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聰 江慧 朱曉敏 李嘉儀 楊月
摘 要: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具有互動性、去中心化、虛擬性等特點,已成為大學生社會參與的重要渠道,同時為大學生公共理性培育提供了平臺。本文以廣州高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運用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等研究方法,對新媒體背景下大學生社會參與的影響因素進行系統分析。在此基礎上,高校應著力培育大學生公共理性、優化評價機制、拓展社會參與渠道,以期合理引導大學生理性、有序參與。
關鍵詞:新媒體;大學生;社會參與;影響因素;引導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05-0025-02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18—2019年度廣東省青少年研究共建課題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8GJ065;廣州市高等學校第十批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9JG231
一、前言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公民社會的發育,青年人群更愿意通過網絡媒介獲取社會事務信息。公眾利用互聯網進行社會參與的行為與其受教育程度呈正相關關系,從而證明受過高等教育的群體,以大學生群體為代表,往往會成為網絡社會參與的主體。大學生網絡社會參與受信念型動機、服務型動機、實用型動機所激勵,[1]同時,政治制度、網絡政治文化、網絡意見領袖等成為大學生網絡社會參與的重要影響因素。[2]互聯網作為新媒體的代表,在大學生群體中是一個廣泛被關注和使用的工具,也是影響大學生價值觀和行為方式最重要的平臺。深入研究新媒體對大學生社會參與的特點及影響因素,以期更好地引導大學生理性參與、有序參與,是當前迫切而又重要的任務。
目前,人們對“社會參與”概念的界定尚處于“百家爭鳴”的狀態,筆者梳理了相關文獻發現,以概念界定范圍大小為標準可將社會參與分為3種類型,一是把社會參與等同于社會的參與,[3]二是認為社會參與包括政治參與、經濟參與、文化參與和社會活動參與等內容,[4]三是把社會參與等同于政治參與、民主參與或公民參與。[5]筆者認為,前兩種界定過于寬泛,研究過程中難以做到全面照顧。因此,筆者較為認同第三種界定,但并不完全遵照。本文界定的社會參與是指社會成員以角色承擔者的身份,為制定、實施社會政策或阻止某些損害國家和社會利益的社會措施的推行所施以關注或進行表達和實踐的活動,體現了參與主體對公共利益的關注。本文的研究對象是大學生群體,把社會參與范疇界定為對社會公共事務的參與,更能凸顯大學生所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和檢驗其所持有的價值觀念。
新媒體是一個處于動態變化中的概念,在不同時代有著不同的內涵及外延。在前互聯網時代,相對于紙質報紙、廣播來說,電視就是新媒體;在互聯網出現之時,互聯網成為新媒體,而報紙、廣播、電視等統一被視為傳統媒體;在后互聯網時代,以互聯網技術為基礎衍生出來的新工具、新平臺就是新媒體,如微博、微信、 QQ、抖音。本文所界定的新媒體是指互聯網和以其為技術基礎而衍生出來的新工具、新平臺。它以改變傳播為訴求,以新的傳播技術為依托,強調內容生產的分散和個性化,重視互動和體驗。[6]
二、新媒體背景下大學生社會參與影響因素分析
本文通過問卷調查法及訪談法對大學生社會參與意愿進行測量,旨在深入了解新媒體的出現和普及對大學生群體參與意愿的影響程度。采取隨機抽樣方法對廣州市高校500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同時采取半結構化的訪談方式調查,對被訪問者的態度行為進行深度觀察。社會參與影響因素可以從以下3個維度進行測量:關注、表達、實踐。三者呈現遞進關系,即參與深度由淺及深。第一,社會參與中的“關注”是指參與者對國家主權、利益、政策等國家大事及國內教育、科技、文化、藝術、體育、醫療、衛生、慈善、志愿等公共事業和社會服務等涉及公共利益領域的關心。第二,社會參與中的“表達”是指參與者通過各種渠道表達自身觀點從而影響政府決策及社會事務的進程。第三,社會參與中的“實踐”是指參與者通過各種渠道和平臺,連接社會資源,投身于各種政府決策和社會事務中,以體現自身價值及謀求對政府決策及社會事務進程的影響。
