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財務風險監督與控制是財務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財務管理的目標的企業價值最大化,而企業能否持續經營下去,取決于現金流是否能夠維持企業正常生產經營。如果企業持續經營出現問題,就談不上其他經營目標的實現。要保持企業現金流,實現企業持續經營,企業財務風險監督與控制就是企業至關重要的。我國中小企業平均壽命不超過三年,與中小企業缺乏財務風險管理有重大關系。財務風險監督與控制對企業保持良好的財務狀況,實現企業持續經營,進而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也是必不可少的。
企業財務風險類別眾多,在此僅就企業比較常見的償債能力風險、流動性風險、經營性信用風險、匯率風險的監督與控制進行闡述,明確這些財務風險的概念,常用的風險監控指標及監督控制這些風險有效措施。
1.償債能力風險
企業償債能力風險指企業因負債比率過高等原因,無法滿足債權融資協議內的限制條款要求,或者在經營困難情況下無力按時償還債務本息或兌現其他財務承諾的風險。
對于償債能力風險,企業應選擇設立償債能力風險監控指標,對指標設定限額。選擇償債能力指標時,應同時關注企業負債水平與經營狀況。償債能力風險監控指標一般包括總有息負債率、總有息負債率與息稅攤銷前利潤 比率、利息保障倍數等。企業應定期計算監控指標數值,并關注指標的歷史變化趨勢,分析指標變動原因,并定期預測指標未來的情況,以及預防和應對償債能力風險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企業應該從提高企業盈利性與營運性資金創造能力,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提高資金集中度,保持合理債務結構,加強融資關系維護,加快非核心與低資產資產處置等方面著手,來降低企業償債能力風險。
2.流動性風險
企業流動性風險指企業沒有足夠的資金兌現日常生產經營及資本支出的支付承諾、無法按期完成現金付息派息或償還到期債務的風險。
企業資本結構管理不合理,或者未能進行有效的現金管理、資金籌集或資產配置活動,都會增加流動性風險發生的可能性。
流動性風險監控指標一般包括流動性保障倍數、流動比率、債務到期集中度等。為控制和防范流動性風險,企業應合理配置長期資本與短期資本,避免依賴短期資本支持長期投資。加強營運資金周轉,將經營利潤迅速轉化為現金,縮短現金周期。確定科學合理的現金持有量,平衡現金余額過低可能引發的流動性風險與現金使用效率的關系。關注債權融資的可融資空間、期限和渠道,避免負債比率過高而無法以合理成本進行再融資所引發的流動性風險,并合理安排債務到期期限,避免債務集中到期。同時應維護良好的銀行合作關系、拓寬融資渠道,避免過于依賴特定融資來源、單一金融市場或金融機構。
3.經營性信用風險
企業經營信用風險指企業在經營過程中,供應商或客戶不能履行交易約定的義務而給企業造成財務損失的風險。具體表現為供應商未按時、保質、保量供貨或提供服務,從而導致公司承擔額外成本或失去銷售機會造成收入損失,或者因客戶拖欠貨款等款項造成的公司額外營運資本占用或壞賬損失。
經營性信用風險監控指標主要包括高信用評級供應商占比和逾期賬款率。為加強經營性信用風險的管控,企業應對供應商、客戶的財務能力和歷史交易記錄等信息進行歸類、總結與評價,建立供應商、客戶數據庫與信用評價體系,設定信用額度,必要時通過履約保函、購買信用保險、無追索權出售風險資產等措施進行風險轉移。在制定供應商及客戶信用評級指標時,應同時關注財務與非財務數據。非財務數據可包括經營時間、市場地位、市場知名度及品牌和業務關系依存度等,當無法獲得可信財務數據時,應重點關注非財務數據。對于供應商,應避免過于依賴單一或少數幾個供應商。同時,鼓勵集中向高信用評級的供應商采購,提高信用評級高的供應商占比,并考慮與關鍵供應商建立戰略合作關系,簽定長期合作協議。
4.匯率風險
企業匯率風險包括交易類匯率風險和折算類匯率風險。
交易類匯率風險指企業在以非本位幣計價的收支交易中,因匯率波動而導致以本位幣計價的收入減少或支出增加的風險。
折算類匯率風險包括損益折算類匯率風險和資產負債折算類匯率風險。損益折算類匯率風險指企業在合并報表時將非本位幣折算為本位幣損益,因匯率變化導致折算后以本位幣計價的盈利減少或損失增加的風險。資產負債折算類匯率風險指企業因持有的資產與負債幣種不匹配,而在非本位幣匯率波動時盈利或權益資本降低,信用評級指標、債權融資財務約束指標或其他財務風險監控指標惡化的風險。
企業匯率風險監控指標主要有匯率敏感性比率,匯率敏感性比率一般用收支或資產負債在匯率波動時無法抵銷的部分與經營利潤的比率來計算。企業加強對匯率風險的管控,應優先使用本位幣進行交易結算,優先使用本位幣作為融資幣種。企業管理折算類匯率風險,以及支付利息和償還債權融資本金的交易類匯率風險,應重點關注匯率波動對企業盈利、權益資本以及信用評級指標、債權融資財務約束指標或其他財務風險監控指標的影響。其中企業盈利對匯率變動的敏感性分析既包括匯率變動所引起的收入、支出等變動對企業盈利的直接影響,也包括匯率變動的宏觀經濟影響對公司盈利能力的間接影響。
5.結論及建議
企業財務風險的監督與控制,應通過量化和非量化的方法,對企業經營過程中的財務風險進行識別與評估,并選擇適當的方法,合理利用金融工具和各種方法,將財務風險的負面影響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圍內,從而提升企業價值。從流程上,應對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評價進行全流程管理,重點在于建立財務風險識別、風險預警及應對機制。企業應根據發展目標、業務戰略和風險偏好,定性或定量地為每一類財務風險設置容忍度,包括具體監控指標及限額,并對超出風險容忍度的風險制定并執行應對措施,從而控制財務風險,降低盈利波動性,優化企業財務表現,保障股東價值,獲得并維持符合企業發展戰略的目標信用評級,保障公司健康、穩定、持續發展。
作者簡介:路團興(1977.6-),男,漢,陜西省咸陽人,中級會計師,經濟學學士,研究方向:企業資產配置、資產管理、投資測算理論及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