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立足于多元文化沖擊而成的三角洲上

2020-09-10 07:22:44袁紹珊陳潤庭
特區文學 2020年6期

袁紹珊 陳潤庭

陳潤庭:作為廣東人,我對澳門一直懷著非常親切的感情。袁老師是澳門在地的著名詩人,能跟我們介紹一下澳門文學近年來的發展嗎?

袁紹珊:澳門作家的作品近年開始以非官方組織的方式,在大陸、香港及臺灣出版,是可喜之事。澳門文學獎逐步面向全球華人;澳門年度文學選、澳門文學史料整理及研究專著的接連出版;澳門文學館的籌建;澳門文學節的舉辦;澳門筆會推動跨媒體文學宣傳及跨地域的出版合作等,都是不錯的發展勢頭。譬如我在2018年,幫澳門筆會和美國著名網上文學雜志《Words Without Borders》牽線,聯合推出“澳門文學”英文專號,獲得不錯的國際曝光率。澳門筆會同仁推出文學微電影等,都是新的嘗試。

嘗試是容易的,困難在于政府相關部門、作家、文學評論者能否持之以恒。相對于其它藝術門類如音樂、戲劇、設計等,文學在澳門的地位,尚未因政府推動文化創意產業而得到顯著提升,資源越來越緊張,稿費相對內大陸、臺灣和香港更是低得可憐,活動機構把作者當義工,對文學人的勞動沒有給予應有的尊重。

在新媒體環境下,各地文化和資料高速碰撞,作品傳播方式改變,電子書和網上媒體的出現,為一直苦于沒有什么本地圖書巿場可言的澳門作家,開啟了一扇面對全球華人讀者的大門。商品全球化和互聯網等新媒體的出現,無疑為澳門文學的傳播提供了發展的契機,讓澳門作家在題材、內容、語言、風格上各自發揮,繼而轉化成百花齊放的局面。澳門文學創作比回歸前更為活躍,發表空間和傳播途徑也似乎增多了,評論文章的數量卻在倒退。

臺灣學者張堂锜以“邊緣的豐饒”來形容澳門現當代文學,是貼切的,澳門文學不乏佳作,缺的是富洞察力的評論和用心整理。文學評論,無疑是增加澳門文學“存在感”的重要途徑。可惜的是,澳門文學長期處于“存而不論”的狀態,即使在澳門本土,相關的文學研究及評論也非常缺乏,從事澳門文學研究的學者屈指可數。現時所見的澳門文學評論,大多零散細碎,缺乏梳理澳門文學史的意圖。澳門作家所作的文學評論,又以“詩人詩論”或帶有個人偏好的“文學主張”為主,理論性相對薄弱,對文學現象的歸納亦欠全面。有些外地學者所做的澳門文學研究,大多是回歸前后的老調重彈,礙于訊息阻隔,又不愿花時間挖掘原始材料,經常出現資料過時、張冠李戴、以訛傳訛的情況,研究對象也主要集中在回歸過渡期的“新生代”,千禧年以來澳門文學的發展情況尤缺梳理。

陳潤庭:如你所言,澳門文學長期處于“存而不論”的狀態,但這種狀態恰恰說明了,“澳門文學”的事實性存在比“澳門文學”概念和形象建立要早得多。澳門文學的價值有待專家學者等有心人的發掘與關注。澳門作家韓牧1984年關于“建立‘澳門文學’的形象”的倡議,被視為澳門文學走向自覺意識探索的標志。僅僅過了兩年,1986年在中山召開的“臺灣香港文學學術研討會”,就將澳門文學納入研討會的主題之中。如果說,“香港文學”和“臺灣文學”是改革開放后興起的臺港暨海外華文文學研究的“風景的重新發現”,“澳門文學”概念的認定,則更像是內地與澳門文學界攜手推進的結果。

袁紹珊:澳門文學因為特殊的政治因素,即使內容相對單薄,卻無論如何也能在大部分內地的文學史書寫中占一席之地,以確保這些“曾經失散的子女”在文化待遇上不會感到被冷落。但實際上內地和澳門高校,僅僅將澳門文學置于“港澳臺文學”的范疇中輕率帶過,無法像“臺灣文學”或“香港文學”那樣成為獨立的課程乃至系所。相對于臺港文學研究側重本土意識,檢視本土文學和本土歷史的盤根錯節,澳門文學的書寫,更多是一種“自覺的家國想象”,特別強調“華夏根”“嶺南情結”與“中華脈絡”。換句話說,如果臺港文學的本土書寫求的是建構“我城=我家”,澳門文學更多是在連結“我國-我家”。

