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寶潔 馮德嶺 孫言銘
摘 要:每個人心中對英雄都有不同的定義。英雄主義給我們帶來了正能量,作為某一特定時期的社會主流印象,對我們精神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那么如何在短時間內有效性地傳播英雄主義,是值得探討研究的問題。
關鍵詞:英雄主義;傳播模式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05-0012-03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河南省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訓練項目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9XSCXCY089
一、英雄主義的發展演變
英雄主義精神來源已久,但大眾傳播其英雄主義的手段卻相對匱乏。分享優秀的英雄事跡,達到應有的傳播范圍,這是弘揚社會正確價值觀的體現。因此積極傳播英雄主義精神、弘揚優秀文化精神是刻不容緩的。應找出更能代表英雄精神的傳播模式,完成到快速傳播模式的轉變。世界各國都有屬于本民族的英雄,中華民族同樣也有屬于自己的英雄。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在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的哺育下,中華民族的英雄情結尤為濃烈。“英雄者,國之干。”無論是在戰火紛飛的年代,還是在和平發展的今天,從未停止傳播的就是我們從未忘記的英雄主義。當我們走到了現在這樣一個嶄新的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在很多談話中都有關于英雄和英雄主義情懷的論述,為了使我們的祖國更加強大,早日建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需要我們繼續弘揚英雄主義情懷。
(一)何為英雄?
英雄在社會中的定義到底是什么?在《人物志·英雄》中是這樣回答的,“夫草之精秀者為英”,這句話的意思是一般草木長得精秀茂盛的稱為英;“獸之特群者為雄”,這句話的意思是百獸中武力超群、能統領群獸的稱為雄;“人之文武茂異,取名于此”,即人中的文才武藝高他人一等的,就稱為英雄。這是漢魏的劉邵給出的解釋。[1]筆者對此句話的認知是,保護自己的家庭、保護自己的祖國、為了他人的利益可以放棄自己的利益、擁有過人的膽識和毅力的人才能稱得上是頂天立地的英雄。[2]英雄,這兩個字無比光輝,又無比沉重。
英雄千百年來承載著歷史與傳奇,在現實與虛幻中,猶如燈塔,為陷入茫然的人們照亮前方、驅散迷霧。每個人對英雄的理解都不盡相同。在大千世界中,我們都是宇宙中的一粒塵埃,平凡得不能再平凡,對英雄的崇拜和向往使得我們平凡的內心中多了一絲光亮,無數個人的點點光亮匯聚成知乎網站上的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就是:為什么平凡的我們,渴望成為英雄?我們要成為宇宙中閃閃發光的存在,一個好人,一個發聲者,一個為正義奔走的行動者;或者,一個好丈夫,一名好警察。渴望成為英雄,正是對自己的一種鞭策。英雄是我們成長路上的北極星,引導我們走向正確的道路。我們或許并不會成為英雄,但我們會沿著英雄走過的路接著走下去,以這種精神指引更多的人走向正確的道路。筆者認為現在仍舊需要英雄,更需要英雄精神,因為還有一些不公與罪惡,潛藏在陽光背面,肆意汲取和平世界的養分,使更多的人蒙受苦難。于是人們祈禱、守望、相互依偎著,度過一個又一個痛苦的夜晚。
英雄正是誕生于此種困境,激發人們內心的強大信念,使無數人提起勇氣,敢于沖破黑暗,奔赴黎明。這就是英雄存在的意義。他可能是力挽狂瀾的強者,更可能是于平凡中綻放人性光輝的普通人。我們已經見到了太多的英雄事跡,皆是誕生于平凡的善良。由此說明,英雄并沒有嚴格的定義。不論出身、性別、年齡,人人皆可成就英雄之名,成為釋放精神力量、鼓舞眾人的楷模。絕大多數人在其童年時期,都有一個大大的夢想,這個夢想勾勒出來的人物,手握利劍,披荊斬棘,奔跑于日月星辰之下,去迎戰千軍萬馬,去屠斬惡蛟厲龍,那就是英雄最初的掠影。然而隨著年紀漸長,很多人心中英雄的概念慢慢發生了轉變,懂得了英雄其實并不容易,要學會犧牲,學會放下,學會和現實中的很多快樂揮手告別。他勢必要背負沉重的責任,獨自前行。
