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媒介融合發展到新階段后,算法廣泛應用于內容融合領域。用戶的使用特點進一步指導了算法在新聞生產中的應用。本文從算法推薦的現狀展開分析,探析算法偏見的來源以及算法的困境與局限。為了更好地將算法應用于新聞生產,需要了解算法的應用方向,進一步提高算法的公開透明度,再認識新聞專業主義和提高用戶的媒介素養。
關鍵詞:媒介融合;算法;新聞生產
中圖分類號:G21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05-0063-02
一、媒介融合發展現狀
媒介融合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兩個層面的內涵,從技術形態上而言,關注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帶來的媒介形態融合,即媒介融合是在數字和網絡技術的背景下以信息終端需求為指向,由內容融合、網絡融合、終端融合所構成的媒介形態的融合過程。
(一)內容融合發展新高度
內容融合,指分屬不同媒介形態的內容生產,依托數字技術形成的跨平臺和跨媒體,利用數字化終端,形成多層次、多類型內容的融合產品。
內容融合成為媒體發展的現實需要,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在2017年發布的一篇研究報告中指出,“算法分發”逐漸取代傳統的編輯分發,成為現在網絡新聞的主流分發模式。[1]例如,今日頭條產品設計即通過采集用戶海量信息、深度挖掘使用數據和算法分發個性化內容,從而顛覆了對新聞業的認知,開創了一種全新的信息獲取模式。
(二)媒介融合下用戶的特點
基于互聯網數字技術和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出現的媒體形態,在新媒體的現實要求下,出現了由受眾到用戶的轉變。在媒介融合背景下討論用戶的新需求,才能更好地指導新聞生產。
1.互動性與及時性。新媒體環境下的傳播活動要求傳受雙方平等,實現傳者向受眾的單向傳播向雙向傳播轉化,使每個人都可以是傳播內容的生產者。在互動性的要求下,及時性也成為特點,互聯網使媒介的時間障礙不復存在,任何內容都可以得到及時傳播。
2.匿名性。除社交媒體外,網絡傳播一般而言具有匿名性,可以保護受眾逃避群體的壓力,但也可能造成不負責任的言論和網絡暴力。
3.個性化與虛擬群體性。在互聯網背景下,分眾趨勢進一步發展,受眾的需求得到最大程度的滿足,每個人都可以定制自己的內容。而受眾按照需求形成虛擬共同體,不由地域而是根據興趣組成群體,并且可以進一步展開虛擬交互。
4.人際與大眾傳播相結合。傳播方式中包括人際傳播和大眾傳播,用戶的使用習慣包含了從兩級傳播到多級傳播,在社交媒體中也可能出現裂變式傳播。多種傳播類型與實現方式對新聞生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聞的生產和傳播不僅要求內容為王,也要求渠道制勝。
二、算法應用于新聞生產
互聯網時代擁有海量的信息,信息冗余的情況下,人們對于信息獲取的要求變高,算法新聞推送在此時應運而生。算法新聞改變了傳統的新聞分發模式,開辟了對新聞理解的新路徑,同時也受客觀條件的制約,帶有隱藏和顯現的算法偏見和由此帶來的困境。
(一)算法推薦的傳播現狀
1.算法重塑新聞生產。算法給新聞業帶來了巨大變革,集中表現在媒體的組織結構流程和生產路徑上。機器人寫作逐漸被科技型公司和主流新聞媒體采納,主要代表有今日頭條、微博、新華社的“快筆小新”。在實際應用中,算法生產主要集中在數據收集、整理、分析方面,記者主要從事深度調查類更需情感體驗的采寫工作。另外,科技類公司可利用現有的大數據平臺,利用數據的分析、預測能力反饋給新聞媒體關于用戶的直觀有效信息,促進媒體的新聞報道工作。[2]
