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龍昌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原有的公路已經無法滿足交通量的增長需求。因此改擴建公路是非常必要的工作。與平原地區相比較而言,山區公路的地勢較為復雜,因此山區改擴建公路路線的設計較為復雜。本文主要針對改擴建公路路線的設計要點展開詳細的分析和具體的討論。根據具體情況提出相應的建議,為行業相關公路設計人員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山區;改擴建;公路;路線;設計;要點
中圖分類號:U412.36 文獻標識碼:A
經濟的發展帶動交通需求的增長,但是車流量的增加也導致交通壓力不斷加大,尤其是山區道路,由于其自身條件的限制,以及對公路更高的要求,為了促進山區的經濟進一步發展,需要對山區既有的公路路線進行改擴建工程,以保證山區道路通行水平的提高。在公路改擴建的過程中,路線的設計對工程的改擴建方向起著決定性作用,因此需要深入分析和研究改擴建的路線設計,注意在路線設計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和設計重點。
1 山區公路改擴建中路線設計的重要性
山區公路的改擴建是在原有公路之上,通過對原有公路進行必要的擴建和更新,以滿足當地的交通需求,有效地改善現有的交通狀況,為人們提供更加便捷安全的交通環境,有效地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在原有公路的基礎上進行改擴建的過程中需要充分利用已有的資源,以最少的成本投入來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在進行公路改擴建時,要降低施工環境對周圍居民的生活與工作產生的負面影響,綜合考慮多方面的因素,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優化。以上目標能否達成最大程度上取決于科學合理的路線設計,路線設計對改擴建工作而言起著決定性作用。
2 山區公路改建擴建工程路線設計的原則
避讓性和可持續發展性是山區公路改擴建工程路線設計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則。首先,公路的改擴建路線設計作為公路設計的主心骨,對公路的效益發揮著極大的影響,路線的設計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到公路改擴建工程的工作量和工程造價,如對涵洞、橋梁、擋防工程等主要構筑物的改擴建,需要將人民群眾的滿意度放在改擴建工程要注意的首位。
2.1 避讓性原則
避讓性原則主要表現為,通過在工程層面上對不良地質進行處理,需要耗費大量的成本。雖然結果非常安穩牢固,但是在理論層面上仍然存在安全性的問題。所以在條件允許的范圍內,通過避讓不良地質條件從而有效地將成本和風險降到最低。在現階段該方法符合預防為主,防治相互結合的基本政策。因此除無法避讓的情況以外,其它都需要將避讓作為優先考慮的方案。
2.2 可持續性發展原則
山區經濟發展速度不高,且發展水平遠低于平原地區,山區的可持續性發展受限。另外,由于交通量及投入資金的缺乏,對于近期和遠期的交通和配套需要注意進行多次的設計和施工,綜合考慮公路改擴建過程中的配套措施和多次工程之間的銜接。做好統籌工作,保證在改擴建過程中如遇到不良地質時能夠為順利施工提供可操作性的空間,以保證公路整體的路線設計和質量,對于改擴建之后可能出現的地質災害能夠制定相關的保護措施來防護公路,例如在易滑坡路段設置巖面植草防護,并且要注意截排水措施的完善等。
3 山區公路改擴建路線技術標準
明確山區公路改擴建路線技術標準,可以通過綜合分析和研究該公路的交通量、地形地貌、道路功能、公路舊路狀況、出現的公路病害以及安全隱患等問題。要科學合理確定山區公路改擴建路線的標準,過高過低都不利于山區公路的發展,也失去了公路改擴建的意義和價值,造成嚴重的資源浪費。因此,需要相關人員在確定公路改擴建路面設計和標準的過程中首先要對當地的環境和路況進行詳盡的調研和分析,在科學和實踐的指導下來更好更合理地確定山區公路改擴建路面的標準,對于山區經濟的發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4 山區改擴建公路線形設計方法
4.1 線形指標靈活運用
靈活運用山區公路改擴建路線設計的線形指標是線形設計首先需要遵循的基本要求,在山區公路改擴建的過程中不可一層不變地使用唯一或同一種技術標準來設計公路線形,在實際改擴建的過程中很難避免高填深挖現象的出現,除此之外,還有沿線的生態環境可能遭受的破壞,地質災害的突發等等都需要靈活地運用線形指標來保證山區改擴建公路的最優線形設計。對于改擴建之后的公路需要按照改擴建之后的技術標準和指標來評估其公路線形設計的合理,如果經過分析之后發現設計速度提高會對原有公路產生不利影響的話,需要維持原有的設計速度和指標不變,以減少改擴建之后可能誘發的工程地質災害。
4.2 平曲線設計
