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在引進和合理利用蒙氏教育法的過程中,還需要善于用理性的眼光看待蒙臺梭利教育方法在我國幼兒園運用中存在的不足和誤區,本研究結合本國特定的背景與現實情況,取長補短,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提出推廣運用的建議。
關鍵詞:蒙臺梭利;幼兒教育;科學發展
一、為幼兒提供“工作”機會,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蒙臺梭利教育的一個核心理念是“工作”,兒童的學習都是通過工作這一形式完成的。在教師提供的恰當的工作中,兒童自主選擇,獨立操作,反復練習,自由發展,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潛能。
蒙臺梭利指出,工作是人類的天職和生活的需要,也是兒童的內在需要。“我們必須把兒童的每一項學習都看作工作”。在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活動中,借鑒蒙臺梭利“工作理念”,可以把學生的科學教育活動作為一項工作開展[5]。
在以往的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活動中,我們常常會從理論入手,按照科學教育的知識體系,首先介紹科學教育的內涵、目標、內容、方法、途徑等,然后根據科學教育的具體內容引導學生設計、組織實施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活動。由于學生對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缺乏應有的認識和理解,對于科學教育理念普遍感到枯燥、乏味,難以產生共鳴,故而提不起興趣,呈現一種被動學習的狀態。理論固然重要,但僅僅掌握一些理論知識,學生是很難發展其職業能力的。借鑒蒙臺梭利的“工作理念”,學生在理論學習之前先嘗試做與學前科學教育有關的科學小實驗,教師精心選擇課題,學生自己查資料、找方法、設計實驗過程、準備實驗材料、尋找影響實驗成敗的因素、調整實驗材料、改進實驗方法。在整個實驗過程中,學生在學中做,在做中學,在思中做,在做中想。如《吸管飛機》中紙片的神奇、《旋轉的花瓣》中自動旋轉的乒乓球瓣、《沉浮子》中小瓶的上下變化、《氣球疊羅漢》中上下翻飛的氣球、《吸起小人》中吸起小人數量的變化等,都深深地吸引著學生不斷去實踐、去總結、去改進。通過親自設計和動手操作,一個個清晰的實驗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學生對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有較真切的感受,抽象的科學教育在學生心中漸漸具象化,這時教師再和學生一起討論科學教育的價值、意義、內容、方法等,師生之間就有共同探討的話題,也更容易產生共鳴、達成共識。
二、創設有準備的教學情境,提高學習實踐能力
蒙臺梭利非常重視為孩子創造一個有準備的環境—安靜、獨立、自由、有秩序。她認為:“學校應該成為孩子自由自在生活的地方,孩子既可以在這里享受內在發育方面潛在的和精神上的自由,又可以使自身在生理、生長到機體活動上都能夠在這里找到生長和發育的最好條件。在這種環境中,兒童在沒有疲勞感的狀態下一步一步的完善自我,并逐漸朝著學校既定的目標前行。
在學前科學教育活動課堂中,我們的目的是培養將來能夠勝任幼兒科學教育活動工作的人。在學習過程中,應該盡量模擬幼兒園科學活動開展的場景,讓環境為學生學習服務,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演練場。如在科學區的學習中,提前安排學生根據擬定的區域目標準備區域材料,教師則提供足夠的教具架、工作毯等給學生布置科學區。布置好的學習環境已然成為幼兒園一個個活動區域,然后某些學生模擬幼兒進區活動,其他學生則在旁做觀察記錄。由于材料是由學生親自動手設計制作的,并且考慮了每種材料的操作步驟及所要實現的目標,應該說學生對于所投放材料的功能是比較了解的,對于他們設計布置的區域是比較有信
心的。通過模擬幼兒區域活動,學生往往會發現實際情況與他們的想象相差較大。在活動結束后的反思中,同學們往往會發現之前材料投放方面究竟是哪里出了問題,群策群力地尋找區域布置的不合理之處[6]。
三、給足探究時間,在等待中促進學生成長
蒙臺梭利認為,兒童與生俱來就存在“內在潛力”,這種“內在的動機”會驅使他們自動地接觸環境、進行學習。蒙臺梭利教育以自我教育為主,在教育活動中兒童是主體、是中心,兒童獨立操作、自我發現、自我教育和發展。
在學前科學教育教學中,教師同樣應該相信學生具有這種自我學習的動機和能力。在對學生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從他們的實際需要和興趣出發,圍繞課程標準,設計和確定教育方案及教育措施,為學生提供更多自我學習、自我成長的機會。如學習科學觀察活動時,提出問題:“將大蒜種在一個用黑色塑料薄膜包裹的容器中,這個容器只在右下方有一個小的開口,想一想,大蒜會朝著哪個方向生長?”當時學生的想法很多,有的認為大蒜會直著生長,長到容器頂部后會發生彎曲,直至將整個容器長滿;有的認為容器里是黑的,沒有陽光,植物是無法生長的;還有的認為大蒜會朝著開口方向生長,并長出容器……面對多種回答,我沒有直接給出答案,而是讓每位學生課后準備一個這樣的容器,并種下一顆大蒜,然后每天精心地照料,同時做好觀察記錄。終于有一天,有學生興奮地打電話告訴我,他種植的大蒜長出來了,結果和他預想的一樣。上課的時候,學生把他們種植的大蒜帶到教室,講述種植經歷。結果和預想一致的學生臉上露出滿足、得意、開心的表情,那種喜悅也感染了大家。結果與猜想有出入的學生,也沒有沮喪,因為他們在實驗過程中同樣找到了問題的答案。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知道了實踐出真知的道理,同時掌握了幼兒科學教育中開展種植園地活動的基本方法和思路,可謂一舉多得。
(四)采取合作學習方式,在互幫互助中共同提高
蒙臺梭利教育的一大特點是混齡教育,在一個班級里3-6歲的孩子混合編在一起,較大的孩子就是較小孩子的小老師,他們在幫助別人的同時,強化自己的知識能力,而較小的孩子通過同伴之間的學習、模仿,也能得到相應的提高。
在科學教育課堂中,采取以組為單位的學習模式,正是這種教育方式的一種遷移。家庭背景不同、成長經歷不同、學習能力不同的學生本身就是一種豐富的教育資源。將不同層次的學生組成學習小組,共同商討、查閱資料、完成課業。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小組成員取長補短,在討論、爭辯中碰撞出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厘清概念,統一認識,達成共識,從而挖掘學生多方面的潛能,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學會團結協作,在增進學生之間的感情,提高班級凝聚力的同時,讓每個學生都在此過程中得到相應的發展[7]。
參考文獻:
[1]何苗, 徐遠火. 淺析蒙臺梭利教育法在我國幼兒園中的運用[J]. 品牌(下半月), 2015(5).
[2]劉潔. 蒙臺梭利教學法本土化問題淺析[J]. 求知導刊, 000(6):56-57.
[3]孫超. 淺析蒙臺梭利教育體系對早教的啟示[J]. 赤子(上中旬), 2015(7):192-192.
作者簡介:
胡芮茜 (1995)女 漢 籍貫:四川廣安,最高學歷:碩士研究生;目前職稱:助教;研究方向: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