闕維杭


2020大選年之初,美國社會繼續“分裂”的痕跡就比往年變本加厲,從政壇廟堂到民間江湖,從事物表象到人心世界,從黨派紛爭到國策民生,分裂的因子如難以遏制的病毒般蔓延,幾乎在新大陸的各個角落無處不在。
黨派紛爭撕裂社會
以黨派紛爭為標桿的民主政治生態,本來就給社會分化帶來極大沖擊,而今這樣的紛爭又因為混合了個人恩怨而演繹為鬧劇,讓全球人民對美國民主程序如此不堪的一幕目瞪口呆。
當地時間2月4日晚,電視直播美國總統國情咨文演講現場,當特朗普總統在演講前把國情咨文復印本交給身后的副總統彭斯與國會眾議院領袖佩洛西后,佩洛西伸出手想和特朗普握手,卻未獲特朗普回應,讓人不免尷尬。而當特朗普結束了國情咨文演講之后,與全場議員等聽眾共同鼓掌時,佩洛西卻當眾撕毀了特朗普的講稿復印本,公然表達了對特朗普的蔑視。
無論特朗普之前是沒有看到佩洛西伸出手,還是故意回避與她握手,佩洛西似乎也沒有必要咬牙切齒般撕毀特朗普的講稿。這不僅暴露了佩洛西和特朗普缺乏政治家作為一個公眾人物的良好素養,也是美國政壇劍拔弩張的兩黨分歧的一個縮影。
特朗普發表國情咨文之時,正是參議院審理佩洛西領軍的民主黨人彈劾總統案的表決前夕,兩黨分歧的白熱化氣氛已然彌漫政壇。總統特朗普和眾議院議長佩洛西,身為美國頭號政治人物和三號政治人物,二者之間這種尷尬甚至敵視性互動,在黨派隔閡的平臺上融入某種“私人化”怨懟的特征,仿佛要帶頭挑起美國政壇和整個社會的分庭抗禮,給全世界留下了令人何等驚詫的畫面。
雖然彈劾案本身就是一出鬧劇,特朗普被參議院終審判定無罪是毫無懸念的結果;而且自民主黨推進彈劾案以來,特朗普的民調滿意度反而上升到49%,但顯而易見,耿耿于懷的特朗普已經與佩洛西甚至是全體民主黨人結下了梁子。
特朗普本年度的國情咨文內容繼續標榜黨派利益為上,縱然是高呼團結,卻并非呼吁兩黨團結與合作。言下之意,仿佛自己只是共和黨人的總統,只需要加強維護與共和黨的聯盟,無需做一個全民總統,完全不把民主黨放在眼里。這已經遠離了美國民主政治體制設置的最佳軌道,即兩黨中任何一方執政黨的總統都應該在當選后,爽快地呼吁全國人民團結一致,并承諾為全體美國人民的利益效勞,而不僅僅是為自己一黨的選民利益效勞。
美國國家政治層面及兩黨長期不斷的內斗內耗,讓特朗普和白宮也吞下許多苦果。就如特朗普首次國情咨文演講時感慨系之地說,當年美國人在紐約建造帝國大廈只需要一年,如今在紐約大廈邊上修條路,卻要爭論十年還沒有結果。政府停擺,構建邊境墻預算撥款遲遲未能到賬,醫療福利制度與社會政策的修改等各種議題久拖不決……都是特朗普上臺三年來遭遇的棘手煩惱頭疼事。
類似的黨爭分化現象,在大選年的歲月里還可能出現多少次?在何時何地出現?誰也難以預測。
選舉政治撕裂黨派
2020大選年,特朗普所歸屬的共和黨,黨內出頭與他叫板的極個別挑戰者,無論資歷還是實力,都可以忽略不計。民主黨內的情勢,則熱鬧喧囂中隱匿了冷漠,眾聲喧嘩里流露出戾氣,參選者們各顯身手時沖突分歧迭現。