(二)英雄主義的發展過程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不是一帆風順的,英雄主義作為一種精神價值觀也是如此。縱觀古今,我國英雄代代輩出,也經歷了諸多演變。英雄主義在人類歷史上由來已久,逐漸形成了代表歷史特定時期的文化現象。我國的英雄文化誕生于混沌時期,盤古開天 、夸父追日以及三皇五帝的傳說都包含著英雄主義的浪漫色彩。[3]在此后的漫長歲月中,從詩歌到戲劇,從說唱到小說,一代又一代的英雄和偉人成為一代又一代人崇拜和追隨的目標。他們舍己為人,犧牲小我,成全大我。四大名著的《西游記》中孫悟空一路降妖除魔護送唐僧去西天取經修成正果,《水滸傳》中水滸各路英雄造反、除奸臣都是在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英雄意味著要更加嚴格地遵守道德規范,因此天不怕地不怕的孫悟空還是在如來佛的手心下生活,還是要護送唐僧一路西去;而打虎的武松、粗野的李逵也心服口服地服從宋江的領導。英雄文化的共同特點是善惡分明,疾惡如仇。[3]由此,種種美好的品德使得英雄主義概念更加明朗,躍然于紙上。
二、英雄主義的傳播模式及傳播現狀
(一)英雄主義的傳播模式
傳播模式分為傳者、信息、媒介、受者、影響幾個部分。不論是哪種英雄主義的傳播模式,如果宣傳手法沒有緊跟時代,受眾不喜歡是自然的。
第一,固化的傳播模式,單一的傳播方案、傳播基調,不會適合所有類型的英雄,因此需要運用創新性的傳播模式。
第二,宣傳手法過時。這在我們回看數十年前的宣傳資料時比較顯著,現在部分傳播者未與時俱進,刻板而高高在上,人們自然會反感,不能切身體會到其英雄主義的魅力。
第三,對英雄主義的盲目拔高,為了宣傳的效果而進行了過多的藝術加工,但現在是一個信息透明、整體知識水平和理性水平都大幅度提高的時代,這種過度的藝術加工并不可取。
(二)英雄主義傳播現狀
看待任何事物都必須透過現象看本質,英雄主義的本質就是文化的軟實力,也就是大眾小時候就接觸到的后羿射日、夸父追日,他們都是我們眼中的英雄,也都是我們的歷史,是特定時代所帶給特定時期的強烈人格體現。[1]
英雄主義傳播的現狀不容樂觀。相對傳統的傳播手法,受眾的群體數量有限,傳播媒介效率低下,無法第一時間進行事情的發酵傳播。單一的傳播模式,相對固定的傳播條件,都使英雄主義的時效性打了折扣。公眾想知道的不僅是事情的原委,更想第一時間了解消息。如果要尋找早期的英雄事跡,需要在期刊、報紙、雜志刊中不斷地查閱及搜索。目前沒有一個專門負責英雄主義傳播的平臺甚至網站,提供查詢這些信息的渠道。在此背景下,在傳播現狀不容樂觀時,應積極克服漏洞,及時找出解決方案,完成高效率高水平的文化傳播。
例如1999年的5月8號,遠在貝爾格萊德的中國駐南使館被北約轟炸,三名優秀的中國記者壯烈犧牲,舉國同悲。但時至今日,又有多少人還記得這些英雄?在信息爆炸的時代,遺忘幾乎已經成為了我們的一種認知慣性。一個時代的英雄被下一個時代遺忘,是一種無奈的悲涼的現實。
也許英雄是有時代局限性的,但英雄主義應超越時代。
(三)帶來的影響及變動
在21世紀,英雄或者英雄主義不會沒有用武之地。[2]如果英雄主義沒有用武之地,就意味著整個社會達到了制約平衡點,沒有任何值得爭議與表達內心情感的抒發點,或者所有的一些不和諧因素都會自行消解。歸根結底,所有的英雄故事都是一個冒險故事,反觀這些英雄故事的核心結構都是同一個,即打破現有環境的條條框框,打破現有的社會規則去到一個充滿變數的領域,經歷常人難以忍受的磨煉,取到某種珍貴的物品,而這種東西很有可能關乎大部分人的未來。然后,他帶著這些東西,回到那個正飽受磨難的環境中,使群眾因此而煥發生機。[2]現在,不僅僅是拯救人類的被稱為英雄,舍己為人的大我精神也是英雄。英雄從來沒有清晰的定義。英雄這個符號代表的是打破自我認知,是堅持奮斗到底,是一切為了更美好的一切而付出的人。這意味著,我們距離我們所渴望的自由又近了。因此認可什么類型的英雄、確定什么種類的英雄故事,群眾是享有選擇權的。離開了民眾支持的英雄不是英雄。不是英雄選擇了擁護他的群眾,而是群眾選擇誰是英雄。英雄,是民族性的密碼,它反映出我們信仰什么、看重什么、期待什么;選擇何樣的英雄,也是開啟不同種族文化基因的鑰匙。
