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
摘要:《建筑裝飾施工組織與管理》作為內蒙古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建筑裝飾工程技術專業的核心課,單純地進行知識傳授的教學方法已經落伍,結合我校學情,本文從課程內容、學時安排、教學方法與手段、考核方法等方面對該課程進行了改革。
關鍵詞:人才培養模式;課程改革;學時安排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19-000-01
一、引言
我校是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學校確立了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長期奮斗目標,從1999年高職教育被明確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至今,學校經歷了高職高專精品課程建設工程、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工程等一系列教育教學質量改革,但面對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新形勢,專業的教育教學,職業技能人才的培養必須跟上形勢發展,做進一步的改革與提高,才能將人才培養工作和社會需求緊密結合起來。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核心最終將落實到課程改革上。
《建筑裝飾施工組織與管理》作為建筑裝飾工程技術專業的專業核心課,國內外學者專家對其課程改革的研究甚少,大多對《建筑裝飾施工技術》等裝飾類其他課程改革進行研究。此外,一些國內外學者以不同高職院校為例對《建筑施工組織與管理》課程的內容、教學方法手段、考核標準等改革進行了大量研究。裝飾施工作為建筑施工的一個分支,雖然沿用了建筑施工組織與管理的一些原理,但其自身特點決定了建筑裝飾施工組織與管理有其自己的特性,需要進行符合我校學情的教學改革。
二、課程改革的背景
《建筑裝飾施工組織與管理》課程直接對應建筑裝飾施工員崗位施工組織和施工現場管理工作,培養學生合理編制單位工程施工組織設計的能力及初步解決工程施工組織、進度控制等項目管理問題的能力,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傳統的以教師為主體,以書本為中心,單純地進行知識傳授的教學方法已經落伍。一些建筑裝飾施工工藝和施工過程的選擇及流水施工原理、網絡計劃技術的應用、單位裝飾工程施工組織設計等內容,用語言很難來講述, 如流水施工原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以為講清楚了,學生也認為已經掌握了,但當學生運用到實際的工程中,才感到理論聯系實際非常困難,尤其是基本的組織方法與原理,僅憑教師的講解,學生只是一知半解,教學效果不佳,教學質量上不去。針對建筑裝飾施工組織與管理課程目前的教學現狀,本文將從教學內容、學時、方法、考核等方面進行改革,促進學生專業素質的形成和提高。
此外,由于近幾年學生入學分數較低,底子薄,部分學生是文科生,使得原有教學大綱課時及教學方法等不能滿足教學要求,學生接受效果差,所以本課程需對課程內容、課程學時、教學手段、考核標準等進行了重新調整,使其滿足本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培養目標和規格。
三、課程改革的方向
1.課程內容的變化:增加了建筑裝飾施工管理的進度、成本、質量、安全控制及建筑裝飾施工項目資源管理和施工項目風險管理的內容;將建筑裝飾合同管理和建筑裝飾項目招投標的內容整合到建筑法規課程。建筑裝飾施工項目信息管理的內容整合到建筑裝飾內業管理課程。
2.學時安排的變化:由于近幾年學生入學分數較低,底子薄,基礎知識差等原因,課程組對課程學時安排進行微調,加大實踐課時數。因為往屆學生反饋,進度計劃編制是學生畢業后在工作中的薄弱環節,所以此次課時調整大大增加了編制進度計劃(橫道計劃和網絡計劃)的課時數。此外,有些項目實訓增加了課后實訓,課上課下學時分配合理。
3.教學方法與手段:本課程常用教學方法有采用“項目導引,任務驅動”、“ 工程案例分析法”、“多媒體投影教學法”、“組織現場教學法”等。
(1)項目導引,任務驅動:在開篇之初,即給出一個實際案例。本著就地取材、容易理解的原則,一般選擇學生所在教學樓為裝修對象,每個知識模塊均以這個實際的建筑裝飾施工組織設計任務貫穿始終,以建筑裝飾施工組織設計的最終實現為目標帶動教學,以建筑裝飾施工組織設計的編制過程為主線分層次教學,以建筑裝飾施工組織設計的編制任務作為實訓任務。在授課之初布置實訓任務,在課程學習和項目訓練的過程中,施工組織設計的任務將逐步得以解決,課程結束的同時,仿真的單位工程施工組織設計任務也完成。
(2)工程案例分析:在項目課程里,案例教學的目的不是為了引向新概念、新知識,而是為了引向任務和問題。通過具體的工程案例分析教學,能使學生從微觀到宏觀、全過程全方位準確把握項目的脈絡。一般每節均給出2~3個實例,由老師負責講解,之后再根據學生掌握程度,寫出幾個實例,由學生組成小組自己分析,完成該實訓任務。
(3)多媒體投影教學:教師可以通過此教學手段組織學生觀看施工錄像,幫助學生熟悉工地現場的施工過程及現場布置。
此教學手段不適用于課程理論知識的講解。以網絡圖的繪制為例,要求學生通過已有的邏輯關系繪制出正確的網絡圖。完成此任務,只有通過教師在黑板上一步一步的引導和學生自己動手不斷的嘗試,從而達到學習效果。而多媒體、投影教學弱化了學生訓練的過程,直接給出正確答案,不利于學生深刻掌握。
(4)組織現場教學:帶領學生參觀專業領域新技術、新工藝,為學生提供職業生涯發展的空間,培養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創新精神和職業能力,引導學生提升職業素養,提高職業道德。同時邀請現場技術人員就該項目的施工安排、場地布置、人員調配等知識進行講解,加深學生的感性認識,便于知識的掌握。
4.考核標準:本課程以往的考核方法為,結課成績為平時成績+期末成績,平時成績占40%,期末成績占60%,平時成績不及格不允許參加期末考試。課程改革后,加大平時成績比重,注重過程考核。平時成績占60%,包括出勤、作業、課堂表現等,教師做好每個學生的記錄(曠課、遲到扣除相應分值,每次作業進行打分,課堂表現進行相應加減分),給出平時成績,期末考試前統一公示,期末成績占40%。通過課程考核方法的改革,調動同學們的積極性,既保證出勤,又保證上課效果。
四、取得的成果
本課程開設在大三上學期,課程結束后開始頂崗實踐,通過頂崗實踐調查,這種教學模式使學生在工作崗位能熟練應用所學內容。經過兩輪教學,教學效果良好。
參考文獻:
[1]馬鍇.淺析施工組織與管理課程改革.劍南文學,2012(3):394-394.
[2]莫輕兵.淺談建筑施工課程教學的優化.陜西教育,2009(5):86-87.
[3]植紅梅.淺談建筑施工組織與管理課程教學的改革.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25):215-216.
作者簡介:王 麗(1982-),女,漢族,內蒙古人,內蒙古建筑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結構工程。
現代經濟信息2016年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