2019年6月26日、27日民主黨初選第一輪辯論,多達20位參選人通過電視直播展開交鋒。20位“選手”中,既包括79歲的佛蒙特州聯邦參議員伯尼·桑德斯、78歲的前副總統喬·拜登等老牌政治運動員,也有中生代科班出身的政客,如人稱“白人奧巴馬”的前得克薩斯州聯邦眾議員歐洛克、現任紐約市市長白思豪,還有毫無政壇經驗的新人,如華裔企業家楊安澤和暢銷書作家瑪麗安·威廉姆森,等等。其中甚至還有公開同性戀身份的布蒂吉格,38歲的他也是年齡最小的參選人,與桑德斯相差整整41歲。
為了在“人滿為患”的陣營中盡快脫穎而出,民主黨候選人們除了盡可能凸顯自我優勢,還會竭盡所能地設法丑化、攻擊對手,挑剔出對方的各種弱點加以討伐。無論是政治業績、個人成長經歷背景,甚至陳年八卦,都有可能成為對手攻擊的方向。
因此,前幾輪的辯論,幾乎所有人都各懷心思,彼此互揭老底、互相指責,公然上演自相殘殺內耗不斷的大戲,把阻止特朗普再干四年的誓言拋諸腦后。他們各自逞口舌之快,讓“吃瓜”民眾厭場,反讓共和黨和特朗普漁翁得利。
與此同時,各種隱性的天花板、隱性的歧視也籠罩在選戰上空,讓弱勢的少數族裔參選人、缺少歷練的政壇新秀、女性選手或財務困頓者隨時可能遭遇不測。楊安澤的表現在新人中可圈可點,民望甚至超過十多位職業政客,但到了2020年年初也自知前景渺茫而退選。而被稱為“女版奧巴馬”的賀錦麗,支持率一度達到兩位數,卻受限于競選資金籌措落后于多位對手,比楊安澤還早出局。
當遲至2019年11月才宣布參選的前紐約市長、傳媒大亨、億萬富翁邁克爾·布隆伯格,2020年2月18日才通過美國民主黨審核,得以有資格“插隊”參加2月19日舉行的民主黨總統候選人辯論。他憑借砸下天文數字的競選廣告費拉抬民調,民調支持率一度達到19%,僅次于桑德斯。
但他燒錢“買提名”的行徑和“插隊”辯論,也難免讓許多民眾忿忿不平,更難讓其他五名辯論對手接受。布隆伯格首次亮相辯論臺時,被其他五位選手輪番炮轟為只是一個“攪局者”,并被挖黑歷史,揭丑聞。
沃倫抨擊布隆伯格曾經用“肥婆娘”這類侮辱性詞匯形容女性;桑德斯則攻擊布隆伯格“令人發指”的執政紀錄,稱布隆伯格任紐約市長時,給予警察很大的自由裁量權,警察得以隨心所欲地攔截和搜查被疑有犯罪行為的人,尤其是少數族裔。拜登稱:“這項政策令人憎惡,它侵犯了人們的每一項權利。”
隨著“超級星期二”十四個州的初選結果揭曉,在初期幾輪辯論中被邊緣化的拜登,贏下10個州,氣勢大振;桑德斯次之,拿下了代表數最多的加州,還有實力繼續拼;為競選私掏腰包投放約5億多美元的布隆伯格無奈退選,轉而力挺拜登……如此,民主黨的初選選情相對明朗。
原先20來人的競選陣營,大浪淘沙,徒然剩下了兩位79歲、78歲的老人,民主黨沒有人了嗎?縱然以后的選票將趨于集中,但那就是黨內的團結與象征了?兩個黨內最大的建制派和激進派老人的對決,還會有什么新鮮議題呢?民主黨最終勝出者將與74歲的特朗普再度角逐美國第59屆總統職務,又有什么制勝法寶阻擊特朗普?
