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迪











摘 要:本文根據媒體類辦公空間的特點、員工的工作狀態及行為模式,提出了“可調節性設計”的設計手法,以提高空間使用的靈活性,探索出適合媒體工作特點的辦公空間設計策略。
關鍵詞:靈活性,可調節,適應性,彈性設計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edia office space, the working state and behavior mode of employe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design method of “adjustable design”, so as to improve the flexibility of space use and explore the design strategy of office space suitable f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edia work.
Keywords: Flexibility; adjustable; adaptability; elastic design
一、引言
闡述之前,先進行相關概念的界定:“媒體”,是指一種以傳播信息為目的的表現形式或組織機構[1]?!懊襟w類辦公空間”在本文是指“節目采集和編輯制作”的媒體辦公環境;“空間可調節性設計”是指一種以行為尺度為依據,根據使用者需求的變化,室內空間要素可以被適當地調整,以提高空間使用靈活性的設計方法[2]。
在調研階段,筆者考察了CCTV央視新址、深圳騰訊大廈、搜狐媒體大廈、新浪新聞等媒體機構的演播室和開敞式編輯區,并查閱了BBC等典型案例。經分析得出,當今媒體類辦公環境呈現出三個特點,即信息交流的時效性和多樣性;空間使用的靈活性;空間形式追求變化,如圖1。
針對這些特殊性,本文期望通過“空間可調節性設計”的研究,創造一種彈性的、靈活的辦公環境,讓空間可以多功能使用,提供多種交流方式,適應媒體工作的特點。
二、對員工工作狀態及行為模式的調查
特定人群的工作狀態是設計研究的依據,經過現場調查、問卷和訪談,員工的工作時間、工作內容以及工作方式呈現出了一下特點,如圖2。
統計分析的結論是,媒體工作人員的工作狀態有兩個特殊方面,會影響空間設計,一是工作時間的特殊性,即加班頻繁,工時較長,且有夜班情況;二是工作方式的特殊性,即媒體編輯需要信息交流和配合的特點。
媒體工作人員的行為模式是空間可調節性設計研究的重要依據,通過現場觀察,行為模式可分為四種:“演播”“編輯”“交流”和“休息”,如圖3。
(一)“演播”的行為模式
主要發生在演播室及開放式演播區。但是,遇到一些特殊節目或突發事件等情況,也會在辦公區的公共空間中進行,形式更加開放和自由。根據節目類型,可分為播報、訪談、互動三種類型。
(二)“編輯”的行為模式
在開敞式編輯區,每個員工有自己的工作區域,在此獨立完成分到的編輯任務,需要滿足個人工作尺度,且有一定的私密性。
(三)“交流”的行為模式
這種行為可以發生在開敞辦公區、會議區和公共休息區,方式比較靈活。它可分為正式的會議洽談和非正式的交流這兩類。其中,非正式交流非常靈活,在編輯區中,員工們的聚集、討論都屬于這個范疇,形式不拘一格,工作環境需要提供靈活的交流空間。
(四)“休息”的行為模式
可分為靜態休息和動態休閑兩種類型。靜態休息,如午休、夜間休息等,一般需要比較安靜、舒適的環境;動態休閑是指帶有交往性質的休閑活動,如在茶歇區、咖啡間等的休閑聊天等活動。
三、空間可調節性設計的研究
空間可調節性設計的研究分為兩大部分。
(一)基礎研究部分
以行為模式為核心,引發了對尺度、空間形式、色彩及材質的研究。
1. 行為尺度
主要包括媒體編輯的個人工作尺度、不同規模的會議尺度、演播的尺度和休閑交往等尺度,這以人機工學為基礎,為空間可調節性設計提供尺度依據[3]。
2. 空間形式
主要包括空間的開敞程度與邊界形態兩個方面,它需要與特定的行為活動有一個對應關系[4]。比如,在開敞程度方面,封閉的空間適用于正式會議、培訓和演播行為,半封閉半開敞的空間適用于非正式的交談、聚集和休閑,開敞的空間適用于開放式演播、公共交往和流通經過;在邊界形態方面,直線適合流通、經過,弧形及圓形適合于交流與協作,凹凸曲折的形態適合駐足停留、休息或者聊天交談[5]。
3. 色彩的選擇
需要考慮色彩給人的生理及心理感受,由于媒體工作是一種節目創作活動,所以用色要活躍,以促進交流和互動。編輯辦公區、演播區、會議區可用鮮亮的色彩點綴空間,如紅、橙、黃、藍,增加媒體氣氛。休息區的用色要舒緩,以幫助緩解壓力,如綠色、木色都是合適的選擇[6]。
4. 材質的選擇
需要考慮材料的物理特性以及材質給人的視覺、觸覺和心理感受,它與特定的行為活動有對應關系[7]。比如,金屬給人冰冷堅硬、干凈爽心、現代的感覺,可用于編輯行為及演播行為;木材給人溫暖舒適、自然柔和的感覺,因此適用于靜態休息和休閑交往等行為。
