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號
摘要:為了發揮校企“雙元”育人模式的最大優勢,必須讓工匠精神回歸職業教育。通過闡述校企“雙元”育人模式與工匠精神的內涵,指出校企“雙元”育人模式下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學生工匠精神培育缺失的表現,依據工匠精神培育分別在學校、企業、政府及社會四個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校企“雙元”育人模式下工匠精神培育的對策。
關鍵詞:校企“雙元”育人;高職院校;工匠精神;汽車檢測與維修
0? 引言
校企“雙元”育人模式是新時代下發展我國職業教育的重要途徑,如今已被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在校企“雙元”育人模式下,作為當代職業教育過程中值得塑造的價值觀——工匠精神的培育尤為重要。
在各文件精神指導下,大量學者對校企“雙元”育人模式和工匠精神開展了相關研究。研究現狀主要包括三個方面:①工匠精神的當代價值及內涵;②校企“雙元”育人模式的內涵及優勢;③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徑。然而,國內外關于校企“雙元”育人模式下高職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現存的問題及對策研究的不夠全面和深入。在新時代校企“雙元”育人模式下,高職院校如何培育滿足國家發展需要、社會需求的現代工匠技能型人才成為亟待研究的課題。
1? 校企“雙元”育人與工匠精神
1.1 校企“雙元”育人的內涵
校企“雙元”育人模式是指學校和企業一起承擔育人責任,都是育人活動的主體,是深化產教融合的有效途徑。與傳統校企合作模式相比,對于人才培養的每個環節,企業都能更加主動的參與決策與實踐。在“雙元”育人模式下,學校和企業雙方都以主人翁的身份參與到人才培養,在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的前提下齊心完成人才培養工作[1]。
1.2 工匠精神的內涵
工匠精神是在一定人生觀、價值觀影響下的職業思維、職業態度與職業操守[2]。它的行為表現為工匠對產品精益求精,力求做到極致,對品質的不懈追求是其核心[3]。高等職業院校肩負培養高技能高素質人才的重任,必須重視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4]。“弘揚工匠精神”一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需要,二是消費高品質、個性化的需要,三是人才供給側改革的需要。
2? 校企“雙元”育人模式下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學生工匠精神培育缺失的后果
依據實際崗位需求,汽車維修與檢測專業學生需具備較強的職業技能,較高職業素養。在校企“雙元”育人模式下,校企雙方非常重視學生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的培育,學校的人才培養質量得到提升,企業的用工需求得到緩解,然而由于忽視了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不利于汽車檢測與維修畢業生職業生涯長久發展,其表現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2.1 汽車檢測與維修畢業生結構性失業現象嚴重
據麥可思研究院發布的《2019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2018屆高職高專畢業生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就業率為95.0%,但工作與專業相關度僅為60%。學生找不到滿意工作,企業招不到合適員工,高職院校畢業生的結構性失業始終存在。
2.2 汽車檢測與維修畢業生對職業缺乏熱愛
據報告統計,2015屆汽車檢測與維修畢業生畢業三年后的工作與專業相關度為56%,呈現較高的人才流動率。很多畢業生認為付出與薪酬不符,對于工作急功近利,同時對于所從事的職業缺乏熱愛,容易因技能學習之初的艱辛而選擇放棄,缺乏對未來職業生涯的長遠規劃。
2.3 汽車檢測與維修畢業生對工作缺乏探索創新
我國是制造大國,生產的產品種類多、價錢低,但高質量產品的供給不足。企業為了適應消費者的要求,獲取更大效益,盲目追求數量和速度。在這種社會環境中,畢業生為了滿足生產要求而忽視了對學習和工作一絲不茍和精益求精的精神追求,對工作缺乏高層次的探索創新精神。
3? 校企“雙元”育人模式下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學生工匠精神培育存在的問題
校企“雙元”育人模式相較于傳統育人模式,在學生的技能提升上有明顯的成效,優勢明顯,但由于受到校企“雙元”主體自身以及外在的政府和社會等因素的影響,在學生“工匠”職業精神的培育上還存在一些問題。
3.1 學校——未充分利用優勢資源,缺乏職業素養培育氛圍
3.1.1 未充分利用優勢資源
近年來,大多數高職院校的主導辦學方向為增強學生為區域經濟服務的能力,緊跟地方產業發展的要求,推進技能成才和技能致富,主導辦學理念通常為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和崗位競爭力,在學生的職業道德素養方面的培養卻有所忽視[5]。在校企“雙元”育人模式下,90%以上的高職院校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在校內校外都有實習實訓基地,硬件先進,設施齊全。但專業教師沒有充分利用這些優勢資源來對工匠精神進行宣傳培養,如在校園展板、汽車檢測與維修實訓室文化墻等區域很少涉及對工匠精神的發揚與贊頌,使得學生難以對工匠精神產生文化認同感,沒有實現資源的最大化利用。
3.1.2 缺乏職業素養培育氛圍
工匠精神既是一種技能,也是一種精神品質,需要文化的熏陶與培育。校園文化是錘煉學生精神品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具備豐富師生生活、調和人際關系、塑造師生人格的作用。當前,很多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粗放型的問題,建設同質化、模仿多、創新少,有關工匠精神的校園文化建設缺乏全面系統的規劃。主要通過開設思政和人文類課程來提高學生人文底蘊,但通常這些課程都被邊緣化,且學生存在排斥心理,這種氛圍下培養的學生缺少人文底蘊,也不利于工匠精神入腦入心。
