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雄安新區建設第一階段現已啟動,新區起步區首期拆搬遷規劃涉及容城、安新兩縣共60個村。面對如此重大的生產生活方式等眾多改變,本文從媒介化的角度出發提出對動遷區群眾基于共識性、共情性的情感撫慰策略。
關鍵詞:雄安動遷區;情感撫慰;媒介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05-0038-01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河北大學研究生創新資助項目“雄安動遷區群眾情感撫慰媒介化策略”研究成果,項目編號:hbu2019ss062
一、研究背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秉持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理念,作出了設立雄安新區的重大決策部署。本次新區規劃范圍包括雄縣、容城、安新三縣行政轄區等共計規劃面積1770平方公里,這一重大的歷史性戰略選擇,是繼深圳經濟特區和上海浦東新區之后的另一千年大計、國家大事。面對如此重大的社會變遷,生產生活方式、習俗的巨大改變,社會公眾容易產生恐慌、焦慮、心態失衡等負面情緒,雄安動遷區群眾的社會心理適應能力及情感撫慰問題理應得到重視。
二、情感撫慰的必要性
“撫慰”一詞最早出自《漢書·燕刺王劉旦傳》,意指撫恤、安慰,幫助別人從錯誤、憂慮中醒悟。情感撫慰則傾向于采用非物質的方式消除安撫對象的負面情緒。馬克思從社會實踐的角度出發,提出社會情景和社會結構是造就人類情感的原生物,而“情感是人之為人的基本特性”,[1]是國家、民族乃至社會凝聚力的黏合劑。雄安新區規劃建設以特定區域約100平方公里為起步區先行開發,現有開發程度較低,這表明雄安新區開發必定是一場大刀闊斧的建設布局,對于多數本地居民意味著既有生存地、生活方式的改變。因此,在雄安新區蓬勃建設過程中,對動遷區群眾進行情感撫慰是促發展、保和諧的重要一環。
(一)情感撫慰基于共識性
撫慰作為有意義的行為,為達到對作用對象的意義輸出,需要施信者與受信者雙方在共同的意義空間進行信息的傳播與交流。諾爾曼·丹森認為,達成情感的理解還需要主體具有與他人共同享有的知識結構、相互可以交流的視界等條件。[2]雄安新區是中央為打造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載地、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部署,其獨特的戰略地位與以往建設深圳特區或南水北調工程等舉措帶來的社會變遷、居住地變遷等皆有不同。雄安新區的構建突破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粗放型發展模式,也是對當前及經濟社會發展轉型的探索,更是首次提出了“以人民為中心”,突破了以往“以人為本”的提法。依靠全媒體對雄安動遷區群眾進行情感撫慰,需要將側重點瞄準雄安新區,借鑒世界各國的發展智慧和經驗,將新區建設中全新的發展模式和方法、重視經濟效益與發展質量并行、關注社會效益與生態保護并重的創新機制展現給受眾。
(二)情感撫慰基于共情性
共情作為心理學概念,“指的是個體準確地理解他人情感,并在特定情景下作出準確情感反應的一種能力”。[3]這種對于情感的理解,即感他人之所感,將其并入自己的感受框架之內,并依據這個框架進行主體的解釋。針對雄安動遷區群眾情感的撫慰要明確動機與角色,即傳播目的與傳播姿態,是影響撫慰效果的關鍵因素。保障與改善民生是新區建設的穩定根基,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出發點。新區成立以來,人們既沉浸在期盼未來美好生活的幸福感中,亦懷有故土難離、鄉情難卻的復雜情緒,關懷民生現狀、關注民心、體察民情是滿足動遷區群眾精神需要和情感撫慰的題中之義。