山區道路進行改擴建公路線形設計方法的另外一種方法是平曲線設計。在山區經常依據地形、地質選線的原則來對一些等級較低的公路進行公路選線,平曲線設計與山區不標準的地形走向重合,是造成公路無緩和曲線、小半徑圓曲線直接相連問題出現的原因,為了行車安全,應加長公路曲線長度,來減少行車中的轉彎。在改建山區公路時,在不改變現狀公路平面線形的基礎之上,施工人員可以運用將彎道路線裁成多段并選取直線路段、加大圓曲線半徑、建立緩和曲線等一系列措施來對平曲線線形優化。
4.3 縱斷面設計
第一,在實際工作中應對工程進行調整,來保證原有道路縱坡坡度滿足要求的路段,舊路縱坡和改擴建工作的一致,實現對路面強度的提升。為了使工程工作滿足相關規范和目標,在改造目標過程中,需要將路段縱斷面的設計要求和舊路標高進行充分的結合。在施工過程中要保證路段每層的厚度要有一致性,保證路段的每一層的縱斷面標準一致,這樣進行施工能使路面結構的強度起到顯著的提升,同時還能增加工程的環保性。
第二,在改擴建工程中,雖然可以通過采用較大的坡度連續上下坡來克服高度差來連接既有低等級道路以減少工程規模,但這種方法使用前需要進行充分論證,來保證施工速度提升后工程指標得到有效的改善,避免建成工程后成為新的事故黑點。如果現有道路縱坡的路段不滿足要求,應將不滿足要求的路段與結合平面一起進行改造。運用適當的展線可以減緩道路縱坡,同時對前后縱斷面的指標均衡、平縱組合等問題需要更加重視。適當的開挖山體、設置橋梁或隧道等方案能夠解決工程受限于地形無法在平面上展線的問題,但使用前應對這些方案進行論證。
第三,為了保證項目建成后道路沿線出行方便、行車安全,應該加強道路平交口范圍內主線和支線的縱斷面的設計。在設置山區公路交叉口時,應秉持“平面能看到、縱面能剎住”的原則,設計時把主線縱斷面集中在較為平緩的縱坡上(3.0%以內),并采用渠化措施將公路交叉口中等級較高被交路的縱斷面需要控制到3.0%以內;宜先在低等級被交路縱斷面前設置一段10 m~20 m順接主線的緩坡,保證車輛在進入交叉路面之前能有充足的時間判斷路況。
4.4 人行道和非機動車道的建設
人行道和非機動車道的建設是山區改擴建公路線形設計方法的一部分。公路運輸具有直達運輸的特點,主要用于客運和貨運,所以無人行道和非機動車道,但是山區道路和公路不同,道路主要由非機動車、行人、小轎車通過,車流量和人流量都比公路大,道路情況也更加的復雜、沒有秩序。為了能夠更快更好地建成山區道路,在改建過程中,首先要秉承著“以人文本”的設計理念,為市民謀福利,方便市民的出行,進行人行道和非機動車道的設置。在山區道路的建設過程需要通過準確地測量,計算出最合理的寬度,進行路面加寬,給行人和非機動車輛留出更大空間,來保障出行安全。設置人行道需要將山區中的照明燈、信號燈、綠化帶和地下管道安裝在合理位置以減少空間占用,綜合考慮山區中的一些特殊群體來設置指示標識盲道,考慮到山區中日常的交通情況,在鋪設磚石時考慮到雨天防滑,以確保人們更加方便且安全的出行。
4.5 山區道路附屬設施的建設
山區道路附屬設施的建設也是山區改擴建公路線形設計方法之一。在修建公路時,是非常簡單的,只有中間用隔離帶分開的兩列雙向車道。山區道路如果由公路改建,應該進行道路加寬,加寬路面的標準很嚴格,選擇拓寬一邊,或者兩邊一起拓寬,需要實際測量,根據道路情況來決定。擴建的同時應加上人行道、輔路、非機動車道,是否添加公交車專用車道需要根據具體情況決定。很久之前修建的公路由于常年過車使得路面崎嶇不平,導致加寬路面時出現裂紋,坍塌現象,需要設計人員根據具體情況想解決辦法。為了確保道路的連接穩定性,需要將公路之前的填充物料清理干凈,接著加入瀝青等填充物,最后在整個道路上鋪設一層瀝青進行加固。
4.6 對于穿過城鎮的山區公路改擴建
對于穿過城鎮的山區公路改擴建是山區改擴建公路線形設計方法重要的一點。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經濟水平的提高,汽車擁有數量上升,原有公路已經滿足不了人們的日常出行。建筑物的限制造成的征地拆遷使對原有公路進行拓寬改造變得很難。繞城鎮線進行建設是解決這一問題的不錯選擇,在選擇繞過城鎮的線路時,需要考慮城鎮人民的出行習慣和鄉鎮城鎮未來發展規劃。堅持以人為本,為人民謀福利的原則,在原有的基礎上給人民提供最大的便利。
5 結語
綜上,在進行改擴建設計時應盡量把老路用上以節約資源,在山區改建時需要重視對于生態環境的保護,為了避免改擴建過程中出現較大的糾紛可以使用繞城鎮線建設的方法,交通便利一個城鎮的區域經濟才會更好的發展。由于山區地形比較崎嶇,原有公路技術比較雜亂,在改擴建過程中應對山區舊路進行充分的了解,并且需要對舊路平縱指標進行擬合分析。嚴控把握好路線標準,把遇到的問題一個個解決。合理經濟的設計改擴建方案,使山區道路改擴建既經濟又能有效緩解山區交通壓力。
參考文獻:
[1]陳勖.公路改山區道路的銜接設計[J].工程建設與設計,2017,65(15):125-127.
[2]李清,曹峰.公路改山區道路的銜接設計[J].交通世界,2017,24(32):67-68.
[3]王建鋒.公路與山區道路立交改造方案設計[J].中外公路,2018,38(06):305-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