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華
我兒子就讀的中學成立于1886年,是當地的一所百年老校。百余年歲月變遷,學校一直處在市中心地段未曾搬遷過,但學校的名字倒是改過幾回,現在叫卡爾·博施文理中學,意在紀念1931年獲得諾貝爾獎的德國化學家卡爾·博施先生。
德國有三類中學——職業中學、實科中學和文理中學,其中文理中學的教學難度最大,入學學生成績最好,類似中國的重點中學。卡爾·博施中學是當地很有名的一所文理中學。德國非常有名的前總理、主導東西德統一的赫爾穆特·科爾先生,其兒子就畢業于這所學校。該校畢業生中,還有獲諾貝爾獎的科學家、披國家隊戰袍的足球名將,總之,桃李芬芳。
在德國,幾乎每所文理中學都會強調自己的特色,比如重視拉丁文,重視體育,或者以法文作為第一外語,等等。卡爾·博施文理中學就是一所重視音樂教育和自然科學教育的學校。
前幾年,兒子的學校搞了一次比較隆重的125周年校慶,全校上下齊動員,籌備活動很有聲勢。一天,孩子放學后帶回來幾張校慶籌備通知單,發動家長參與校慶,動員媽媽們捐蛋糕,供學校擺攤出售。但這種烤蛋糕技術是德國媽媽家傳的,就像中國北方婦女包餃子,沒有點熏陶和功底還真不行。我實話托出以后,兒子說:“你可以捐工作時間啊,校慶不僅賣蛋糕還賣別的,比如飲料,這個你可以做的。”主意不錯,我就在飲料組報名了。
校慶的前幾天,我突然接到一個電話,是兒子學校校長打來的,他向我確認能否在周六的校慶日準時來飲料攤“上班”。這個太讓我吃驚了,本城百年名校校慶大典本應該是最忙的時候,這位校長竟然親自打電話向一個在飲料攤做義工的媽媽確認時間,這未免有點太“婆婆媽媽”了,實在與他平時利落的學者形象大相徑庭。但轉念一想,也不算太意外,當時已經下午5點多了,想必學校秘書已經下班回家做飯接孩子了。德國是不會隨便麻煩爺爺奶奶照看孩子的。而校長再過兩年就是退休老頭了,多在學校待會兒,應該是自覺自愿的。
校慶那天是一個好晴天,學校里人聲鼎沸,操場四周搭起一個接一個的白色帳篷,分別是蛋糕攤、烤腸攤、紀念品攤等,當然還有我們的飲料攤。但最吸引人注意力的,是操場中心的演出臺,那里一直樂聲悠揚,熱鬧非凡。
前面提到過,卡爾·博施文理中學是一所重視音樂教育的學校。初中一年級報名時,每個學生都要求填選弦樂班或者管樂班。也就是說,每個同學都得學一種樂器,每個班都能組成一個樂隊,拉出來就可以上臺演奏。到了高中,有音樂天賦又勤學苦練的孩子,就會脫穎而出,組成各種高水平的樂隊,每年都有優秀的音樂學子在全國大賽中得獎,走上音樂深造的道路。
演出臺上,音樂節目一個接一個,孩子們上上下下,但是有個人卻一直在臺上,他就是學校的老校長。音樂會作為校慶的重頭戲,由老校長親自主持。他串詞非常流利,對每一個節目都如數家珍,因為他太了解這些節目了!每年夏天,學校都要包下市音樂廳或體育館連演4場,近千師生參加演出,學生們可以在組織和參加活動過程中得到很好的鍛煉。這是學校的傳統,年年不斷,猶如年年長大的孩子。
由于人多,天氣又熱,我們飲料攤位的生意非常好。其間,副校長來買過兩次水,一歐元兩杯,她的零錢準備得很好,給我們帶來了方便。所有校慶期間小買賣的收入,全部捐給校友基金會。校友基金會是獨立的社會團體,這些錢的用途,與校長沒有多大關系,由基金會理事會決定。比如,購置并管理學生的樂器,現已實現了初中學生免費借用樂器;樂隊外出排練演出的時候,校友基金會會撥出經費,用以資助貧困家庭的孩子。
太陽下山的時候,校慶日的客人漸漸少了。這時,我又看到了校長,他站在烤腸攤的高桌前,一邊吃著,一邊和一個老師聊著,忙了一天,校長是該吃點東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