中華民族作為一個不靠宗教凝結的民族,為什么奮進至今?就是因為我們有英雄主義。我們的民族認同、歷史延續、文化傳承,就是靠一個又一個的英雄故事聯結起來的。所有英雄故事的結局,都是帶來了新生;所有英雄故事的開端,都是聽到了召喚。21世紀,中華民族這個古老而神圣的民族屹立在東方,仍然在不斷地出現英雄,更有英雄精神不斷地代代相傳。
英雄情結是一種異常濃烈的情感,而這種情結流傳下來,演變為今天的英雄文化。毫無疑問,我們都愛英雄,但我們更愛英雄背后的那份道義,那種錚錚鐵骨,那個不斷指引一代又一代人前進的指明燈。英雄文化影響深遠,是文明發展的歷史見證,應當發揮其正確引導價值取向的作用,使其不斷發光發熱,在歷史長河中歷久彌新。
三、英雄主義新的傳播模式及表現特征
(一)何為傳播
傳播就是兩個相互獨立的系統之間,內部借用載體和途徑,有目的地進行信息傳遞的活動。而公共關系反映的是人際交往的過程,最不能缺少的就是信息的高速傳遞和有效的溝通方式。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正確使用各類功能不同的傳播媒介,可以更方便地向大眾傳達其需要的各種信息,在規定時間內得到受眾需要的各種意見和需要具體明白的消息。被傳播者和傳播者可以在傳播過程中進行相互的信息反饋,分析事件的發展。在此傳播過程中,雙方在正常溝通的基礎上取得進步,達成一個相對的統一。
演變與進化:當今社會真正硬核的內容就是優質的原創內容,這也是我們目前傳播文化的重要手段。互聯網行業正在發生關于傳播手段也就是媒介的革命性發展變化,我們的傳播系統正在不斷更新換代。新媒體的出現使優秀的作品和創作人可以出現在受眾的眼前,增加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曝光率。[4]值得注意的是,不管傳播媒介如何發展、多媒體平臺如何融合,這些都是為我們的優質內容服務的,其最核心的一點還是我們的內容產品。
(二)新的傳播模式的由來
現有的傳播模式過于固定、單一,在此背景下,需要一種或多種更能恰當表達英雄主義的特點且能迅速擴散的新興傳播模式。
詩TV新興傳播模式的產生:詩TV傳播的好處在于成本低、效率高、傳播范圍廣。這是以短視頻的方式傳播,內容更加精簡,更能使受眾快速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并能高效地進行二次傳播。在這樣的情況下,詩TV就能很好地解決傳播成本這個問題。2018年8月9日,《人民日報》的一篇報道深深地打動了人們。當遇到危險時,我們的教師做出過很多讓我們記憶深刻的事情。在2018年6月12日,李芳老師不顧自己的性命,縱身一躍將自己的學生推開,以自己瘦弱的身軀保護了學生,最后學生得救了,老師卻倒在了車輪下。
通過詩TV,展現如李芳老師這樣的有自我犧牲奉獻精神的新時代典型人物、人民教師的模范代表。詩TV的《芬芳桃李》是以李芳老師的事跡及以李芳老師為代表的所有無私奉獻的教師為主所創作的一首詩歌,以詩TV的方式,來傳唱、歌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第一,社會意義:教師的每一份付出都對社會的良好秩序發展有舉足輕重的意義。在大眾的眼中,教師這個職業是偉大的,是學生前行道路上的指明燈,教育工作是一份特殊的工作,祖國的幼苗需要教育工作者的灌溉,這也是我們的理想追求和前進方向。
第二,現實意義:李芳老師的先進事跡值得我們歌頌,同時她舍己救人的優秀品質值得我們學習。我們要學習李芳老師,以求真務實、樂于奉獻和敢為人先的工作態度投入教育工作,用發自內心的關愛和良好的職業道德呵護每個孩子的身心健康與學業發展。時刻銘記李老師,她的精神會永遠留在大眾心中。
(三)快速傳播的表現特征
新興傳播模式,滿足了快速傳播英雄主義的要求,積極反映事件。通過李芳老師的例子可以看出這個快速傳播模式傳播范圍之廣、反響之熱烈,不失為一種快速傳播的辦法。傳播英雄主義的方法有無數種,有很多很有效的方法,詩TV快速傳播模式只是其中一種,作為例子進行分析。本文以詩TV傳播方式為代表,論述英雄主義的傳播。而如何有效快速地傳播在特定環境下的英雄主義精神,則是需要探討的話題。本文以實際案例證明了詩TV模式的可行性,因此打造新興傳播模式,傳播英雄主義精神,是一條通過了驗證,有方法有措施的道路。
