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瑩
陳鶴琴先生在創立“活教育”理論時,提出“教師要活”。所謂“活”,就是指教師在師幼互動中要具備活的教育思想、活的教學手段、尋找活的教材,培養活幼兒。我們在師幼互動過程中,重視的大多是常規、形式、結果,“活教師”的內涵沒有得到真正的體現。那么教師應如何用更好的“活”來有效地促進師幼互動呢?
一、挖掘閃光點
即用欣賞的眼光客觀地看待孩子的行為。《綱要》提出:尊重幼兒在發展水平、能力、經驗、學習方式等方面的個體差異,因人施教,努力使每個幼兒都能獲得滿足。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幼兒身心發展及興趣的需要,尊重幼兒及其獨立的人格,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并善于發現孩子的閃光點。
案例描述:
在一次區域活動中,小宇在娃娃家做“炒菜”游戲,不知什么時候,小宇把娃娃家的餐具搬到了走廊上。我看見了又氣又急,對小宇說:“跟你講過多少遍了,娃娃家的東西怎么能到處亂放呢?趕快把這些餐具搬回去。”只見小宇嘟著嘴巴,旁邊看熱鬧的孩子還跟著學老師的話:“跟你講過多少遍了,娃娃家的東西怎么能到處亂放呢?趕快把這些餐具搬回去!”不情愿地照著我的要求去做。為了安慰小宇,我對小宇說:“你這樣做肯定是有原因的, 對嗎?”小宇點點頭,接著告訴我說:“我怕炒菜的聲音太大,把娃娃吵醒了,所以就把餐具搬到外面來了。”
原因分析:
結合《有力的師幼互動》這本書,我進行了反思,在案例中我因為小宇把娃娃家的餐具搬到了走廊上,違背了活動區的“規則”,就視小宇的行為是違反規則,不守紀律,由此強迫小宇把娃娃家的餐具放回去。當時我如果能站在小宇角度,多去觀察、留意小宇作出這一行為的緣由,以平和、友善的態度直接詢問了解小宇內心的真實意圖——是想讓娃娃睡覺, 那么小宇也就不會感到委屈了。小宇此時最應該得到的是教師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尊重,而不是受到批評。從這個案例中我們可以認識到在師幼互動合作進程中,如果教師只根據表面現象、主觀意識去判斷幼兒的行為,就會在誤解的基礎上開啟與幼兒之間的互動,必然會給幼兒帶來不利的影響,使幼兒的身心發展水平受到限制,這時幼兒更需要教師具有一種開放性的接納心態,充分了解幼兒外在、內在的行為,聆聽童聲,保證對幼兒的行為作出合理、積極的反饋,從而實現良好的師幼互動合作關系。
二、尋找溝通點
教師要以“平視”的眼光看待幼兒,把幼兒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這種“平視”的眼光也就是要真正地走進孩子的心靈世界,從孩子的視角去看待他們眼中的世界。如果能達到這種“視界融合”,尋找到通向他們心靈世界的通道,才能建立彼此的信任,找到引導他們的適宜的方法。在師幼互動合作中,教師對幼兒的評價要客觀、公正,以正面激勵為主,應盡可能避免消極、譴責性的評價,以免對幼兒造成壓力,使他們產生不良情緒,導致不良心理。
案例描述:
集體活動的時間到了,小朋友聽到琴聲紛紛回到座位上,只有萌萌和萱萱的位置還空著,“是萌萌拖拉!”當時,我正要發火,卻看見萌萌在走廊上幫萱萱系鞋帶。
原因分析:
在案例中的“萌萌”由于幫助“萱萱”系鞋帶遲到了,我不但不表揚,反而用“又是萌萌拖拉”這樣的“成見”去評價孩子。更沒有“為了保證教育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自己是否注意做好保育工作了”這樣的角度去反思。
因此,教師在教育上對幼兒的評價要客觀、公正,并以正面激勵為主。要善于肯定幼兒學習及活動過程中的成功,并要增強他們的自信心,鼓勵他們克服各種困難,通過努力領略成功的喜悅。教師也可以經常用恰當的贊揚、鼓勵、肯定、安慰的言行,使幼兒感受到被尊重、關愛,被理解和接納,產生被重視感、安全感以及信任感,能更好的促進師幼互動的有效互動。
三、探究深入點
《綱要》中指出,師生雙方特別是教師在師幼互動合作中保持關注是構建積極互動的必要條件。能否對對方的行為給予關注是師幼互動合作得以進行的前提和基礎,教師要以關懷、接納、尊重的態度與幼兒交往,要對孩子的互動合作發起及時回應,并根據幼兒的不同能力和興趣作出不同的反應,努力理解幼兒的想法與感受,支持、鼓勵幼兒大膽探索與表達,滿足幼兒的需要。
案例描述:
一天排隊做操時,孩子們發現操場上有個陰溝洞。“老師,那個洞洞里面是什么?”一向敏感的小澤大聲地問。“大概是臭水吧!”老師不加思索地回答。回來時,小澤和幾個孩子不見了。過了一會兒后,孩子們回來興奮地告訴老師:“那個洞洞里面沒有臭水,是個“機關”。我們看見門衛保安打開洞里的“機關”,噴泉就冒水了!”“誰叫你們亂跑的,以后沒有老師的同意,不準亂跑。”
原因分析:
在案例中孩子們有了新發現,并自發探索。而我卻沒有及時把握住這個教育契機,比如帶孩子回去看個究竟。代之回應的卻是“誰叫你們亂跑的,以后沒有老師的同意,不準亂跑” 這樣一個消極的制止。而此時老師如果肯定孩子的發現,善于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偶發事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教育的時機,提供適當的引導,尊重幼兒在發展水平、已有經驗、學習方式等方面的個體差異,用適當的方式給予幫助和指導,就會使每一個幼兒都能感受到愉快和成功。從而在師幼互動探究式合作中真正成為了幼兒學習的支持者。
我理解的互動應是包含著智慧的激發,經驗的交流,情感的共享,每個人都能感受到來自對方的支持。在這樣的互動中,教師不是以從上至下“傾瀉”或灌輸的方式將知識傳遞給兒童,而是一種哺育,一種滋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