(二)創新手段研究
提出了“單元形體+靈活構件”的設計策略,通過三種不同的空間可變體,為媒體工作空間提供可變的條件,實現空間使用上的靈活性。
為了增加媒體工作環境的靈活性,嘗試了三種不同的空間可變體,如圖4,以實現不同行為活動下空間要素的調整,其核心內容為通過“單元幾何體+靈活構件”的方式,營造空間中可變的因素。它可以具備四種可變性能,即改變邊界形態,邊界自定義;改變空間的開敞和封閉程度;選擇和調整立面的色彩和材質;給空間圍合體增加附屬功能。
1. 空間可變體一
(1)基本構件
由凹凸的折型結構演變而來,并用于平面上。它由三個部分組成:L形單元體、彈性軟連接構件、附加小功能體。其中L型單元體有三種不同的形制,分別為600×300mm、300×300mm、150×300mm,高度統一為2400mm。這三種形制的L型單元體在平面上可以任意組合,以形成不同的立面節奏,如圖5。
(2)可調節性能
它可以實現邊界自定義,根據功能的需要,調整邊界的位置和形態,如圍合成會議討論區、休息區、開放式演播區及編輯區,如圖6。
L形單元體的材質和色彩可以有多種選擇,如木飾面、織物飾面、多種色彩的鋁塑板飾面和透明的聚碳酸酯板,根據行為活動的需要,隨意選配材質,如圖7。
在600×300mm的L形單元體中,可嵌入附加小功能體,用于增加存儲、書架和發光體等附屬功能。
2. 空間可變體二
(1)基本構件
將兩個折型結構疊加起來,演變到立面上。它由兩部分組成:折型框架、可替換的小梯形板。小梯形板采用插接的方式連接在折型框架上,既能裝飾美觀,又能增加可變體的強度。如圖8,在尺度設計上,每一組折型單元的寬度為600mm,高度為2100mm,厚度為200mm。若干個這樣的折型結構拼合在一起,就形成靈活墻體。
(2)可變性能
可將可變體進行延展和收納,以調節空間的開敞和封閉程度,如圖9;小梯形板在材質和色彩上可提供多種選擇,如木飾面、織物飾面、聚酯纖維吸音板飾面、通透的聚碳酸酯板等,如圖10。根據行為活動的需要,將部分小單元體進行替換,配合開敞程度的調節,就能適應新的空間功能。
3. 空間可變體三
(1)基本構件
受到折紙的啟發,通過幾何折疊的方式,實現從展開到收縮的立面形式[8],如圖11,從材料入手進行設計,選擇了9mm厚的聚酯纖維吸音板,它質量輕巧、有彈性、抗拉性好、方便切割,且有吸音效果。
(2)細部尺度設計
考慮到市場上的聚酯纖維板規格1220×2440mm,以及辦公環境中人站立時隱蔽隔斷的高度(1981~2032mm),最終,將單元模塊的尺度設計為寬度W=1100mm,高度L=2400mm,厚度9mm。各個單元模塊之間的采用打孔穿線的連接方式,如圖12。
(3)可變性能
主要是利用可折疊性能調節空間的開敞和封閉程度。在圍合空間的邊界形態上,可以是直線形的,也可以是弧形的,根據行為活動的需要進行選擇,如圖13。
四、結束語
本文立足于研究性與應用性相結合,針對媒體工作的特點和員工的行為模式,力求增加辦公空間的靈活性,滿足信息交流時效性和多樣性的需求,提供未來空間使用方式改變的可能性。三種空間可變體的探索是筆者的一種嘗試,“單元形體+靈活構件”的設計策略,還可以進一步拓展和完善,以應用到更加廣闊的領域。期望這種設計方式的探索,能讓未來的辦公環境更加彈性、靈活和人性化。
參考文獻:
[1]黃傳武著.新媒體概論.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2013.
[2]李海樂.多義空間——空間適應性研究及設計策略[碩士學位論文].重慶:重慶大學, 2004.
[3]龔錦編譯.人體尺度與室內空間.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 1987.
[4]李道增編著.環境行為學概論.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1999.
[5]李志民,王琰主編.建筑空間環境與行為.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2011.2.
[6]黃國松.色彩設計學.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 2001.
[7]楊公俠,徐磊青編著.環境心理學:環境、知覺和行為.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5.
[8][新加坡]Sophia Vyzoviti. Soft Shells:Porous and Deployable Architectural Screen.Sophia Vyzoviti and BIS Publishers, 2011.
中廣電廣播電影電視設計研究院,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