染的河流進行稀釋,這樣能夠改善整體水質。生態補水這項技術,比較適用于應急處理狀況,無法從根本上改變河流水體中污染物的實際含量,只是暫時降低了河流水體中的污染濃度。河流內部所排放的污水有機物含量都比較高,這樣就會對河流中的氧氣含量進行消耗,進而對河流造成嚴重的污染。為了能夠實現河流生態修復目標,可以構建人工浮床,使河流中的植物充分發揮作用,吸收水體中的富營養物質。同時,植物具有的光合作用能夠產生相應的氧氣,在極特殊的狀況下也可以進行人工補氧,通過這兩種方式實現河流生態修復的目標。
2.2 嚴厲查處非法侵占河道行為,恢復河道最初形態
我國的綜合國力逐步提升,人們的經濟活動逐步增加,對生態環境造成了相應的破壞。為了能夠有效治理河道,保證河流生態修復的有效性,就要落實嚴厲查處非法侵占河道和濕地的行為,嚴格按照國家生態環境法律法規開展該項工作。如果長期對河道和濕地進行侵占,就會降低河道自身的凈化能力和流域納水能力,進而縮小生物的生存空間。河流的污染源與河岸之間的距離都比較近,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工業污水沒有進行凈化處理,就直接排放到河流中,對河流水體循環造成嚴重影響。基于此,嚴厲查處非法侵占河道行為工作至關重要,對這些非法行為進行整頓,使河流向最初的形態進行恢復。如果一些河道無法進行恢復,要嚴格按照法律制度對此河段收取生態補償費,將此部分資金用于河道治理和生態環境修復工作中[2-3]。河流非連續化示意圖如圖3所示。
2.3 正確處理生活垃圾,保證河流生態修復質量
在人們生活和工作中會產生大量的生活垃圾,如圖4所示,對生活垃圾進行正確處理和綜合利用;在將生活垃圾全部清運到垃圾處理廠的基礎上,還要加大垃圾填埋廠的監管力度,防止在對生活垃圾進行收集、運輸的過程中對河流造成二次污染。同時,還要在城市與農村結合區域,積極構建生活垃圾運轉系統與收集系統,如為比較零散的住戶配置生活垃圾回收箱,這樣也能夠使其生活垃圾進行實時運轉。針對交通缺乏便利性、沿著河邊散居的住戶,要積極鼓勵搬遷,還要為其配置充足容量的生活垃圾回收箱,通過這樣的方式解決河流污染源問題,對河道的污染狀況進行科學治理。此外,還要全面減少水資源消耗量,這樣能夠從根源處解決污水排放量,如縮減工業、餐飲、公共區域、農田灌溉等多方面的耗水量,在不斷優化生活垃圾以及污水處理系統的基礎上,實現保護生態環境、解決資源匱乏的發展建設目標[4-5]。
3 結語
總之,在經濟發展水平全面提升的背景下,我國生態環境系統也遭到破壞,為了能夠提升河道治理與生態修復效率,就要對河流實際污染狀況進行分析,充分應用新型生態修復技術、嚴厲查處非法侵占河道行為、正確處理生活垃圾以及降低水資源消耗量,在提升河道治理質量的基礎上,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社會環境。
參考文獻
[1] 勞炳麗,曹方.生態文明視角下的干旱地區河流生態修復研究——以忻州市云中河生態修復為例[J].中國園林,2019,35(11):41-46.
[2] 曹媛媛.基于生態環境下城鎮河道整治與環境修復方案研究[J].黑龍江水利科技,2019,47(9):168-170.
[3] 劉奇奇,李懷正,李雪珺.生物-生態修復技術在河道治理中的研究進展[J].廣東化工,2019,46(24):61-63.
[4] 王顯.淺析河道治理及生態修復[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6(10):4064.
[5] 朱靈峰,張玉萍,鄧建綿,等.河流修復技術應用現狀及生態學意義[J].安徽農業科學,2009(7):3221-3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