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滌明
內蒙古紀委監委日前發布消息稱,從即日起,自治區紀委監委全面受理關于煤炭資源領域違規違法問題的信訪舉報。受理范圍為,反映黨組織和黨員、干部以及監察對象自2000年以來在煤炭資源領域涉嫌違紀或者職務違法、職務犯罪的問題線索。
涉煤腐敗倒查20年,這一消息頗具震撼性,一是會震醒某些人“昨天那一頁已經翻過去了”的“安全著陸夢”,二是提振社會反腐信心并警示后來者:反腐不僅沒有終結時,也不存在“過去時”。
以從前一些人的某些認知而言,只要退休前不出事,或是干了什么事但時日一久,基本上意味著那一頁翻過去了,可以安全著陸了。因而,在位時使勁撈,特別是臨近離位時抓緊撈,成了某些人的一種思維方式。所謂“59歲現象”,估計也是這種思維方式支配的結果。
而這一輪反腐風暴以來,退休“老虎”回家卻不能“著陸”的情況已不鮮見。包括一些正國級退休官員在內的“老虎”都被“倒查”出來,見證了反腐的“新規矩”——涉腐違紀違法問題沒有“追訴時效”概念,隨時有可能被“秋后算賬”。
腐敗問題若存在“時效”概念,其暗示效應就是:只要穩扎穩打,潛伏“期滿”,便可安全著陸。而如果是20年的事都翻不了篇,甚至“終身制”,則意味著:只要你“伸過手”,就等于是給自己后半生的路上埋下一顆“定時炸彈”。
內蒙古是煤炭資源大省,而礦產資源領域又是腐敗和涉黑違法活動高發之地。過去20年間,有多少公權力者涉足礦業投資、違規入股,又有多少領導干部涉及官商勾結、為不法礦主充當“保護傘”等問題,雖說具體事實需要官方調查后再下結論,但坊間流傳的“故事”以及媒體曝出的一些疑點,顯然都不該放過。
2016年,曾有媒體報道內蒙古某大型國有煤企原高管被人舉報,該高管以家人名義一次性買下價值千萬房產,而當事人則高調回應稱“我一個億都有”。原國企高管的財產來源或許是合法的,但對于公眾質疑的原煤企高管是否存在“靠煤吃煤”等問題,相關部門有必要以翔實的調查結論予以澄清。
涉煤腐敗問題將倒查20年,再次顯示了當地反腐肅貪的決心,同時,在嚴查深挖重點領域貪腐問題上,也是對公眾關切的一種回應。
反腐的最高境界是公權力者“不想貪,不敢貪,不能貪”。而如果“伸過手”就意味著隨時都可能遭到“倒查”,20年甚至終身都翻不過去那一頁,自然會強化“不敢貪”的自律。
盡管說貪腐犯罪在法律上也有追訴時效規定,但黨政紀律上沒有。倒查20年,廉政執法上不存在任何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