3.2 企業——培育實踐積極性不夠高,將學生過度技術化功利化
3.2.1 培育實踐積極性不夠高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是校企“雙元”育人的辦學特色之一。在人才培養的方案和政策制定中,學校常常是主導者,企業則較為被動,未能真正參與人才培養的制定過程,主要作為人才培養方案的執行者,完成人才培養的實踐部分,對于學生工匠精神培育實踐的積極性不夠高,導致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教學與工匠精神的融合度不夠。學校和企業作為人才培育的雙主體,應一同商討制定工匠精神培育的制度與方案,確保多角度、深層次、全方位,從而將工匠精神的培育實踐在日常的管理和教育中落到實處[5]。
3.2.2 將學生過度技術化功利化
汽車類企業通常將重點放在為學生技能成長成熟提供場所支持和技術保障,通過校企無縫對接,全方位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盡可能使學生提前適應技術崗位,但無形中使學生功利化、技術化,缺乏職業素養和工匠精神的熏陶。學校和企業都是人才培養的主體,是工匠精神培養的主陣地。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一個長期過程,需要貫穿至人才培養的每個環節,實現學生技能提升與工匠精神養成相同步,促進職業道德品質與素養的提升,為學生日后職業生涯長遠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3.3 政府——培育停留在理論層面,缺乏具體制度保障
3.3.1 培育停留在理論層面
雖然國家陸續出臺文件鼓勵高職院校注重工匠精神培育,但在工匠精神培育的實施方案及具體措施方面頒布的文件有限。近年來校企“雙元”育人成為時代潮流,企業與職業院校之間的交流合作越來越緊密,但工匠精神培育缺乏相關政府層面的參考文件,難以制定出相應的培育標準及具體執行方案,缺乏政策制度層面的保障,導致工匠精神培育缺乏實際的培養行動而通常停留在理論層面。
3.3.2 缺乏具體制度保障
在職業資格認證方面,現行的認證制度不夠全面和規范,如存在花錢發證的不良現象,導致很多職業資格證書得不到行業認可,工匠職業能力劃分缺乏規范的評定標準和認定模式,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工匠職業資格水準和職業榮譽感的提升。從政府層面,應出臺相關的政策來規范職業資格認證制度,提升職業資格證書含金量,從而鼓勵社會各界來重視、倡導并傳承工匠精神[5]。
3.4 社會——技術工匠待遇偏低,對工匠職業缺乏尊重
3.4.1 技術工匠待遇偏低
我國已逐漸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工匠師傅的技能被生產線分解取代,工人工匠的社會地位逐漸衰落。由于工匠培養周期長,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的學生畢業后進入企業需要企業師傅培養并傳承技藝,難以在短時間內為企業帶來最大的經濟收益,技術工匠在一定時期內難以獲取較高的報酬。隨著工匠技藝不斷成熟,其待遇相較其他銷售和管理崗位等,待遇也處于偏低狀態,工匠難以對職業產生滿足感和成就感。
3.4.2 對工匠職業缺乏尊重
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進程中,社會風氣日益浮躁和急功近利,許多人崇拜財富與名利,而不是高超的技藝,加之長期受“普高職低”思想觀念的影響,認為進入職業院校的學生學習能力較差,主要學習技術技能,就業方向主要是當普通工人,對工匠價值缺乏高度認可與尊重。政府、國企和事業單位等成為畢業生的就業首選,如果學生畢業后進入工廠從事普通技術崗位,對他們自身、家庭甚至整個社會被認為是被迫就業,其工匠職業難以獲取社會的肯定。社會應尊重工作在一線的高級技術工人,引導并扭轉就業偏見,倡導職業平等。只要用心付出,即使在最平凡的崗位上也能體現出個人價值,成為社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6]。
4? 校企“雙元”育人模式下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工匠精神培育的對策
①在學校層面上,應改革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將工匠精神融入到課程體系。如在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核心實訓課中,細化操作項目,提高職業素養在考核中的占比,提高學生對工匠精神的認知度。強化校園文化建設,促使工匠精神貫穿始終。在汽車專業實訓室中,制作能工巧匠的畫框,營造濃烈的工匠精神氛圍。
②在企業層面上,應加強校企深度合作,汽車維修與檢測類企業導師參與到學校人才培養中來,真正縮短校與企之間的距離。企業導師主動參與教學活動,設置實際工作崗位情景,營造企業工匠精神文化。
③在政府層面上,應做好校企“雙元”育人模式下工匠精神培育的頂層設計,出臺相關鼓勵性政策與措施,保障校企“雙元”育人的良性循環。
④在社會層面上,應重塑工匠精神的氛圍,倡導職業榮譽感和歸屬感,提高工匠的社會地位和相關待遇,從正面引導高職院校學生乃至全社會對工匠的認可度。
參考文獻:
[1]馬廣,趙俞凌,徐婧.高職院校校企“雙主體”育人模式探究——以金華職業技術學院眾泰汽車學院為例[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2,30(07):138-140.
[2]李進.工匠精神的當代價值及培育路徑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27):27-30.
[3]孟源北,陳小娟.工匠精神的內涵與協同培育機制構建[J].職教論壇,2016(27):16-20.
[4]高娜,馮春艷.“工匠精神”在高職院校德育中的培養方法初探[J].智庫時代,2019(05):107-108.
[5]周劍,蔣俊凱.論職業院校技能型人才培養中“工匠精神”的缺失[J].現代營銷(信息版),2019(12):215-216.
[6]楊紅荃,蘇維.基于現代學徒制的當代“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職教論壇,2016(16):2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