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 劉馳
摘要:隨著職業教育的不斷創新,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關注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與技能,讓學生實現知識技能與學習習慣的全面發展。關鍵能力的有效培養作為《機械制圖》課程教學的內容之一,直接關系到能否將學生培養成為高能力、高素質的實踐型創新人才。因此,現代職業教師需及時轉變自身教學理念,高度重視培養學生關鍵能力,結合學生實際學習情況和市場人才培養要求,優化改善教學內容和方式,充分保障課程實踐的教學質量。本文將進一步對如何在《機械制圖》課程中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展開分析與探討。
關鍵詞:機械制圖;關鍵能力;實踐培養
0? 引言
當前是一個教育創新時代,職業院校在《機械制圖》課程改革工作上需與時俱進,跟上時代前進的腳步。職業院校教師要彌補傳統教學形式的缺陷,不能單一的開展被動式教學,灌輸基礎理論知識,而忽視了學生關鍵能力的培養。《機械制圖》課程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關鍵能力實質是指培養學生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溝通能力,通過根據不同能力培養要求,優化設計教學內容和方式,以此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保障課程實踐教學的效果。
1? 《機械制圖》課程中培養學生關鍵能力的重要性
職業院校在進行《機械制圖》課程教學時,除了要注重提升學生對基礎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還需要深入提高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思考能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利用提升學生關鍵能力來開展課程教學工作,以實現學生課程學習的綜合進步。職業院校教師通過以培養學生核心能力、創新實踐能力為核心作為教學指導思想[1],組織引導學生積極投入到不同內容、形式多樣的實踐學習中,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能夠更加主動的自主探索學習。在獨立活動過程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從而幫助學生全面提升自我綜合素養,將學生培養成社會發展新時期的高質量技能型創新人才,將來能夠更快適應市場工作環境。
2? 《機械制圖》課程中培養學生關鍵能力的相關措施
2.1 自主學習能力的實踐培養? 在《機械制圖》課程實踐教學中,教師要尤其關注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意識與能力,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引導他們散發自身創新思維,展開項目學習活動。《機械制圖》本身作為一門理論與實踐性較強的綜合課程,教師要結合市場人才培養要求和學生學習需求,合理引進利用經典案例展開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活動。比如,教師可以在該項課程中科學選擇貼近專業學生實際學習生活中的千斤頂、機用虎鉗作為經典案例項目。然后教師可以創新采用理實一體雙循環教學方式,在前期理論知識學習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自主去搜集瀏覽相關的課程知識,初步掌握了解專業術語與實物的對照關系,并明確實物規范操作流程。在動手實踐操作環節,教師則要指導學生去進行自主動手實踐,從而升華學生對專業理論知識的掌握,促使他們能夠靈活運用課程掌握的理論知識,提高學生的關鍵學習能力[2]。在關于千斤頂學習項目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教師還可以采用六步教學法,第一步讓學生自主去搜集相關信息;第二部制定與項目內容相關的學習計劃;第三步教師加強與學生互動交流共同去明確項目學習計劃的可行性;第四步指導學生有序實施操作自己設計的學習流程;第五步讓學生獨立檢驗完成的學習項目;第六步以學生自評、互評方式進行項目學習評估工作,發現其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并加以總結改進。
2.2 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實踐培養? 在《機械制圖》課程實踐教學中,教師要創新完善教學方法,確保能夠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促使他們能夠全身心投入到實踐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項目教學法,結合學生專業學習特點和水平,合理設計具有一定價值性、開放性的項目,組織學生參與到該項目中,在項目學習過程發現問題,并及時思考、解決問題,這樣有利于促進不同層次學生學習能力的有效提升,培養學生良好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能力。比如,當《機械制圖》課程教師在進行裝配圖實踐教學時,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專業設計項目教學活動。如果是針對機械制造類專業學生,教師可以合理選取機床中某個常用零部件展開案例教學。例如機床中床頭箱,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圍繞該零部件展開項目學習。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各個學習小組,讓各個小組制定實施項目,按照事先制定好的方案進行零部件的拆卸、尺寸測量等操作,并最終畫出零件圖做好相關的文字描述記錄[3]。當各個小組都完成該項目學習后,教師要采取一定激勵措施,鼓勵學生總結出在項目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是采取什么方法、措施解決問題的。在該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學生提出的問題,引導學生展開相互之間的討論交流,然后讓各小組提供問題解決方法,這樣有利于散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學生對實際問題的思考分析與解決能力,將所學知識實踐應用在問題解決中。
2.3 互動溝通能力的實踐培養? 在《機械制圖》實踐教學中,教師還需提高學生相互之間的溝通協作能力。在教育發展新形勢下,教師要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不再以自身作為實踐課堂教學主體,而是要以學生為中心,培養學生的交流合作能力與分析能力。教師通過創新采用協作學習方式,能夠最大程度發揮出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深入挖掘學生創新創造的潛能,促進學生課程學習的全面發展。在《機械制圖》課程中學生溝通交流能力的培養可以設計在教學效果評價環節中,比如,當教師組織學生開展關于應用“形體分析法”繪制機械零件圖樣的項目學習后,教師可以將事先設計好的教學評價表發給各個小組的學生,評價項目內容主要包括了零部件繪制的表達方案、尺寸標準以及零件工藝性能等,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圍繞自身的工作結果展開自我總結評價工作[4],然后由教師進行檢查分析點評。之后,教師則可以引導各小組進行相互之間的讀圖交流工作,相互交流分享學習經驗所得,根據對方的繪制圖案提出問題并交流解決問題,從而有助于學生探索出適合自身的學習方法,從而提升學生的協作學習能力。教師則做最后的總結評價工作,并分析學生圖樣表達方案中存在的可取之處和需要改進地方,同時向學生說明原因,幫助學生加深對本次課學習內容的理解。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社會經濟發展新形勢下,市場企業對于人才的各項能力與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職業院校在《機械制圖》實踐教學工作中要將所學知識實踐應用在問題解決當中,將他們培養成實踐應用型的創新人才。職業院校需結合自身課程改革發展的情況,優化改進《機械制圖》課程教學的內容與方式,且教師與時俱進轉變自身教學理念,根據學生實際學習情況和需求,合理設計教學項目,確保他們能夠積極參與其中,挖掘學生創新學習潛能。
參考文獻:
[1]章詠梅.突出中職生關鍵能力的培養——淺談《機械制圖》課程改革[J].科教文化,2017(08):121-123.
[2]趙麗萍.中職機械制圖課程核心素養探究[J].課程設計,2016(12):35-36.
[3]劉姣娣,羅昕,溫寶琴.在機械制圖課程教學中開展項目教學法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8(6):25-27.
[4]楊甫勤.基于創新能力培養的工程圖學自主創作實踐[J].教學研究,2018(02):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