作為一個生于回歸過渡期、在澳門長大,在北京和加拿大求學的創作者,我最常處理的命題之一就是“家國想象”。后來我發現許多澳門詩人都有意無意地用不同的切入方式,或輕或重地處理著同樣的議題,又或者說,“家國想象”就是澳門作家日常生活的一大部分,譬如大陸自由行旅客的身影,賭場度假村里的簡體字標示,普通話的日漸普及,新聞廣播的國歌宣傳片等等。

在書寫策略上,澳門作家即使不抱著進入內地巿場的野心,也不得不面對本土性和民族性內容的角力,大至書寫題材和模式(本土尋根),細至如何選取詞匯、語法去表達澳門自身的時候(如“西紅柿、西紅杮”等帶地域色彩的表述),也變成一種回歸后的寫作挑戰。

假若澳門文學在中國文學史中真有什么貢獻,“家國想象”的書寫大概是其中之一。澳門由于特定的政治和文化地理條件,在不同的時代,都會吸引一批又一批來自不同地域的文學家來圖謀發展,從內地移居澳門的作家詩人,或從東南亞來澳定居的華僑作家(譬如胡曉風、廖子馨、玉文等),更是當代澳門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站在澳門這個南方一隅回望神州,反而讓澳門的詩人作家對民族的理解更全面、深刻、冷靜,并透過對本土風物和內地故鄉的種種對比、描寫、憶述,為澳門文學加添內容和時空上的深度。

澳門八十年代面對政權移交、經濟劇變,澳門作家的“家國想象”也因此被激發,諸如廖子馨的《奧戈》、懿靈的《流動島》,都是本土尋根和思考身份認同的優秀作品。政權回歸及賭權開放后翻天覆地的變化,刺激了澳門作家的創作意欲,開拓了澳門文學創作的一大主題:消失。

八九十年代的澳門文學,題材、風格多樣;回歸以來,代際和派別相對模糊,創作題材卻有驚人的相似性,“消失”可說是千禧年初澳門文學作品的母題。這種“在地的鄉愁”和城巿化關系緊密,然而懷念的對象并非籍貫相關的“真實故鄉”(廣東鄉村地區)。許多身為移民第一代或第二代的澳門作家,甚至不把澳門視為和身份認同有關的、真正的“精神故鄉”—這種“鄉愁”的指涉對象更多是八九十年代那個散漫閑適的澳門。與之對比的,往往是賭博與財富帶來的改變、關于人事物的缺失(譬如老店鋪的生存危機、富裕生活帶來的感情背叛、獲取經濟成果付出的代價、社會價值觀的變化導致人情味丟失等)。

書寫消逝中的澳門景物,成了澳門散文創作的大宗(如林中英的散文);對博彩文化和暴富城市磨蝕人性的描寫,則是澳門小說的集體奇觀(可見諸李宇梁、李爾、寂然等人的小說)。澳門作家對“消失”這一主題的偏愛,既呼應了近年澳門民間濃厚的懷舊情緒,也是一種本土意識的表現。然而這種寫作的自覺因為人情緊密、公民社會未成熟等多重因素,書寫者對政治及社會根本問題抱著回避態度,多半流于不痛不癢的冷嘲或淺白的傷感,少見擲地有聲的批判。

可惜的是,近年澳門作家面對社會的高速變化,大多落入懷舊的敘事模式,普遍充斥著對舊事物消逝的感嘆,卻無意進行從個人史梳理本土史的大敘事,以致澳門當代本土書寫的深度、厚度和廣度上,仍無法和內地的“尋根文學”“鄉土書寫”“打工/鄉愁文學”,乃至臺灣近年的“家族史”書寫熱潮,以及香港的“代際書寫”分庭抗禮。

陳潤庭:我能理解袁老師您對澳門文學的繁榮充滿了寫作者的希冀。或許出于潛意識,我以前總覺得一國一地之文學,都需要追求廣、深、大。但研究生時赴臺交換的經歷,一定程度改變了我的看法。文學追求廣博與深刻自然沒錯,但地域文學的“小”,卻仿佛更能與所在的土地和活生生的讀者之間產生互動。考察一個地域文學的成就,似乎不能單單以文本的“文學高度”論高下。文學生產、活動等一系列環節構成的文學生態,也是極為重要的參考標準。在當前澳門文學的研究中,澳門的文學生態始終是學者關注的重點之一。作為六十萬人口的小城,澳門人均擁有的報社數量眾多,報紙文化副刊版面和發稿量的充足,也給澳門寫作者提供了足夠的文學園地。澳門基金會、澳門特區政府文化局等機構單位,也已經建立了相對成熟的文學出版獎勵機制和資助機制。可以說,在很多內地的文學人看來,澳門作家擁有令人羨慕的文學創作環境。作為在地的書寫者,你對澳門的文學生態有什么看法?

