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開放性、以學習者為中心、教學活動的多元化是MOOC的突出特征。結合MOOC的特色,我們對影視藝術鑒賞課程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與創新。通過改進教學內容、變革教學模式和革新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創新意識。以任務帶動教學,個性化定制學習過程,使學習者在相互學習的過程中提高綜合素質。
關鍵詞:影視藝術鑒賞;慕課;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05-0029-02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MOOC背景下《影視藝術鑒賞》課程建設與創新研究”成果,項目編號:湘教通[2015]291號517
影視藝術鑒賞是文學藝術大類的專業基礎課。該課程通過教師對中外一系列影視作品不同形式、層次的講解,使學生了解影視藝術與科技及其他藝術的聯系,熟知影視藝術特性和中外影視發展歷史,掌握富有代表性的影視流派的特性,進而能夠簡要分析影片的視聽特點,悟出影視作品在思想和藝術等方面的獨特之處,以此提高他們的影視藝術欣賞水平和對美的感受力、鑒賞力、表現力和創造力。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就是我們所說的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它具有3個鮮明的優勢特色:一是大規模,二是開放性,三是授課形式生動活潑。[1]當下,傳統教學的弊端日漸突出,慕課越來越受到學習者的青睞。只有對專業課程進行教學改革和創新,才能培養出符合專業發展的復合型人才。為此,借助慕課東風,我們對影視藝術鑒賞課程進行了改革和創新。
一、以微視頻為主要形式,改進教學內容
MOOC是一種在線學習,學習者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只要有網絡,只要有移動設備就可以學習。這種學習的開放性和靈動性決定了我們的教學內容必須隨之改變。
(一)以知識點為單位構架課程
影視藝術鑒賞共32個課時,若仍以課時為單位安排MOOC內容,顯然不能滿足教學需求。為此,我們以知識點架構全課,采用了微視頻為主的線上教學。本課程共有48個視頻,每個視頻都在15分鐘左右,短小精煉。各個知識點看似獨立,其實有著內在的關聯。例如,針對“中國電影”章節,我們將教學內容分割成了11個知識點。知識點1是舊中國電影,知識點4是戰后電影。知識點1涉及一個很重要的術語——“影戲電影”。知識點4則詳細講解了一部影片——《一江春水向東流》,此影片情節完整曲折、人物形象鮮明,巧妙地將中國古典小說、詩歌、戲曲、繪畫等藝術技巧融入電影藝術的表現形式之中,豐富和發展了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中國電影的“影戲”傳統。兩個知識點連在一起,就可厘清“影戲電影”的發展脈絡和突出特色。這樣的構架,一方面擴大了課堂容量,另一方面對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非常有幫助。
(二)去雜存精,經典與通俗并存
影視藝術鑒賞課涉及的知識范圍廣泛,主要包括影視藝術的特征、影視視聽語言、中外影視藝術發展的歷史、影視流派、影視鑒賞等方面。內容多而雜,所以我們要去雜存精。在影視案例的選擇上,我們一般選擇既有藝術內涵又在商業上取得成功的影視劇,如《一夜風流》《英雄》《教父》《爸爸去哪兒》等。對一些重要的經典影視劇則單列知識點詳細講解,并一一點評。例如,《神女》是靈魂現實主義的巨作;《菊豆》是張藝謀講究色彩運用的巨作,也是我國第一部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獎的電影;《偷自行車的人》是意大利新現實主義的代表作,對王小帥《十七歲的單車》影響深遠。最后,我們兼顧影視藝術的通俗性,如《去年在馬里昂巴德》《野草莓》之類的艱澀難懂的影片則一筆帶過。
二、以探究問題為導向,變革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學思想或教學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較為穩定的教學活動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序。[2]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教學質量的提升。中國教育學會戴家干曾說,在傳統的培養模式下,80%的人去陪著20%的人學著自己永遠搞不清楚、學不明白的難題。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嚴重阻礙人才的培養和經濟的發展。面對經濟全球化競爭形勢,我們必須構建與之發展需要相適應的教學模式。
(一)開放教學模式取代封閉教學模式
MOOC不同于傳統的課堂教學,它首先是一種彈性學習。它不會要求學習者在具體的時間完成什么,只要在規定時間段完成任務即可。其次,在教室、宿舍、戶外、商場等任何有網絡的地方都可以完成學習。最后,任何知識點我們都可以在網上反復學習。這些特性決定了影視藝術鑒賞課程的教學必須以開放的網絡平臺教學取代封閉的按節次在教室的教學。
(二)消解“填鴨式”教學,構建“探究式”教學模式
傳統教學模式由于其一堂課限定在40~45分鐘之內,教學方式比較單一,基本上是一種知識的灌輸,容易造成聽覺疲勞。如果放太多經典影片,就會占據過多的時間,課時量就會不足,進而影響教學進度的執行。影視藝術鑒賞消解了以教為主的教學設計過程模式,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探究式教學模式。線上授課視頻內容短小精煉,學習者觀看視頻后可以在討論區提問,教師在線上及時解答疑問,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不同層次學習者的需求。特別是線下的答疑、解惑,能夠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問題。在教學過程中,以視頻為媒介,教師引導學生利用課程資源,認識共享課程;以問題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來探討問題,教師重在引導與輔助,提供一個互動學習平臺,營造一種相互交流的氛圍。在不斷反饋、相互交流甚至辯論中幫助學生內化吸收知識。這樣,學習者就不是被動學習,而是學有所思,在思辨的過程中進一步消化知識。
(三)以“微課程”為教學單元,建立“微課程”問題體系模式
