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友潤
摘要:我國是農業大國,一直以來,三農問題都是政府部門及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農業經濟結構調整作為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的一項重要工作,如何將其落實到實處,是三農工作亟待解決的迫切課題。本文首先概述了農業經濟結構調整的指導思想和原則;其次分析了當前農業經濟發展現狀;最后探討了加快農業經濟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收的對策。
關鍵詞:農業經濟結構;調整;農民增收;分析
農業經濟結構調整是一項關乎到民生的工作,必須要高度重視起來。但是,當前我們發現農業經濟發展仍存在諸多的問題,例如:經濟發展緩慢、農民文化素質低等等問題,嚴重阻礙著農業經濟結構調整工作進程,因此如何積極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解決現存問題成為一項關鍵性工作。
1.農業經濟結構調整的指導思想和原則概述
1.1指導思想
十九大會議的召開,對于當前農業經濟結構調整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進一步加快推進農業經濟結構調整工作,結合市場需求,充分發揮各區域的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將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工作落實到實處,使得農產品具備更高的科技含量,提升農產品的核心競爭力,為農戶帶來更高的經濟收益,保障糧食安全,助推農業農村經濟良好穩定發展。
1.2基本原則
在農業經濟結構調整中,首先必須要遵循以市場為導向的原則。要深入全面分析市場對于不同農作物的需求,然后在此基礎之上科學合理的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及農作物種植規模、數量,避免出現盲目生產造成囤積的現象,確保農產品能夠賣得出去。其次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充分結合區域實際情況開展工作,借助地理資源優勢,加大優勢特色產品的開發力度,使得農產品具備更好的市場競爭力,進而帶來更加理想的效益。最后要遵循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一方面持續加大對農村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投入力度,包括:水利設施、道路等;另一方面避免破壞生態環境,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協調、可持續發展,切記不可為了眼前利益忽視長遠發展。
2.當前農業經濟發展現狀分析
2.1農民的文化素養較低
在農業經濟發展中,農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當前由于大部分農民沒有接受專業的培訓,文化水平低,無法迅速接受新技術、新設備,并且在應用過程中會出現不適應的問題,從而導致很多農戶出現抵觸心理,阻礙農業經濟結構調整,對農村經濟發展造成了制約。
2.2農村種植業不能滿足市場需求
現階段,隨著現代農業科技的不斷投入和應用,極大地提升了農村生產力。由于農產品市場需求的多樣性、波動性和不確定性,導致農村種植業和市場實際需求產生了一定的脫節,部分農產品出現供不應求、供大于求的現象,這也是影響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2.3農產品品種單一、質量不高
當前大部分農村地區存在農產品品種單一且質量不穩的問題,這是農業經濟發展中面臨的一大難題。由于品種單一且生產量大,再加上沒有對農產品進行深加工,導致其附加值不高,制約農村經濟發展。
2.4農村經濟發展緩慢
現階段,大部分地區尚處于自給自足的發展水平,農機發展緩慢,尤其是一些中西部偏遠地區,農作物大多自產自銷,尚未形成規模,其效益不高,這是影響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3.加快農業經濟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收的對策探討
3.1推動農業集約化、規模化、適度化發展,增加農民收入
經濟新常態下,為保障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要明確農業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快農業要素轉移,優化農業結構,改善農業供給,助推農業經濟增長。在農業經濟結構調整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區域位置、資源、環境以及人口等多方面的因素,科學規劃配置各項資源,禁止通過破壞環境的方式推動經濟發展。加大對農業經濟結構調整工作的人力、技術、裝備、資金資源投入力度,為農業經濟結構調整工作提供充分發展保障。推動農業集約化、規模化、適度化發展,為農民帶來更高的經濟收入。
3.2加強農村通訊設施建設,增加農民收入
農業現代化發展背景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工作引發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由于以往的農業農村基礎設施無法滿足現代農業農村發展需求,必須加快現代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工作,尤其是通訊設施,是重點建設內容。加強農村通訊設施建設,能夠實現對信息的即時化傳遞和共享,便于農村和外界信息同步交換,讓群眾實時掌握市場需求信息,及時傳遞黨和政府出臺的惠民政策,為農業經濟結構調整提供重要的支撐。尤其是一些偏遠農村地區,要高度重視通訊、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的建設。構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制度,提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水平。調整優化農村經濟結構,助推農業農村經濟增長。
3.3發展農產品貿易,增加農民收入
我國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和世界各國交往日益密切。我國出口的農產品,受到了各國人民的歡迎。經濟新常態下,要積極做好對農產品貿易結構的優化工作,助推農業經濟結構良好發展。要不斷發展完善農業經濟結構調整體系,健全貿易體系,加強貿易往來,增加國際市場貿易量。各個地區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專業優勢,統籌規劃農業資源,實現貿易雙方共贏。此外,隨著國內外農產品貿易往來的日益密切,使得農業經濟結構更加合理,農業產業化發展優勢日益顯現,生產地區和產業之間的需求分配更加細化,這極大的推動了農村農業發展。
新時期,要依靠當前區域發展政策,科學規劃農業生產格局,擴大國內外農產品市場需求量。立足兩個市場,提升貿易水平,推動經濟多元化發展。把握兩個循環,帶動農業經濟結構調整,助推農業經濟發展,為農民帶來更高的收入。“要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個新發展格局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提出來的,是重塑我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
綜上所述,經濟新常態下,加快農業經濟結構調整是發展的必然趨勢。針對當前該項工作中所暴露出的諸多問題,要引起足夠的重視。遵循相應的指導思想及原則,采取針對性措施加解決。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確保將農業經濟結構調整工作落實到位,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保障糧食安全,推動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劉興勇.對普定縣貓洞鄉農業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幾點思考[J].農業與技術.
[2]王陽.淺談農業經濟結構調整的問題及對策[J].科技與企業.
[3]習近平.在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