袁紹珊:澳門的文學生態有很多的局限。盡管澳門文學有上述的文化積累和匯合優勢,但它所面對的困難更為嚴峻—底氣不足、人才外流、出版及圖書市場不成熟、對外推廣缺乏,澳門高等學府不把“澳門文學”列為一門課程,文學評論極度欠缺等,都是導致本土文學發展原地踏步的因素。

澳門雖有較大的出版自由,政府資助,鋪貨容易,沒有正規的主流商業機構壟斷等相對有利于獨立出版的優勢,但對于現時華文圈的“獨立出版”對多元化、精致化、獨立精神的追求和呼喚,澳門許多獨立出版制作尚停留于“依賴政府資助”“小圈子分享饋贈”的思維,在質量追求和宣傳推廣方面仍有待提升。若能突破這些不合時宜的思維方式,推動更多跨地域的聯合出版合作,打通港臺兩地的發行通路,甚至利用電子書、電子雜志這些新媒介,假以時日,澳門的獨立出版絕對有能力與既有的出版模式分庭抗禮,甚至成為華文地區中的獨立出版物孵化基地。

澳門的文學創作環境相對于陸港臺三地,可算是自由而狹隘的。缺乏專業出版人員,沒有規模可言的出版業及圖書巿場,澳門文學界普遍存在一種自娛自樂的氛圍。放任無為的藝文環境,換來幾乎清一色的純文學寫作;缺乏利益誘因的情況下,創作動機相當純粹,獨立出版盛行。在澳門作家的作品中,甚少看到巿場導向的寫作策略,在幾乎不考慮讀者、編者、學者乃至評論者意見的過程中,個性化寫作達到一個令人羨慕的極致。沒有巿場淘汰機制、不顧忌點擊率、缺乏討論,澳門作家各自修煉,甚少旗幟鮮明的流派主張,罕聞劍拔弩張的文學論戰。

作家在澳門市民眼中,不是一個職業或身份,根本稱不上有什么特殊的社會地位。我所認識的許多澳門文友,即使寫作多年,出版過好些集子,也很少自稱為作家或詩人,往往謙稱“文字創作者”或“寫作人”,而且大多使用筆名創作。但他們不全然是卡夫卡式的低調平淡,也會把競逐兩年一度的澳門文學獎或中篇小說征稿看成人生大事;利用互聯網把作品廣傳天下;守著一個六百字的本土報刊專欄一寫十幾年;把政府資助、社團牽頭、印數五百本、送贈為主的作品結集,看成隨意派發的名片。

澳門文學刊物屈指可數,文學作品主要發表在為數不多的兩三份報紙副刊及文學雜志,但由于版面篇幅所限,幾乎不再刊登連載小說。散文作品介乎于五百至二千字間。新詩以短詩為主,句子簡短、斷行頻密(稿費多以行數計算)。大型的本土文學獎進一步為作者提供了動力,以及創作長詩及中篇小說的契機。如前面所述,澳門沒有所謂的“專業或全職作家”,作者無法單靠寫作維生,也不似香港臺灣的作家能在大學兼教創意寫作,或經常從事有報酬的演講或文學活動策劃工作。跨文類創作的情況相當普遍,許多人身兼散文、小說、新詩、舊詩詞乃至劇作者等多重身份。業余文學創作,和稿費偏低、發表渠道少、閱讀氛圍淡薄、出版業不發達、政府及教育界長期對本土文學推廣不足等息息相關。

陳潤庭:看來澳門文學生態的“繁榮”似乎更像是外地學者出于某種善意的想象。從你對澳門文學生態的觀察中,我感受最深的是你身為澳門作家的焦慮。這讓我想到澳門作家韓牧。韓牧曾倡議“建立‘澳門文學’的形象”,這一倡議至今已經將近四十年了,關于澳門文學的形象的討論一直未曾中斷。我記得你也寫過《澳門文學形象的省思與書寫的突圍》《獨立·突圍》等文章,探討澳門文學的形象的問題。