影視藝術鑒賞以往都是以章節為教學單元,重知識的理論性和系統性。MOOC將知識點進行了分割。教師在對提出的基本問題進行梳理、歸納后,我們都要對問題進行細化,一層一層引導學生深入探究。例如,“30年代之前的中國電影”這個知識點,我們將問題細化為3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宏觀構架,要求對30年代之前的中國電影的發展脈絡有一個整體認知。開始是活動照相,然后是觸摸膠片影像,再次是類型化商業電影興起。第二層次是第一層次的深入,在宏觀構架的基礎上,要求學生探討30年代之前的中國電影有何特色。第三層次的問題比較深入,在前兩個問題上進一步升華:30年代之前的電影就是影戲,影戲是中國電影的一種傳統。在層層深入中,發掘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和探究能力。
三、以主體間平等對話為基礎,革新教學方法
傳統的影視藝術鑒賞課程教學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重點研究教師的“教法”,即“教什么”“如何教”等,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影視藝術鑒賞課教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但教學的本質是“在主體間平等對話的基礎上,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共同合作與探究,并在有效的教學情境中共同生成知識,共同創造教育經驗的過程”。[3]從教學論的角度看,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雙邊活動,教學方法包括教師的“教法”和學生的“學法”,教師的“教”首先要為學生的“學”著想,還要為“學”設計好教學過程。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傳統的教學方法與當代“90后”“00后”大學生獲取信息的便捷性、學習方式的多樣性以及思維方式的多元化等產生了尖銳的矛盾。因而有效利用傳統課程資源、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增強教師教學方式的適用性和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顯得尤為重要。
(一)緩解視覺疲勞,任務驅動教學
傳統的影視教學課堂時間較長,學生難免分心,教師雖可以當堂阻止,但收效甚微。影視藝術鑒賞采用線上視頻教學,在視頻學習中,我們設計許多小問題穿插其中。學習時,學生好像經歷電子游戲的通關過程,只有答對之后,才能繼續聽課。這種方式容易讓學生被課程內容和學習方式吸引,不再開小差。如果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學生還可以在線提問,5分鐘左右就會有師生在線解答,助其闖關。
除了問題闖關外,我們還采用分組分任務教學。每個班25個人,分成5個組,每組5個人。每組以教學章節為單位布置5個思考題。每次線下課由1個組主講。要求主講人員制作PPT,每個學生的講課時間為5~8分鐘。其他4組人員對PPT匯報組進行提問,這樣就避免了其他4組同學只學習自己組的PPT,不學習課程其他內容的弊端。匯報組對其他4組的提問作出回答后,最后教師點評。在匯報和相互提問和質疑中,在教師的點評中,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思辨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這些能力是復合型、創新型人才必備的。
(二)因材施教,個性化定制學習過程
從古至今,因材施教是一種非常值得提倡的教學方法。但傳統的影視藝術鑒賞課堂由于各方面的限制,這種教學方法很難實現。而MOOC,只要教師建立慕課堂,每個教學班級都會生成一個課堂碼和單獨的二維碼。“慕課”平臺可以產生大量系統化的教與學的數據,包括每個人從注冊到每個知識點學習時間長短和周期、提問交流的次數和內容、作業完成情況、知識點掌握情況等等。基于此,教師能夠運用“慕課”平臺產生的大數據進行深度的教育研究,為建立不同人群學習心理和動力分析奠定基礎。通過提供海量的教育過程數據,可跟蹤學習歷程,檢測分析各種經歷和交流對學習的影響,獲得教育的聚集規律。教師還可以隨時發布公告,隨時提醒學生跟進學習,進而改進學習內容和教學方式,使個性化定制學習過程成為可能,實現學習內容、方式的動態調整。
(三)以學習者為中心,學習者相互學習
當今教育的一大趨勢就是由以教師為中心走向以學習者為中心。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強調學習不是教師主動的灌輸,也不是學生順從的接受,而是一個主動的、有明確意圖的、積極的建構實踐,包括相互作用的意圖、行為、反思等行為。[4]以往的影視藝術鑒賞課基本上是教師全堂灌輸,沒有學習者相互學習這個環節。而MOOC在線社區一對多或多對多地回答問題,創建學習網絡,讓學習以傳統大學課堂中很少出現的形式進行,使學習者能夠相互學習,交流心得,取長補短。
四、結語
影視藝術鑒賞以微課程為單位,兼顧班級授課制與個性化教學,喚起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凸顯以人為本,這無疑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學生的視野更廣、學習效率更高。但慕課也有一些不足,如學生的發帖只計算個數,平臺無法甄別質量,這導致學生不動腦筋復制同樣計分。還有當面臨諸如新冠肺炎疫情這樣重大的公共突發事件時,課程無法直播,線下課沒有理想的方式取代。只有學習者、課程建設者和學習氛圍各要素相互適應,我們的教學改革才能穩步前行。
參考文獻:
[1] 李慧玲.借力“慕課”,推進古代文學教學改革[J].梧州學院學報,2014(2):74-78.
[2] 王書琴,尹玲燕,李浩艦.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思辨[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6(6):174-175.
[3] 陳曉端,毛紅芳.試論有效教學的課堂文化構建[J].當代教師教育,2009(1):6-10.
[4] 王晶心.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混合式學習環境:理論基礎與教學策略[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9(21):1-6.
作者簡介:李陽春(1976—),女,湖南邵東人,長沙學院影視藝術與文化傳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湖湘文化,影視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