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須要比較新中國成立初期和新時代勞動教育的異同,學習“站起來”階段有益的觀點做法,吸取其負面教訓。從“站起來”階段到“強起來”階段,社會主要矛盾、時代主題和任務發生了根本變化,勞動教育的方針、原則、方式也必然發生改變。在教育方針上從“三育并舉”到“五育融合”,在教育原則上從普遍結合到“三全”育人,在教育方式上從半工半讀到綜合技術教育。
關鍵詞:新中國成立初期;新時代;勞動教育;比較分析
新中國成立初期開展的勞動教育,在我國勞動教育發展史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初步塑造了勞動教育的基本體系。結合“站起來”與“強起來”階段不同的時代特征,本文分析新中國成立初期與新時代勞動教育在方針、原則、方式的異同,并立足于新時代勞動教育在實踐中存在的各種問題,提出幾項具體措施。
一、教育方針:從“三育并舉”到“五育融合”
以1956年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確立為標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進入以“站起來”為主題的探索時期。1956年9月,黨的八大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這決定“站起來”階段我國的核心任務是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毛澤東從社會主義工業化這一大局出發分析社會主義教育,于1957年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提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1] 1958年9月《關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黨的教育方針,是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2]后來,人們把這兩個方針結合起來,作為統一的教育方針貫徹實施。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3]“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4]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使教育的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突顯,反映在培養目標上就是僅僅強調德智體三個方面,這顯然不能適應新時代對人才培養的需求了。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提出勞動教育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相融合。“強起來”階段,將“勞”置于五育之中,強調“五育融合”以及勞動精神、勞動價值觀的培育,注重以人為本和人的全面發展,更多地突顯勞動教育的人文價值,人才培養目標更加彰顯教育功能的社會屬性,體現新時代的時代特征,是破解當前部分青年好逸惡勞,鄙視勞動人民的迫切需要,是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現實需要。
從“站起來”到“強起來”,我國在人才培養目標上從強調德育、智育、體育三個方面的均衡發展到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是馬克思所說的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中國化和時代化。從“三育并舉”到“五育融合”,彰顯了勞動教育的重要地位,是對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這一教育本質的回歸,深化了對教育發展規律的認識,是馬克思主義同新時代中國教育實際相結合的成果,體現了新時代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需要,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需要,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轉變的需要。
二、勞動教育原則:從普遍結合到“三全”育人
“站起來”階段毛澤東提出“知識分子勞動化,勞動人民知識化”,開展“校企”結合、工學結合、農學結合的實踐,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生產勞動同普遍教育相結合原則的繼承和發展。具體而言:一是“知識分子勞動化,勞動人民知識化”。新中國成立后,為使工農群眾和知識分子各向自己缺乏的方向發展,消滅工農群眾缺乏文化以及知識分子卑視體力勞動的現象,毛澤東提出:“勞動人民要知識化,知識分子要勞動化”。二是生產部門與學校教育機構普遍結合,即無論是生產部門還是教育機構,都必須實現教育與勞動相結合。1958年9月《關于教育工作的指示》規定,學校可以辦工廠、農場,工廠、農業合作社也可辦學校,這促進了生產部門與學校教育機構的普遍結合。同年毛澤東在制訂《工作方法六十條(草案)》時進一步提出:中等技術學校和技工學校,高等工業學校,農業學校,農村里的中小學,大學校和城市里的中等學校,凡是有條件的要試辦工廠或者農場,要讓學生參加勞動,實行半工半讀的學校制度。三是學校教育、工農教育、干部教育與一切生產勞動的廣泛結合。