袁紹珊:每當討論起澳門文學,不要說外地人,就是澳門本地人也不知道澳門文學該從何談起,也不熟悉澳門有什么作家、流派或作品。澳門文學平日不在大眾的閱讀視野中,往往只是在某段時期因為特殊的政治或經濟因素,才受到外地讀者或學界的短暫關注。譬如1999年澳門回歸前后,就是澳門文學發展的一次機遇,當時許多澳門文學作品以叢書形式在內地出版,同時涌現了許多關于澳門文學史的討論和研究。進入千禧年以后,澳門文學的熱潮退了下來,直至近年,澳門因為經濟發展成果非常亮麗,不少人希望透過閱讀澳門文學作品,了解澳門的最近發展。但這種突如其來的聚焦,并未能為澳門的文學環境帶來建設性的改變。

澳門文學位處中國文學史的邊緣位置,是不爭的事實和長期的困境,諷刺的是那一席之位的獲得,往往不是中原逐鹿的戰績,更多是政治上的特別眷顧。澳門文學甚至成為了“區域文學”中尷尬的缺席者—“臺港澳文學”常常被簡化成“臺港文學”,或是在厚重的中國當代文學史中被一頁帶過。對于澳門文學發展的憂慮,詩人韓牧做出“建立‘澳門文學’的形象”的呼吁,距今已三十載,但當人們談論兩岸四地華文創作的時候,澳門文學依然面目模糊。要馬上說出三個澳門作家及作品的名字,對外地讀者可能是一項艱巨的挑戰。

澳門文學,近乎是一座被眾人遺忘,靜靜被時間吞食的吳哥古跡。

我不認為澳門文學非得要一個什么形象才算成功,試想象,如果“快餐=香港文學”“悲情=臺灣文學”的刻板印象建立了,對臺港作者只會是一種壓抑和傷害。一個地區最好的文學形象,是百變。

韓牧先生所說的“形象”,其實是“分量”。他在《為“建立‘澳門文學’的形象”再發言》中說:“所謂澳門文學,形象如何?我也講不清楚。如果我手上有幾巨冊的《澳門新文學大系》,我就可以壓在他的雙手上,說:形象就在里面,你自己慢慢看吧。……所謂澳門文學形象的建立,不但只是取決于一批作家、一批作品。更高的目標也許是,一批各具風格的澳門作家,寫出各自的作品,合起來,在讀者腦中形成一個比較真實而全面的澳門的面貌。從長遠看,我們澳門文學當然不甘于只成為香港的附庸,同樣不甘于只成為一個流派。”

直到今天,盡管兩岸四地文化商品的跨域傳播越來越頻繁,澳門文學與陸港臺三地的交流依然處于一種“單向輸出的不對等關系”,亦即澳門幾乎沒有對其它地區的文學造成影響。臺港澳文學作為區域文學,在華文文學圈面對的更多是影響力的問題。

然而,澳門文學當下最急需的,不是搶占華文文學史的位置,不是迎合數量龐大的華文讀者的口味,以便打入大中華巿場。文學是面對時間浪濤沖刷的志業,對先天不足的澳門文學而言,在華文出版市場中突圍的可能,不是異域情調的打造及和諧社會的書寫,而是在于作家能否深刻地把人性變成本土性,并由此引起普世的共鳴。一個大三巴造型的可愛杏仁餅,可能會引起顧客一時的好奇;但讓人難忘,愿意回頭一吃再吃的,永遠是那些真正實在、足料的杏仁餅。

當下的澳門文學發展受阻的關鍵,還是來自作者自身—缺乏好奇心、企圖心和文學跨域傳播的視野,在藝術追求上缺乏工匠精神。過去作者們經常抱怨政府對文學的宣傳推廣放任無為,導致澳門文學“走不出去”。隨著近年賭彩收益增加,文化資源豐沛,宣傳增加,對外活動頻繁,作者們又抱怨常常跑通告、辦講座占去了寶貴的業余創作時間。內涵質量和宣傳推廣同樣重要,當下的澳門文學要健康發展,走得更遠,必需學會用兩條腿走路。

陳潤庭:我發現在你的論述里,常常將港臺文學作為澳門文學的參照系,從中窺見澳門文學的優勢與不足。其實在大陸華文文學研究之中,也常將港澳臺三地的文學相提并論。這種說法基于三地文學的發生形式多為“植入”,而非“根生”(劉登翰語)的共性產生的。但在相對“強勢”的港臺文學面前,這種并列往往使得澳門文學有被湮沒的危險。而澳門文學的文化生態、文學生態的獨特性是確鑿無疑的。你生于澳門,求學于北京與多倫多,文學行跡又與臺港文學多有交集。在你看來,澳門文學的獨特性主要寄寓在什么地方?