共情體現的是一種主體間性,在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理論中,主體間性可以理解為:“在交往實踐活動中以個人主體性為基礎形成的主體與主體之間的相互交流、彼此認同、交互影響。”[4]媒體在進行情感撫慰的過程中,要秉承主體間性,將動遷區群眾最關心的“安居”與“就業”問題作為媒體傳播過程中首要解決的問題,滿足群眾的信息需求,增強傳者與受者間彼此的認同和認知,提高共情能力,避免自說自話。在傳播過程中政策解讀與運用民間話語體系并重,積極回應民眾關切,正視問題反饋,及時消解疑慮。媒體在著重于傳受雙方形成共情時,還應注重喚醒受者潛在共情的能力,在議程設置和信息交流的過程中采用具有感染力的傳播話語和話語方式。
三、情感撫慰的媒介化策略
21世紀以來,“媒介化”成為全球范圍內特別是歐陸地區傳播與媒介研究中的重要概念。進入數字化時代,媒介在社會變化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從雄安動遷區群眾情感撫慰的角度出發探討“媒介化”的策略時,是側重于考察媒介對日常傳播實踐的一系列轉變。傳媒作為一種特殊文化載體的傳播工具,理應利用最優的傳播方式和手段,在滿足社會發展需求的基礎上把自身的應用價值發揮到極致,避免陷入自我想象的孤立空間。
(一)全媒體時代傳播樣態創新
瑪莎·斯圖爾特整合旗下雜志、出版社、報紙專欄、電視節目、廣播節目、網站等,開辦了“瑪莎·斯圖爾特生活全媒體”公司,這是“全媒體”這一合成詞的首次亮相。而在宣布建立雄安新區后,2018年2月,中國雄安網正式上線,致力于打造政務屬性、媒體屬性、社交屬性“三位一體”,“報紙、電臺、電視臺、網站”四媒合一的新平臺。在媒體融合背景下,新型主流全媒體平臺的建設對提高傳播效能具有強大的推動力。在積極宣傳黨和政府的政策主張的同時,雄安新區的媒體應及時體察公共情緒的發生和發展規律,把握公共情緒的基本變量,為鞏固情緒提供充分且合理的表達渠道,使公共情緒得到持續、有效的釋放。這就需要利用權威的主流媒體以信息及時公開為根本原則,尊重和保護公眾的知情權和表達權,把握好輿論導向。
新型民主方式隨著數字時代的到來應運而生,公眾的政治參與方式現已發生根本性轉變。“去中心化”的傳播格局使輿論生態愈趨多元化、復雜化。此時,應利用好全媒體矩陣多方互動的優勢,借助權威性,賦予它優越的政治資源和媒體資源,從多角度、運用多種表現形式直面新區建設中的熱點和難點,“兩微一端”與電視臺、報紙等傳統媒體優勢互補,不斷創新報道形式,撫慰公眾情緒。
(二)情感與文化共通的媒介化策略
雄安新區定位為二類大城市,現有的社會空間、生活方式、治理模式、文化生態、城鄉風貌等各方面都將迎來顛覆性的轉變,雄安動遷區群眾的心理適應能力也將受到挑戰。因此,由“情感”作為撫慰動遷區群眾的切入點尤為必要。雄安新區的歷史使命與高點定位決定了文化是立區之魂。媒體在傳播過程中要體現文化先行的理念,將文化建設放在重要位置,而這種文化建設尤其要強調其本土性。例如,華北明珠的白洋淀歷史文化悠久,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自宋遼時代至今,白洋淀文化始終繁榮不衰。媒體報道中應植根于雄安文化,推出各類圍繞文化、藝術的媒體產品,從本土文化入手更具可接近性,增強動遷區群眾的自豪感和歸屬感。雄安新區規劃范圍涵蓋3個小縣及周邊地區,雖皆屬保定地區,但“十里不同音”,媒體應活化新區文化歷史資源,重視各種文化,在尊重文化差異性的基礎上,使雄安新區群眾在心理上更加貼近。
四、結語
雄安新區的設立是城市發展新時代探索人口經濟密集地區優化開發的新模式,調整優化城市布局和空間結構的創新驅動新引擎。在此深遠意義下,媒體要切實做好動遷區群眾情感撫慰工作,處理好情感與理性、引導與監督、秩序與活力的辯證關系。
參考文獻:
[1] 常啟云.論互聯網群體傳播的情感偏向[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9,41(12):146-151.
[2] 諾爾曼·丹森(美).情感論[M].魏中軍,孫安跡,譯.遼寧人民出版社,1989:8-9.
[3] 唐潤華.用共情傳播促進民心相通[J].新聞與寫作,2019(07):1.
[4] 朱彥瑾.主體間性與規范的正當性——從哈貝馬斯到弗斯特[J].貴州社會科學,2018(12):28-33.
作者簡介:康依笛(1994—),女,福建泉州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發展傳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