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強

【摘要】目的:進行踝關節骨折治療中后踝固定療效的探討。方法:選擇我院2015年6月至2018年5月收治60例踝關節骨折患者,根據治療方式將其劃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觀察組患者接受手法復位和石膏外固定治療,觀察組患者接受后踝固定治療,進行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的對比。結果:觀察組具有86.7%治療優良率,對照組具有76.7%治療優良率,觀察組治療優良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數據存在顯著差異,P<0.05。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住院時間愛你、骨折愈合時間均優于對照組,兩組數據存在顯著差異,P<0.05。結論:在踝關節骨折治療中后踝固定療法療效顯著,能夠降低并發癥發生,減少患者骨折愈合時間和住院時間,具有較高的安全性,應在臨床治療中廣泛推廣。
【關鍵詞】后踝固定;踝關節骨折;臨床療效
踝關節在人體中具承重作用,因此具有較高的骨折發生率,當前國內臨床骨折中4%為踝關節骨折。發生踝關節骨折后患者很容易出現并發癥,例如繼發創傷性關節炎等,進而降低患者患足功能。在踝關節骨折治療中,如果治療后患者出現功能恢復不良,那么患者正常生活和生活質量就會受到嚴重影響[1]。所以在踝關節骨折治療中,需要運用科學有效的治療方法,使患者踝關節功能獲得最大限度恢復,進而獲得更好的預后。本文選擇我院2014年6月至2016年5月收治60例踝關節骨折患者,以分析和對比后踝固定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5年6月至2018年5月收治60例踝關節骨折患者,其中包括34例男、26例女,患者年齡范圍17~59歲,平均年齡為(39.6±5.4)歲;12例內踝骨折,17例外踝骨折,16雙踝骨折,15三踝骨折;依據Danis-Weber分類,14例A型、29例B型、17例C型;患者骨折原因包括交通事故、高處墜落、扭傷等。依據患者選擇治療方式將其劃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觀察組包括30例患者、對照組包括30例患者。兩組患者一般臨床治療不存在顯著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1.2.1觀察組 觀察組患者接受后踝固定療法 患者保持俯臥位,施持續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選擇后外側手術入路,直視下對患者骨折塊進行復位,并使用克氏針臨時固定,腕關節T型鋼支撐固定。多踝骨折手術實施順序依次為后踝、外踝、內踝。外踝和內踝骨折采取常規手術入路,用半螺紋松質骨釘固定內踝,直型重建鋼板固定外踝,術后通過石膏臨時固定緩解水腫。術后3天患者可進行踝關節活動,每天5~10次,術后7天進行部分負重訓練,28天后可進行完全負重行走。
1.2.2對照組 對照組緩解接受手法復位和石膏外固定治療。在C臂X線機下為單純后踝骨折患者施手法復位,有效復位后進行石膏外固定。為多踝骨折患者施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采用常規手術入路固定外踝和內踝,然后在C臂X線機下進行后踝骨折塊的手法閉合復位,有效復位后采用石膏外固定。
1.3療效判定標準和觀察指標 嚴格記錄觀察組、對照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住院時間、骨折愈合時間、治療優良率,并進行分析和統計。利用AOFAS足踝評分系統確定患者治療優良率,其中后足穩定性、行走距離、后足活動度、功能、矢狀面活動度、步態、踝關節疼痛為評估標準。評分滿分為100分,優秀為90~100分,良好為75~89分,尚可為50~74分,差為低于50分。優良率等于優秀率加良好率。
1.4統計學處理 運用SPSS21.0版統計軟件對本次全部相關的調查數據予以整合處理,當中,()表示計量數據,(n/%)表示計數資料;運用x2檢驗組間計數資料的對比,計量資料比較通過t檢驗,組間數據對比差異顯著時以P<0.05表示。
2結果
2.1觀察組、對照組治療優良率對比 觀察組30例患者中16例患者臨床治療優秀、10例患者臨床治療良好、2例患者臨床治療尚可、2例患者臨床治療差,具有86.7%治療優良率。對照組30例患者中10例患者臨床治療優秀、13例患者臨床治療良好、3例患者臨床治療尚可、4例患者臨床治療差,具有76.7%治療優良率。觀察組治療優良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數據存在顯著差異,P<0.05。
2.2觀察組、對照組患者臨床治療指標對比 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3.3%,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為13.3%,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兩組數據差異顯著,P<0.05。觀察組平均住院時間為(10.64±5.46)天,對照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為(16.36±6.41)天,觀察組住院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兩組數據差異顯著,P<0.05。觀察組患者平均骨折愈合時間為(11.43±1.41)周,對照組患者平均骨折愈合時間為(14.54±1.86),觀察組患者骨折愈合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兩組數據差異顯著,P<0.05。具體如表1.
3討論
踝關節包括距骨和踝穴,踝穴和周圍韌帶共同保證關節整體穩定。在治療踝關節骨折患者過程中,若出現關節間隙變寬或關節面不平整,那么就會加大創傷性關節炎的發生率。實際中用于治療該疾病的方法很多,但是收獲的療效并不讓人十分滿意,臨床中急需一種有效治療踝關節骨折的方法[2]。手術治療是實際中踝關節骨折治療中較為理想的方法,一些學者認為當患者骨折面積超過10%關節面時,無論是否采取固定措施最終關節功能都會受到影響,而骨折塊面積比25%關節面小時,嚴重的貴性關節炎和術后疼痛通常不會發生[3]。后踝固定是各種手術方法中較好的一種方法,在治療患者時能夠使患者各項臨床指標得到顯著改善,并促使患者關節功能更好的恢復,進而減小患者恢復時間,最終促進患者有效康復[4]。本研究中,觀察組具有86.7%治療優良率,對照組具有76.7%治療優良率,觀察組治療優良率顯著高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3.3%,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為13.3%,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觀察組平均住院時間為(10.64±5.46)天,對照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為(16.36±6.41)天,觀察組住院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平均骨折愈合時間為(11.43±1.41)周,對照組患者平均骨折愈合時間為(14.54±1.86),觀察組患者骨折愈合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以上各項指標組間存在顯著差異,P<0.05。可見,在踝關節骨折治療中后踝固定療法療效顯著,能夠降低并發癥發生,減少患者骨折愈合時間和住院時間,具有較高的安全性[5]。
【參考文獻】
[1]吳昊.骨折固定術對于踝關節骨折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J].醫藥前沿,2012,02(15):232-232.
[2]李永舵,劉書茂,賈金生等.后踝骨折內固定方法的選擇:生物力學及臨床應用研究[J].北京大學學報(醫學版),2011,10(5):718-723.
[3]鄭為東.后踝骨折塊大小及固定與否對于累及后踝的踝關節骨折預后的影響分析[J].創傷外科雜志,2015,17(6):530-533.
[4]肖建援.淺談踝關節骨折術中固定踝骨折塊的療效情況[J].當代醫學,2013,12(25):66-67.
[5]趙學寨,李海軍,孟彩云等.可吸收螺釘與金屬螺釘內固定修復踝關節骨折:生物相容性及踝關節功能比較[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6,20(31):4687-4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