袁紹珊:在我看來,澳門文學的特別之處,在于它像一個多元文化沖積而成的三角洲—我們立足其上,得以清楚看見陸港臺文學的風向水流,如何碰撞、匯總、融合,沉淀出肥沃的創作土壤,甚至容許“雜質和沙礫”的存在—如賭博、狎邪、間諜、奇幻等的書寫主題。

當我們談論澳門文學的時候,必須考慮到華文文學的流動性和跨域性。以新詩為例,三四十年代大陸的抗日及左翼文學,五六十年代的臺灣現代主義思潮,七八十年代大陸的朦朧詩派,乃至八九十年代的臺灣后現代主義詩潮等,對澳門的詩歌都留下不同程度的烙印。而礙于狹隘的發表環境,澳門文學中大量的離岸文學(泛指澳門作家在外地發表出版的作品,以陸港臺及東南亞地區居多),也是兩岸四地中較為特殊的集體行為。以詩歌為例,諸如三十及四十年代的德亢、蔚蔭、魏奉盤、飄零客,五十年代的李丹、韓牧、華玲,六十及七十年代的汪浩瀚、江思揚,八十及九十年代的陶里、葦鳴、凌鈍、懿靈、玉文、黃文輝、林玉鳳、姚風,以及千禧年以后,賀綾聲、盧杰樺等青年詩人的冒起,他們的作品折射了時代的氛圍和文學的發展變化,見證了殖民與后殖民時代復雜的文化狀況,與當時的歷史進程及價值觀的變化息息相關,澳門文學因此具有不容否定的獨特性。加上大量南來詩人和東南亞華僑作家因緣際會來到澳門聚居,在語言、思想、文化風俗等方面,經歷長期的文化碰撞,形成特殊的多元文化生態和文學內涵,和東南亞其它國家的華文文學,乃至陸港臺文學有相近也有相異之處,澳門文學因此可以為世界華文文學的發展提供一個復雜多元、兼容并蓄的參照。

澳門文學的另一個獨特之處,是純文學在賭城這個人性試煉場達至極致。稿費低、零版稅、義務演講、圖書市場小(印量三百本是常見之事)、缺乏發行通路,讓全職寫作變成天方夜譚;但正因為沒有銷售壓力,更讓以個人或社團名義向政府申請資助的獨立出版十分盛行。言論相對自由,澳門作家有絕佳的條件和視角,用最不考慮市場的純文學方式,觸及華文作家較少關注的主題或禁忌—諸如混血兒及回歸后的身份認同,賭博文化的描寫,以及全球化下畸形的都巿化進程等(如拉斯維加斯式的模仿與復制)。

魯迅在1934年的《致陳煙橋》說過:“現在的文學也一樣,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為世界的,即為別國所注意。”有四百年歷史的澳門文學,何以花了三十多年還沒有建立起來所謂的“形象”?澳門作家是否都去寫博彩文學就能突圍而出?也許我們應該反過來問,香港文學、臺灣文學的形象又是什么?是都市文學?鄉土寫實?不難發現,健康的文學環境,應該鼓勵百花齊放,多元發展。

本土寫實,長期以來都是澳門文學的主要發展方向,尤其近年澳門作者開始經營外地市場,作品面對外地讀者,刻意而為、地標式的本土書寫大量出現,風景線有了,卻并沒有觸及這個地方的文化內核。澳門作家在書寫澳門的時候,很容易陷入“越是本土的,越是世界的”迷沼,說到這里,就回到文學的價值這個關鍵。如果文學不追求深度,那么文學作品和政府旅游局三十秒的宣傳廣告片又有什么兩樣呢?