2.算法改造新聞分發。新聞分發主要通過算法來實現,影響用戶的信息接收使用習慣。根據用戶對不同內容的停留時長產生了個性化的推送。通過媒體對用戶的閱讀習慣進行分析,算法程序會自我學習,進而與用戶形成良性互動,使收集的用戶數據和用戶畫像更加立體,幫助新聞媒體建立傳者和受眾的和諧關系。
3.提高了新聞傳播的精準性。算法能夠針對具有特定需求、特定特征的特殊受眾,提升新聞的精確度和傳播的有效性。并且傳者可以通過算法所提供的數據和信息,對推送內容的程序進行改進和優化。算法使各門戶網站根據用戶之前獲取的信息,借助人工智能,建立起個人用戶模型,進而直接迅速地獲得自己想要的信息和需求。
4.形成了新的把關機制。算法在新聞傳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內容除了被新聞采集和編輯外,需要經過算法推薦的門檻,進而引導新聞傳播的轉型。傳統的新聞價值觀被弱化,從業者需要構建新的新聞專業主義;在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受眾的媒介素養亟待提升。
5.改變了新聞的專業邏輯。業界普遍接受的新聞專業邏輯在于新聞框架,是將事實分析構建成文本的過程。傳統媒體對于新聞信息的選擇依據是編輯的新聞嗅覺和扎實的業務能力,是新聞專業主義的來源。但算法背后的邏輯強調公眾普遍認可的價值,進而轉變追問為“人們想要什么”,把關人從專業主義精神至上的媒體從業人員轉變為信息技術類人員,新聞專業主義面臨新的挑戰。
(二)算法偏見的來源
算法中的偏見具有隱蔽性的特征,其價值觀和意識形態已經事先被嵌入其中。主要從算法的設計過程和介入新聞生產的主體中體現。
1.算法的設計過程。基礎數據和假設是必不可少的構成要素,包含了設計者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取向。社會化媒體的搜索引擎設計中的信息過濾和個性化推送環節,內含了設計者的主觀認識和偏見,在算法過程中也可以進行調整和修改,其傾向性是隱含不易察覺的,一定程度上會導致信息的娛樂化傾向,不利于硬新聞的傳播。
2.介入新聞生產的主體。大部分媒體只集中于內容的生產和輸出,互聯網公司擅長于技術研究和專業的人才培養。兩者采取合作方式進行新聞生產后,媒體的內容輸出會受到互聯網信息服務類公司的擠壓,在專業性、獨立性上為服務商做出讓步。[3]
(三)算法的困境與局限
算法被引入新聞領域之后,在實際應用中的痛點頻發,如人工智能之于新聞生產領域的價值觀判斷選擇、內容質量高低、用戶“信息繭房”、侵犯個人隱私等具體問題。
1.無法進行新聞價值觀的判斷。新聞傳播的內容關乎對社會價值觀的倡導和踐行。絕對不包含任何價值觀的內容推送事實上是不可能存在的。聲稱算法“沒有價值觀”,實質就是放棄作為把關人的責任,將“三俗”內容推向用戶。例如,“微博熱搜”在被政府約談整改后,加入了“新時代”等弘揚主旋律的版塊。
2.無法篩選內容質量的高低。算法的人工智能,不具備挖掘深度新聞的思想深度,沒有記者的溫度和人情味。在新聞生產上無法取代人工的生產。在新聞內容的篩選上,算法人工智能無法根據內容優勝劣汰,最終只會以用戶需求至上,會進一步惡化內容生產的環境。
3.受眾的“信息繭房”效應。為了贏得關注度,提高注意力經濟的效益,算法的使用者會根據用戶需求進行推送,不會對內容進行更多質量上的篩選。久而久之會使受眾的視野變得單一,被同質化內容所充斥,最終陷入“信息繭房”而不自知。個性化的信息服務下,個體逐漸失去自主判斷能力和選擇能力,越來越多地被算法和機器控制,受眾逐漸放棄了自我的選擇權,就像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所說的,“人們終將被他們所熱愛的東西毀掉”。
