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潤祥

今年距鴉片戰爭恰好180周年。回顧這段往事,不能不提道光帝——愛新覺羅·旻寧,廟號宣宗,39歲登基,在位30年,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簽下喪權辱國條約的皇帝。
旻寧是清代唯一以嫡長子身份即位的皇帝,根正苗紅,順利接班。當時他跟父皇嘉慶帝在熱河山莊游歷,除了皇帝立儲的秘旨來得稍晚點,其他無礙。旻寧從小吉星高照,跟隨祖父乾隆帝去木蘭行圍,就顯出不凡。偌大一個圍場,也不曉得哪頭鹿神經出了問題,躲哪里不行,偏偏糊里糊涂撞到旻寧馬前,還讓這10歲孩童一箭射中!乾隆帝龍顏大悅,從此對這個孫兒另眼相看。
旻寧即位,已到中年,本來他可以跟父輩們一樣,奉天承運睥睨天下。可英國戰艦這么斜刺里一下,就把他顛倒了。鴉片戰爭史料算是齊全,尤其是君臣對白生動,讀起來如同看戲,唱念做打、生末凈旦丑全了,只是結局太無懸念:原來天朝也不過爾爾!莫看平日里八面威風,碰上硬茬不也得打恭作揖,不也得認慫?
后世稱道光帝是“不成格局的精明人”,這是他性格的一面。他學習用功,還生性儉樸,是那種一分錢掰成兩半花的主。但鴉片戰爭爆發,他的精明根本派不上用場,不清楚敵我態勢,看錯人,用錯人。他派往浙江、廣東前線的主要將帥,幾乎無一人可堪重用。
那些王公大臣,從京城出發時還牛氣沖沖招搖過市,一到南方前線就嚇壞了,一觸即潰。楊芳老將鎮壓國內叛亂那是一個厲害,跟洋人一對壘就屢戰屢敗,只剩下求饒的分了。這些王公大臣們和又和不得,打又打不贏,只能騙皇上了。先是琦善,后來是伊里布、楊芳、奕山,挨個上,直至整個廣州城的官吏全部參與瞞騙。有意思的是,居然還騙贏了,于是大家一起升官發財。通觀那些奏折,無一篇不是“話術秘笈”,看得人瞠目結舌,以至于千字奏折竟無一句是真。天天“捷報”頻傳,遠在京城的道光帝龍心大悅,他哪里曉得,前方早就敗得一塌糊涂了。
跟其他臣僚比起來,林則徐還算是有些作為。虎門銷煙,英國人退到香港,天朝從未如此硬朗,他勝券在握,外夷不過是化外子民,還敢叫陣!但氣魄歸氣魄,打仗是需要實力的。洋人的堅船利炮一來,才輕輕幾下,東南防線便稀里嘩啦潰不成軍。后來道光帝陸續派來的主帥,更是一個不如一個。兩萬洋兵,把擁有80萬軍隊的天朝打得割地賠款。皇帝昏聵,大臣無能,民眾一盤散沙,“盛世天朝”只能做夢。
旻寧即位時,官場平靜。大臣大多老邁,有的還是三朝元老,早就磨成了官場老油子。他們怠惰因循,千方百計迎合皇上的意圖,只圖保住自己的利祿名位。軍機大臣曹振鏞歷乾隆嘉慶道光三朝,是有名的不倒翁,門生問他做官的竅門,他說“無他,但多磕頭,少說話耳”。
清朝公文通用楷體,小至蠅頭。道光帝伏案披覽,奏本甚多,“高可數尺”,即使日夜努力,還是無法遍閱。曹振鏞給皇上出了個歪點子:忙不過來,就抽閱數本,見有錯別字或點畫謬誤,就用朱筆圈出。于是滿朝皆頌皇上勤勉,經旦至暮披閱奏折,竟連細微謬誤都不放過!皇上輕松了,滿朝官吏也揣度出來:原來圣上好這一口!以后遂不論奏折或試卷,都在一個“做”字上下功夫,皆苛求楷法,一畫之長短,一點之肥瘦,都用心極致。
我翻閱鴉片戰爭時期的君臣往來文書,也不得不嘆服他們的文字功底,的確是邏輯甚嚴、文采俱佳,只可惜都是謊話連篇,造假功夫可謂空前絕后。
旻寧年輕時有些血性,還在做太子時,恰逢流民鬧事,一伙人沖進宮殿,眾人一時慌亂。旻寧卻極鎮定,連發兩槍,將兩個領頭的擊倒,迫使其他鬧事者退出皇宮,一下子平息了事態。旻寧一生,前后反差極大,究其原因,環境使然。猶如巖石縫里的樹,難得恣意生長,得順勢迂回才能見到天日。這讓我想起魯迅筆下的閏土,兩相比較,雖然一個貴為天子,一個賤如螻蟻,卻同樣擺脫不了他們生長的土地。
封建統治有一點相似:開國者雄才大略,其后一代不如一代。兩漢如是,兩晉如是,唐、宋、明、清,概莫能外。滿清敗局,其實一代一代都埋有伏筆,有的互為因果。
如道光年建儲,皇上想把江山交給四子奕zhu,但有些猶豫。后來君臣校獵于南苑,其他人獵獲甚多,而奕詝一箭未發。道光帝問他原因,奕詝說,春天是鳥獸繁殖季節,子盼母歸,他不忍心傷害。道光帝非常高興,說這才是真正的帝王,這就有了跟他一樣平庸無為的咸豐帝。出這個計謀的是奕詝的老師杜受田。這不又是一個伏筆!
此時的晚清,已開國兩百年,氣吞萬里如虎的君王早就進了清陵,不少臣下也成了佞臣庸官,君臣之間相互算計,軍隊都成了看家奴,哪能不敗!只是背這“鍋”的,不應當只是皇帝一人,往前數,道光的父親嘉慶不也是“混日子”的?滿朝文武又有幾個不貪腐奸佞?整個晚清朝廷就是個大染缸。進了染缸,一番浸染攪拌,清濁都分不清了,還指望撈出幾塊白布來!呵呵,天下都如此這般了,龍子龍孫也概莫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