“站起來”階段,依據我國基本國情所開展的勞動教育并沒有局限于學校教育,而是拓展到工農教育、干部教育;生產勞動也沒有局限于現代機器工業工廠勞動,而是能夠反映和促進當時生產力發展的一切生產勞動,包括在農業部門中借助鐮刀、鋤頭進行的簡單勞動以及在工業部門手工操作的機器勞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校企結合”、工學結合、農學結合模式面臨很大的挑戰,并且勞動教育的定位和性質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新時代的勞動教育,不是只針對勞動精神面貌、勞動價值取向的教育,也不是單純的勞動技能水平培養,而是勞動精神面貌、勞動價值取向和勞動技能水平“三位一體”的系統性教育,所以當前勞動教育除了要著力培養學生勝任未來職業生活的勞動能力外,還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注重勞動精神、勞動價值觀的培育和勞動態度、習慣的養成。基于此,我們強調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 “三全”育人是破解當前勞動教育實踐中“在學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軟化、在社會中被淡化”這一問題的重要原則,是將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與勞動進行廣泛結合,將勞動教育普遍貫穿于學生的學習生活中,有效解決應試教育擠占勞動教育空間的問題,實現勞動教育的“全覆蓋”與“日常化”,是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生產勞動同普遍教育相結合原則在“強起來”新階段的中國化和具體化。
三、勞動教育方式:從半工半讀到綜合技術教育
新中國成立初期半工(農)半讀教育制度具體包括以下幾種類型。一是農業中學的半工半讀,即教學與農業生產緊密結合,基本原則是“農忙少學,農閑全學”,學制二至三年,開設語文、數學、農業知識和政治四門課,上課時間采取半日制,教學采取課堂教學與田間教學、書本知識和老農經驗相結合的辦法,學生在干中學,在學中干。二是城市職業學校的半工半讀。這類技工學校多數采取“三三制”(三天上課,三天勞動),少數采取“四二制”,也有依據年齡安排課時的。[5]三是廠辦學校的半工半讀。這類學校有三種主要形式,即由職工參加,實行“六二制”(6小時勞動,2小時學習)或“七一制”(7小時勞動,1小時學習)的半工半讀班,四級工以上和老技術工人參加,實行“四四制”(勞動與學習各占4小時)的半工半讀班,以及初中(或小學)畢業生參加的徒工培訓或中等專業、技工學校,多數實行“四四制”。四是高等學校的半工半讀。以江西共產主義勞動大學為例,它是一所完全實行半工半讀的高等學校,根據專業和不同年級合理規定“工”與“讀”的比例,使學生掌握基本技能技巧,同時也逐步實現生活費自給。五是普通中學的半工半讀。新中國成立初期大多數普通中學將勞動教育作為一門課程,不過一些普通中學也積極與工廠協作或者直接興辦工廠,組織學生參加生產勞動,如北京市城區中學與工廠協作、工廠在學校設立車間。
新中國成立初期實行的半工半讀,既是一種教育方式,也是一種生產方式,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推動了教育的普及和生產恢復,但從教育與勞動相結合的形態上看,它只是實現了教育與勞動形式上的結合。用形式結合替代實質結合,這是新中國成立初期在教育與勞動相結合問題上的主要教訓。馬克思認為,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主要是通過現代教育與現代生產勞動在形式和實質上的結合,使教育獲得科學實踐的基礎,受教育者學到現代生產過程所需要的科學基礎知識,綜合技術教育為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提供了重要的“紐帶”。新時代我們強調綜合技術教育,一方面通過系統的理論學習使從事生產的勞動者充分認識和掌握現代生產所具備的綜合知識和基本技術,適應現代化生產和職業更新換代的趨勢,另一方面通過勞動實踐培養廣大青年熱愛勞動和勞動人民的情感以及勞動習慣,鍛煉他們的工作能力,形成自覺的社會主義勞動態度。
“站起來”階段,教育面臨的主要問題是“掃盲”、“教育普及”、“受教育權”等基礎性問題,故半工(農)半讀教育制度成為教育與勞動結合的最佳方式;“強起來”階段,教育面臨的主要問題是教育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在育人方面表現為“五育分離”,即“疏德”、“偏智”、“弱體”、“抑美”、“缺勞”,另外新時代生產現代化對全面發展的通識人才的需求突顯,所以綜合技術教育成為教育與勞動結合的時代選擇。在方式上,勞動教育從半工半讀到綜合技術教育,體現了我國教育主要矛盾主要問題的轉變,體現了新時代生產現代化對勞動者素質的新要求,符合教育不搞文理分科,不設學科專業的發展趨勢,是我黨對教育與勞動結合的探索從形式到實質的轉變,是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與新時代生產實際相結合的成果。
參考文獻:
[1]毛澤東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26頁。
[2]毛澤東選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408頁。
[3][4]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人民出版社2017年10月版,第10頁,第11頁。
[5]劉亞雄.辦好技工學校,培養更多的新技術工人[N].人民日報,1960年4月10日。
作者簡介:
黃婧(1982-),女,漢族,湖南懷化人,經濟學博士,現為成都中醫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成都中醫藥大學2019年教改一般項目《馬克思主義勞動觀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體系研究》,項目編號:JGYB201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