快速傳播可以實現短時間內的大面積傳播,傳播效率高,投入量大,傳播范圍廣,成為了如今各行推送信息的一個熱門方式。合理利用其快速傳播的優勢,運用到傳播英雄主義上,傳播效率的提升,傳播范圍的擴大,都可以增加潛在的受眾群體,使受眾可以在第一時間了解英雄主義文化,積極完成傳播的使命。
四、快速傳播模式的發展趨勢及在其他領域的應用
(一)加強英雄文化建設,增強英雄效應
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還有商業文化都有了很大的進步。傳統的英雄主義在消逝,可能是因為大眾不太去關注和發現。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各行各業都會涌現出英雄主義的代表人物,不論是什么領域什么職位什么生活環境,某種意義上他們都是一種英雄。筆者認為在危難時刻救人于水火之中,在戰爭中做一個董存瑞、黃繼光或者楊子榮式的戰斗英雄,或者力挽狂瀾去改變時代,這樣的精神就是英雄文化。還有譚嗣同和文天祥這樣的人,擁有如此無畏和決絕的精神。因此,筆者認為無論何時都需要英雄主義,它是推動時代發展和改變歷史的關鍵力量,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內容,是需要堅定邁出的一步。
(二)成為快速傳播形成輿論效應的便捷手段
目前,大眾傳播媒介方式變得更加多元,而英雄主義的傳播手段卻相對匱乏。雖然有電影、電視、廣播、期刊、報紙等一系列傳播方法,但往往耗費精力大,人工成本高,且面對的受眾相對有限。例如不關注這個事件的人想要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如果不是通過特定的渠道,那就需要通過一定的翻找工作才能找到相關的文件,頗需一番精力,才能達到目標。因此在此基礎上利用快速傳播的手段,可以擴大傳播范圍。利用網絡作為傳播媒介,可以有效提高資源利用率。詩TV以其新穎的敘事手法,更容易得到大眾的青睞。短視頻市場現在異常火熱,抓住短視頻的熱潮吸引大眾焦點,既可以減少傳播的營銷成本,又可以低成本地進行廣泛宣傳,通過多平臺的同步上傳,使英雄主義精神傳播得更為迅速、更加及時地出現在公眾視野中。因此,新興快速傳播模式可以跟隨時代發展,借助網絡的推動力,緊隨時代的熱點,積極完成每一次轉變。這樣新興快速傳播可以完成提升資源利用率、減少傳播成本兩個目標。
(三)快速傳播在其他領域的作用
大眾傳播的社會功能是信息功能、娛樂功能、持續功能、動員功能。那么同樣的,快速傳播也可以用到其他方面,比如每年的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可以對每個人物進行人物專訪,運用詩TV的傳播方式。把握住快速傳播的特點,將其運用到其他領域,積極探尋快速傳播在其他方面的作用,也是一種資源利用。
五、結語
不放棄對英雄文化的傳播,加強對快速傳播模式的運用,是值得深度探討、繼續努力的研究方向。我們都需要從英雄那里汲取精神力量,才能在面對不確定、紛雜的高速流動、激烈競爭、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保有一顆淡定而寧靜的心。
參考文獻:
[1] 張睿.英雄主義與文化軟實力的契合——切實加強大學生英雄主義教育[J].中國校外教育,2019(30):22-23.
[2] 陳晶瑩,鞏建華.新時代英雄主義情懷探析[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19(10):113-114.
[3] 潘天強.論英雄主義——歷史觀中的光環和陰影[J].人文雜志,2007(3):23.
[4] 肖欣.新媒體時代文藝創作與傳播方式的演變與融合
[J].新媒體研究,2019(16):139-140.
作者簡介:徐寶潔(1999—),女,河南新鄉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廣播電視學。
指導老師:馮德嶺、孫言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