(一)社會參與的關注維度
對社會參與關注維度的調查結果顯示,在互聯網上關于國家主權、利益、政策等國家大事,以及教育、科技、文化、藝術、體育、醫療、衛生、慈善、志愿等公共事業和社會服務的信息,有4.2%的學生“總是”關注;分別有2.4%的學生和18.2%的學生“從不”和“很少”關注;認為自己“有時”會關注的占比達到50.8%。
其中,“從不”和“很少”關注社會公共事務信息的學生中有64.08%的人表示“對網絡上的公共事務不感興趣”。“興趣”成為大學生對社會公共事務關注程度的第一因素,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明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在“激發興趣”這一功能上體現并不顯著。這一結論可以從“有時”“經常”“總是”關注社會公共事務信息的大學生的關注原因調查中再次得到驗證,他們中“出于興趣愛好”而關注的只占18.64%。雖然新媒體未能激發學生對社會參與的興趣,但是能降低他們參與的成本,有80.35%的學生認為從網絡中獲取公共事務信息很便捷。總的來說,新媒體的出現未能提升學生社會參與的內在動力,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參與的成本,幫助他們關注社會公共事務信息降低了門檻。
(二)社會參與的表達維度
在新媒體環境中社會參與表達維度可以體現在多方面,筆者認為在互聯網空間中“寫評論”與“轉發”是最能測量“表達”這一維度的兩種具體行為。對于網上“評論”行為的調查結果顯示,50%的學生表示自己“很少”評論,有31.5%的學生表示自己“從不”評論。這部分學生“很少”或“從不”在網上評論的原因主要是“不習慣在網上寫評論”和“擔心會涉及政治敏感信息,給自己帶來麻煩”。從中可以看出,大學生在新媒體環境中的表達習慣還沒形成,同時存在較多的顧慮,降低了網絡表達的意愿和動力。而表示“有時”“經常”“總是”在網上評論的學生中,有54.95%的學生認為自己更善于用網絡來表達自己的想法,有34.07%的學生認為網絡世界可以匿名表達,能放心自由地評論。可見,有較強意愿在網上表達的學生對新媒體在拓寬表達渠道、保障表達權利方面抱有較大的信心。對網上公共事務信息轉發行為的調查結果顯示,有50.8%的學生表示“很少”轉發,有27.8%的學生表示“從不”轉發。這部分學生中,有56.23%的學生擔心轉發了虛假信息誤導他人;有51.4%的學生表示自己沒有轉發該類信息的習慣;有37.91%的學生擔心轉發會涉及政治敏感信息,給自己帶來麻煩。
對比社會參與的“關注”行為,學生通過“表達”方式進行社會參與的主動性有明顯的下降。從參與成本來看,在“關注”的參與方式所付出的成本最低,也最容易實現,對參與者的知識、能力等方面要求不高。從參與風險來看,“表達”行為存在言多必失的風險,容易“涉及政治敏感信息,給自己帶來麻煩”,而“關注”行為則可以避免上述風險。
(三)社會參與的實踐維度
對社會參與實踐維度的調查結果顯示,有91%的學生愿意參與網絡上的公共政策討論或投票等社會參與實踐,有68.57%的學生認為通過網絡參與能影響公共政策方向,有56.26%的學生認為參與公共決策是公民的義務。從調查結果可知,絕大部分學生都有通過自己實際行為去參與公共事務的意愿,并相信自己有義務也有能力參與到公共事務中來。有52.75%的學生表示網絡參與討論或投票很方便,這說明通過網絡參與公共事務管理可以打破傳統參與的時空局限,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學生的參與意愿。57.8%的學生有通過線上線下結合方式進行社會參與的經歷(即線上獲得參與信息,線下參與相關公益性活動)。只有9%的學生不愿意參與網絡上的公共政策討論或投票,主要原因是認為自己不具備相關的知識和能力。
從以上3個維度的調研結果可以得出,學界對“大學生群體普遍存在‘社會參與冷漠’現象”的結論存在以偏概全的情況,對大學生群體特征的描繪較為片面,大多數研究忽略了大學生社會參與的層次性和多元性。如果大學生長期被貼上負面的群體標簽,就會造成“社會負強化”現象,即大學生的思維邏輯會被“冷漠”“自私”等社會共識不斷強化,最終導致該群體社會參與冷漠現象成為常態。
三、新媒體背景下大學生社會參與的引導路徑
(一)深入了解大學生群體特點,培育大學生公共理性
