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杰
摘要: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國學經典,誦讀不衰。中國博大精深的國學經典文化是中華民族之魂,是中國人永恒的精神財富,更是素質教育的寶貴資源。我校全面開展國學文化教育,秉承“創新管理模式,優化育人環境,提高辦學質量”的宗旨,堅持“教育為本,德育為先”的原則,優化校園育人環境,提升校園文化品位,建設精品校園文化,打造特色校園氛圍。
關鍵詞:弘揚;文化;構建;書香
前言
為了提升廣大師生的道德情操和文化品味,我校把國學教育納入校本課程,把經典誦讀定為晨讀,把文明禮儀當作習慣;把團結互助當作快樂;把班會活動當作契機;把讀書運動當作樂趣;把節能環保當作責任;把知書明禮當作使命。
漫步校園,書聲朗朗、歌聲陣陣、綠草茵茵、楊柳依依,優雅的環境,令人心曠神怡;地球造型、孔子雕塑、龍馬精神、假山長城,精美的造型,讓人耳目一新;讀書亭、狀元橋、文化廊、校史墻,讓人為之一振;三字經、弟子規、百家姓、書畫軸,濃郁的文化氣息,令人溫暖豐盈。
校園的一花一草、一磚一石、一廊一壁、一物一景,都是思想的傳遞、文化的表達、精神的引領,都彰顯著我校特有的風采、獨特的魅力。
校園里,孩子們在運動場上盡展風采,藝術節上展現風姿,民族舞蹈中享受快樂,經典誦讀中陶冶情操。我們努力營造了一個書香校園、藝術校園、科技校園、人文校園、綠色校園的文化氛圍。我們始終堅持:
1、誦讀經典,開啟學生智慧
我們組織學生每天誦讀經典,做到早讀和晚誦。早讀即每天利用早讀10分鐘在教室里誦讀,晚誦即每天利用最后一節課的10分鐘,全校學生在教室集體誦讀,無論是早讀還是晚誦,都能讓學生們變得神采奕奕。每學期學校根據不同的年級安排不同的誦讀內容,分別是:《弟子規》、《三字經》、《增廣賢文》、《中庸》、《論語》、《孟子》、《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等經典篇章。誦讀中,我們要求學生要有一個恭敬的態度,精神抖擻、吐字清楚、抑揚頓挫,做到頭正、身直、足安。小學生畢竟是孩子,他們童心蕩漾,如果大量機械地背誦就會產生聞而生厭的抵觸情緒,因此我們本著“不責備,多鼓勵”的原則,不要求學生花大量時間機械地背誦,會讀就行。事實證明,學生每天堅持誦讀,長此以往自然而然就能背誦下來。為了調動學生誦讀興趣,老師還設計了多種誦讀形式,如:配樂讀、拍手讀、分組讀、男女生對讀、師生合作讀等,通過多種形式讓學生讀出聲、形、情、味和神采。
2、開發課程教材,活動落實經典
我校借國學教育促進學生文明禮儀習慣養成,以“經典文化”的滲透促進內在“道德生成”。通過讓“經典”進課堂、融“經典”于活動、營造“經典樹人”氛圍,不斷提升并豐富學校特色教育內涵。
首先是開發課程教材。國學眾多,經典浩瀚,師生誦讀傳承難著一粒,因此針對學校實際開發課程教材。其中是開設國學課程,將校本課程設置一節為國學課,進入課表嚴格落實,保證經典的傳承不走過場、不落虛套。在課堂上,滲透“國學”習禮儀,熟讀乃至背誦一些經典詩文,熟記一些名言警句,讓孩子們在背中求思,思中求進。接著是開發教材,我校語文老師齊商共討,從語文教材出發,選擇相應的經典篇目進行編輯,免費發放給學生,保證了學有所本,誦有所據。
其次是活動落實經典。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讓經典融于活動之中,化枯燥為快樂,有效地提升了誦讀效果和育人價值。“講一講”,經常組織學生開展班級、年級、校級“三級”講故事比賽。讓《孔融讓梨》、《黃香溫席》、《鑿壁借光》等經典小故事,使學生受到熏陶。“演一演”,將經典故事改編成劇本,進行表演。既鍛煉了學生的創造才能,又使學生接受了“經典”的教育。
3、國學經典教育與校園環境建設相結合。
3.1、我們讓學校的每一面墻壁都會說話,讓每一扇櫥窗都充滿經典文化的氣息。我們在校園醒目位置安裝傳統文化經典內容;張貼名人名言畫像;修繕增設櫥窗、板報等,展示師生風采。 我們還在教學樓走廊布置勵志格言、經典詩詞、經典賞析等內容,讓孩子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
3.2、每班教室門口布展班級櫥窗,展示班級主題文化及班級風采。室內由各班根據實際自主設計,營造良好育人氛圍。
結語:
幾分汗水、幾分收成,幾多付出、幾多收獲。我們學校弘揚中華經典文化教育、構建和諧書香校園工作,已經邁出了可喜的一步。誦讀國學經典,讓華夏精神在我們的血脈中流淌;誦讀國學經典,讓民族文化支撐我們人格的脊梁;我們將繼續努力,讓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得以傳承,讓經典詩文滋潤學生的人生。
參考文獻:
[1]陳蕾.淺析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國學教育[J].科教文匯(上旬刊),2020(01):149-150.
[2]易鳳儀.農村小學實施素讀國學經典有效策略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20(02):237-238.
[3]謝紹賢.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國學經典有效教學策略探究[J].名師在線,2020(01):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