4.侵犯個人隱私。平臺型媒體以及新聞媒體在實際運用算法技術過程中,可能侵犯用戶的隱私。當受眾使用個性化信息推送服務時,算法的程序也在后臺同時記錄、儲存。算法還可以進一步挖掘和預測受眾的使用偏好,做出精準的行為畫像。
三、客觀認識算法推送
如何辯證地看待算法,是更好地利用算法生產新聞的前提。算法的應用方向明確了使用范疇。新聞從業者需要立足于現階段的媒介發展,再認識算法參與新聞生產,用戶媒解素養的提升會增強新聞的互動性。
(一)算法的應用方向
算法是工具,不應對內容生產有決定權。合理的做法是算法提供關于內容和受眾的數據,再由使用者篩選內容,在此基礎上決定推送的內容和推送的用戶。
要有服務者的定位,算法是為內容生產和傳播提供服務,而非主宰內容和傳播。算法在獲得數據的基礎上對內容的接受者以及傳播流程進行科學分析,將分析的數據反饋到新聞生產的各個環節和流程中,使內容的選取進一步優化,但不能唯數據論。
內容生產也要從算法中汲取營養,從算法中探索對內容加以改進、提升的方向。算法可以使內容的生產更符合受眾的需要,使傳播更趨于精準有效。需要內容生產與算法的深度互補。
(二)算法的公開透明
現階段需要對無處不在的算法權力進行有效規制,而提升算法透明度是第一步。隨著傳播技術的加速迭代,組織和個人有一定的可能性借助數字技術進行監督。
算法透明在新聞業可對客觀性作出全新闡釋,能夠凸顯專業新聞機構在內容生產上的優勢和權威性。數據的公開與社交媒體上用戶產生的海量評論,使新聞產品的交互性越來越被重視,提升算法透明度實際上鼓勵了用戶充分參與新聞生產過程。
(三)再認識新聞專業主義
吳飛提出了新聞專業主義2.0的概念,強調其不再是一個行業性的專業精神,而是所有參與新聞傳播活動的個體普遍要遵守的交往信條和基本精神。
對于算法應用于新聞生產角度而言,新聞生產者要提升專業水平,增強辨識能力,整合和判斷信息碎片,篩選失實內容,運用數據及其輔助手段更好地對事物進行判斷與解讀。[4]算法在應用時要加強媒體把關,進行信息收集、選擇、整理、加工,在傳播時堅持新聞業的基本原則,對嚴肅新聞應當遵守底線。堅持傳播倫理,尊重隱私,加強人文關懷,不用照片和吸引流量博取眼球進而帶來不良后果。
(四)用戶提升媒介素養
用戶要提升自己的媒介素養,增強信息辨別能力,并積極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社會公眾應更多了解和學習必要的算法常識,既不過于依賴算法,也應清醒認識到算法的負面問題。只有社會公眾具有一定的媒介素養,在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才會通過算法機制更廣泛地參與到新聞生產中。
四、結語
媒介融合發展到了新的階段,內容融合下算法影響了新聞生產的全過程。新聞的分發、傳播、把關機制被重塑,改變了新聞業的專業邏輯。算法推送的廣泛應用需要受眾在內容上有分辨的能力,公眾媒介素養的提高倒逼內容生產者進行算法的優化。算法推送的逐步完善使新聞的生產者和接受者有了全新的內容體驗。
參考文獻:
[1] 朱昊煜.算法新聞的現狀與困境分析[J].新聞前哨,2019(2):58-60.
[2] 章震,周嘉琳.新聞算法研究:議題綜述與本土化展望[J].新聞與寫作,2017(11):18-23.
[3] 張淑玲.破解黑箱:智媒時代的算法權力規制與透明實現機制[J].中國出版,2018(7):49-53.
[4] 彭蘭.人人皆媒時代的困境與突圍可能[J].新聞與寫作,2017(11):64-68.
作者簡介:閆鑫(1997—),女,山西陽泉人,貴州民族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聞與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