再說,新大陸的白宮爭奪戰,居然還要在兩位年近耄耋的對手之間展開,讓無數青壯年、中生代情何以堪?偌大的美國,朝野內外竟無上得了臺面的人才了嗎?我想,一個繼續分化分裂的美國,欲哭無淚了。
多重矛盾撕裂民心
除了黨爭、政治站隊的黨內外選舉,美國社會經年累月產生的其他種種矛盾,諸如貧富差距、族群矛盾、移民問題、槍支控制的不同立場的分化……也在繼續撕裂民心,成為美利堅揮之不去的噩夢。
民主黨“超級星期二”交鋒的樣本量,足以佐證民主黨初選的基本劇情,其實就是貧富差距、族群矛盾、移民問題等多重社會矛盾的疊加。
“超級星期二”拜登的贏面主要在南部紅州(選民傾向共和黨)尤其是深紅州,其中有7個州正是2016年特朗普獲勝的州。如果拜登出線與特朗普對決,絕對撈不到便宜。拜登贏了桑德斯還要得益于奧巴馬,南部紅州特別是深紅州的民主黨選民以黑人為主,多數支持拜登的黑人,其實是因為奧巴馬力挺拜登的情面。
桑德斯初選主要贏了藍州(選民傾向民主黨)特別是深藍州,包括加利福尼亞、佛蒙特、科羅拉多、內華達、新罕布什爾、猶他等6個州。其中除了猶他州,其他都是2016年希拉里獲勝的州。桑德斯贏的這些州,在于獲得了大量白人特別是白人青年的支持。
事實上,民主黨兩雄競爭的贏面,沒有太大實際意義。未來大選決戰中,拜登贏的那些紅州,民主黨不管誰出戰,極大可能仍然是特朗普贏;桑德斯贏的那些州,民主黨不管誰出戰,基本不可能輸,共和黨方面早就不寄希望于這些深藍州。
再看日益加劇的社會貧富差距,更是缺少良藥調理,幾乎成為美國無可救治的痼疾。美聯儲2019年的最新數據顯示,過去十年,美國最富裕的1%家庭,掌控了美國上市公司和私營企業一半以上的股權。數據顯示,截至當年第二季度末,美國最富1%家庭擁有約35.4萬億美元資產,幾乎與全美整個中產和中上階層所擁有的財富總額相當。
面對嚴重的貧富差距現象,連一些富豪也寢食難安,比爾·蓋茨、巴菲特多年前就率先自我“開刀”,要求對自己收入加大課稅。巴菲特2011年在《紐約時報》刊發了一篇名為《停止照顧超級富豪》的文章,呼吁提高對年收入超過100萬美元者的征稅。奧巴馬政府時期的美聯儲主席耶倫也多次譴責這一社會現象,稱“美國貧富差距在大蕭條時代之后的40多年間持續縮減。然而,過去幾十年里貧富差距卻在擴大”。
貧富差距加深了社會鴻溝,更直接導致美國中下階層在居住地選擇、就業、教育、醫療、住房、壽命和退休養老諸方面的支配權日益縮小甚至喪失。相對于“1%俱樂部”,2011年“占領華爾街”的低收入民眾喊出了“我們是99%”的口號。他們已經不能像他們的父輩那樣,只需擁有一份普通的工作和薪水,就不愁實現不了擁有自己的汽車、房子和度假的“美國夢”了。不言而喻,“美國夢”與絕大多數美國人的距離越來越遠,甚至遙不可及。
演員克里斯·洛克2014年接受《紐約》雜志采訪時,針對貧富差距說了一句耐人尋味的話——“如果窮人知道富人有多富,肯定會發生暴亂。”貧富分化現象邁向極端化,嚴重撕裂社會撕裂民心,已成為美國重大痼疾,甚至成為美國肌體內隨時會引爆的定時炸彈,令朝野上下驚悚卻都無法消解隱患。
貧富差距現象嚴重,提高富人稅率當仁不讓地成為2020年美國大選關鍵的議題之一。2018年期中選舉民主黨重新掌握眾議院控制權后,呼吁征收“富人稅”的呼聲此起彼伏。增收“富人稅”的提議也一直爭議不斷,甚至被一些學者批評為“明搶私有財產”,這樣的爭議又只會對全社會關注貧富差距矛盾推波助瀾,進一步撕裂族群,更撕裂民心。
總之,貧富差距分化嚴重和種族矛盾、移民問題等社會痼疾一起,年復一年地侵蝕著美國社會的肌體,重創了一個健康的朝氣蓬勃的美國,也讓絕大多數民眾心碎。這些社會痼疾在大選年愈加刺眼刺心,又怎能寄望于哪個政黨哪位政客會有什么“動大手術”去治愈的錦囊妙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