為實現大學生群體有序參與的目標,在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的同時,應通過正確的引導來培養其參與的理性。積極引導大學生摒棄傳統的臣民思維和權力崇拜意識,樹立法治觀念。幫助學生認識到自身在社會參與過程中的重要角色,特別是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個體在社會公共事務參與過程中的巨大潛能,并非只是充當旁觀者和看客。當然,也不能過分渲染作為網絡公民的作用,以助長民粹主義思想。同時,要讓大學生群體認識到自身需要承擔的必要社會責任,不能在虛擬世界里成為“哄客”和矛盾的激化者,在面對社會公共事件熱點時,學會冷靜地評價和參與。
(二)借助新媒體拓展大學生社會參與的渠道和領域
首先,充分發揮新媒體信息傳播廣、攜帶信息量大的特點,幫助大學生了解到更廣泛的社會公共事務領域的議題,以期把更多大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公共事務治理上來,為大學生深入參與提供條件。其次,大學生作為接受新事物最快的青年群體,他們對以互聯網為基礎的新興媒介如微博、微信、抖音、知乎的使用得心應手,可以把公共事務領域的問題引入各類新興媒介,從而吸引更多大學生關注。例如,最近在各大新興媒介平臺廣泛報道的“開車進入故宮”事件的新聞就引起了大量大學生的關注和討論。由新興媒介平臺觸發的討論熱潮,不僅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社會公共事件的關注和討論,而且對樹立大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起到了一定的引導作用,從而為參與理性的培養夯實了基礎。最后,新媒體在拓展社會參與渠道和領域時要提防新媒體過度包裝社會公共事件,使公共事件呈現娛樂化和商業化特點。
(三)優化評價機制,提升大學生社會參與的動力
大學生大部分時間在學校接受教育,學校的評價機制對大學生社會參與的驅動作用是十分明顯的。學校應該進一步完善學生的綜合素質測評機制,把學生社會參與活動成果納入測評體系中,并提升其在測評體系中的比重。從調研中發現,大部分學校已經嘗試把社會參與實踐情況作為學生綜合素質測評的指標,如參與志愿者服務時長、公益服務項目效果等都被納入評分體系,這就解釋了被調查的學生中社會參與“實踐”維度的參與積極性較高的結論。但學校更多是關注線下的社會參與,而且局限于一些公益服務。為了更好地適應新媒體時代的社會參與特點,學校應探索虛擬網絡環境中大學生社會參與的評價體系,并把更多有益的社會參與活動納入學生的評價體系中,以期進一步擴展學生的社會參與廣度和深度。
四、結語
隨著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突破時空界限參與到社會公共事務中來。通過調研發現,新媒體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大學生的社會參與度,其主要內在驅動力是新媒體能降低社會參與的成本,使大學生社會參與更便捷,但沒有充足的證據說明新媒體激發了學生參與的興趣。大學生社會參與具有層次性,根據參與深度不同,可以分為關注、表達和實踐3個維度。對不同層次的區別性研究,才能客觀地展現大學生社會參與的現實樣態,為引導大學生理性、有序參與提供可能。
參考文獻:
[1] 王萌萌.當代大學生社會參與[D].哈爾濱理工大學,2011.
[2] 漆光鴻.青年網絡政治參與的內容、特征及影響——對七個中文論壇相關資料的文本分析[J].中國青年研究,2012(10):56-61.
[3] 張峰,周艷.治理理論視角下高等教育管理的社會參與[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4(9):132-134.
[4] 吳紹玫,仲建國.關注大學生的社會參與[J].江蘇高教,2006(2):152.
[5] 胡子祥.當代大學生社會參與意識的實證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06(5):57-60.
[6] 張弛.新媒體背景下中國公民政治參與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15.
作者簡介:林志聰(1986—),男,廣東陽江人,研究生,碩士,廣州大學松田學院副教授、教研室主任,主要從事青少年社會工作、社會治理等方向的研究。
江慧(2001—),女,廣東肇慶人,本科在讀。
朱曉敏(2001—),女,廣東惠州人,本科在讀。
李嘉儀(2001—),女,廣東臺山人,本科在讀。
楊月(2001—),女,江蘇徐州人,本科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