陳潤庭:你對于澳門文學現狀的擔憂與批評具體而深刻。我記得你對澳門文學的未來,曾提出澳門文學應該“跨域筑夢”。這與學者朱壽桐“走出誤解中的澳門文學的低門檻和小格局,而勇毅地面對不斷發展中的漢語新文學,信心百倍地為漢語新文學的總體格局做出帶有澳門經驗和地域色彩的貢獻”的說法有相通之處。我想,澳門文學的未來應該立足對“在地”的挖掘與堅守。但由于澳門特殊的歷史文化位置,澳門文學的未來之路,應該是在混雜多元的文化語境下不斷探索,流動不息,內外兼收的文化實踐。面對未來,你對澳門文學有什么建議或者設想嗎?

袁紹珊:我是非常熱愛澳門的,也希望澳門的文學能夠更好地表達這座城市的經驗與榮光。我在這里簡單談幾點。首先,擴大本土書寫及“家國想象”的可能性。如何讓澳門文學在本土和跨域傳播中受到重視?我們該怎樣把握因特殊政治待遇和經濟影響力而來的目光,并迎接可能因珠三角融合而消失的文化優勢?當大陸、香港、臺灣乃至海外華僑作家,都在以

不同形式探索“家國書寫”的可能性時,澳門作家如何擺脫既定的文化論述或抒情方式,忠于自己忠于現實,寫出澳門獨一無二的真實故事?這都是許多澳門作家在思考的課題。而更多樣、更自由的“家國想象”,才有可能為當代的澳門本土書寫提供新的出路;其次,從瞪著肚臍到放眼世界,別辜負了這個“大時代”給予的機遇。如果澳門作家只是沾沾自喜于城市四百多年的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光環,卻不思索二十一世紀澳門所面對的多元文化的復雜性,譬如美國賭場文化的引入、外傭對澳門家庭的影響等觸目所及的社會議題,會是多么辜負了這個“大時代”給予的機遇。澳門小說家李宇梁的《上帝之眼》、鄧曉炯的《迷魂》等,很精彩地展示了作家如何在三十多平方公里的狹小都市生活空間,利用多元的都市現實和厚重的歷史題材,呈現出與眾不同的澳門。我期待更多澳門作家,關注千禧年以來的澳門百態,思考澳門在全球化中的角色;第三,扶持澳門文學評論、翻譯、出版、補助,加強推廣。我期待更多評論家關注澳門文學,學界、政府推動澳門文學史料整理、澳門文學評論、翻譯、出版、補助,加強澳門文學的推廣。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国精品久久| 国产男女免费视频| 亚洲黄色片免费看| 午夜国产精品视频黄| 国产超薄肉色丝袜网站| 爱色欧美亚洲综合图区| 亚洲成人免费在线| h视频在线播放| 99色亚洲国产精品11p| 精品国产免费观看一区| 亚洲一区波多野结衣二区三区| 操国产美女| 国内老司机精品视频在线播出| 亚洲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 亚洲人在线| 日韩国产综合精选| 亚洲第一页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导航| 草草影院国产第一页| 国产精品国产主播在线观看| 色成人综合| 亚洲精品卡2卡3卡4卡5卡区|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国产区| 国产成人盗摄精品| 亚洲精品另类| 日韩小视频网站hq| 激情网址在线观看| 伊人无码视屏| 欧美亚洲国产日韩电影在线| 亚洲妓女综合网995久久| 动漫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www.99在线观看| 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播放| 国产www网站| 孕妇高潮太爽了在线观看免费| 在线观看精品自拍视频| 中文成人在线视频| 国产交换配偶在线视频| 中国美女**毛片录像在线| 国产精品九九视频| 国产精品精品视频| 精品国产成人国产在线| 国产福利一区在线| 国禁国产you女视频网站| 国产在线视频导航| 57pao国产成视频免费播放| 国产日本视频91| 色精品视频| 岛国精品一区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波多野结衣一二三| 日韩国产综合精选| 中文字幕乱妇无码AV在线|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 色综合成人| 精品在线免费播放| 国产欧美精品一区aⅴ影院| 中文字幕啪啪| 一级毛片免费不卡在线视频| 久久人妻xunleige无码| 一级在线毛片|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成人蜜芽| 视频国产精品丝袜第一页| 一级毛片基地| 99er精品视频| 欧洲av毛片| 国产高清精品在线91| 日本成人福利视频|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在线| 欧美一区福利| 欧美成人看片一区二区三区 | 538国产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AⅤ在线观看播放| 日韩福利视频导航| 亚洲视频四区| 国产无码高清视频不卡| 亚洲国产理论片在线播放| 亚洲va视频| 色丁丁毛片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日产精品乱码不卡| 成年人久久黄色网站| 精品91在线| 真人高潮娇喘嗯啊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