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改變了傳統的新聞生產流程,伴隨著短視頻平臺對用戶行為的培養,短視頻新聞成為了用戶獲取信息的重要形式。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本文旨在通過研究短視頻新聞的發展脈絡與技術特性,分析其作為新的報道形式對新聞報道與傳播活動產生的影響,為短視頻新聞在新聞報道中的實際應用提供思路。
關鍵詞:短視頻新聞;新聞報道;影響探析
中圖分類號:G21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05-0083-02
著名媒介理論家麥克盧漢有一個深刻的見解,那就是“媒介即訊息”。新技術催生新媒介,而新媒介不僅推動著人類傳播活動進步,還昭示著新的生活方式的產生。伴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新媒體興起給傳統媒體生態帶來了顛覆性改變,媒介轉型與融合向縱深發展,短視頻新聞開始在新聞報道活動中占據重要位置。
一、新技術催生新媒介
新技術構建了一個互聯互通的媒體生態格局,物聯網、傳感器、云技術和大數據技術對傳媒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為新聞報道提供了全新的傳播渠道和報道形式,短視頻新聞就是隨著移動互聯網帶來的傳播終端的改變而產生的。技術的進步使短視頻新聞的生產門檻降低,創意、技術、文字、音樂、故事與畫面的多維結合滿足了用戶的創作欲望和消費需求。一方面,手機拍攝功能的不斷強化、手持云臺等新工具的出現、移動網絡的提速降費和易于操作的視頻剪輯軟件,為短視頻的制作與上傳提供了堅實的軟硬件基礎。[1]另一方面,短視頻新聞體量較小、易于拍攝,便于廣大的互聯網用戶即時制作與分享,暗合了互聯網技術賦權的基本理念,便于用戶隨手記錄生活,視頻制作者規模不斷擴大。
我國短視頻行業發展重心基本在社交平臺,之后專業媒體開始涉足。2013年,秒拍和微視兩款短視頻應用開啟了社交化風潮,隨后,阿里巴巴、陌陌和美圖公司也相繼宣布上線短視頻功能或應用。2014年,央視兩會新媒體報道開始使用秒拍和微視;同年,新華社推出國內首個短新聞視頻客戶端15秒APP;2016年,我們視頻、梨視頻、北京時間等APP接連上線。短視頻新聞的數量與質量都大幅上升,短視頻介入新聞生產的程度逐漸增加,新聞與短視頻的結合已經成為新聞報道的常態。
二、短視頻對新聞生產的影響
短視頻新聞報道內容短小精悍,符合當前受眾碎片化閱讀的習慣;在與各類社交媒體形成鏈接之后,具有極其多元的傳播渠道和極其廣闊的傳播空間。移動短視頻隨著與新聞報道的深入融合,對新聞報道產生影響已不可避免。
(一)重塑新聞生產流程
新媒介的廣泛興起改變了傳統媒體的生態格局,人們獲取信息更加碎片化、快速化和淺層化,傳統的確立選題、采集素材、加工素材、后期編輯這樣一條單向線性的新聞生產流程顯然已經不能滿足讀者的信息需求。[2]就媒體內部而言,短視頻已經成為新聞發布的重要形態,而短視頻新聞在拍攝過程中融合了采訪與寫作,鏡頭語言代替了文字語言,對新聞事件的報道由一系列的短視頻構成,這對新聞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更大的改變在于用戶融入了新聞生產過程。在很多時候新聞媒體不是新聞首發者,而是信息的集成者、驗證者和再傳播者。移動互聯網平臺為每個用戶提供了發布信息的途徑,普通用戶和新聞記者一樣可以及時拍攝新聞第一現場并快速分享至各大社交平臺,所有的智能手機使用者都能成為新聞發布人,個人和專業媒體機構首次共享傳播渠道與受眾。
在這樣的背景下,多元各異的用戶生產了數量龐大的短視頻內容,但其新聞價值參差不齊。一種新的PUGC內容生產機制被廣泛采用,以梨視頻為例,其專業編輯團隊和遍及世界各地的數以萬計的拍客深度協作,強調高品質內容生產(PGC)和用戶生產內容(UGC)的結合。從選題、視頻拍攝、剪輯整合到審核發布,編輯與拍客各司其職、完美銜接,使得視頻內容在選題深度和新聞敏銳度上都保持較高的行業水準。
(二)變革新聞敘事方式
在傳統媒介生態中,文字是最重要的信息載體,媒體在長期的新聞實踐過程中形成了眾多新聞寫作范式,同時呈現出一種故事化敘事傾向,關注細節,力圖用文字傳遞畫面,這些寫作格式在使信息傳達更為準確清晰的同時也束縛著新聞工作者的個性表達。而短視頻新聞采用場景化的鏡頭語言,強調畫面的真實感和場景再現,并不追求對故事的完整敘事,呈現出開放式的、去故事化的片段化記錄風格。[3]
這樣的表達特性為新聞創作者提供了更多的個性化創作空間,來自不同行業、興趣各異的用戶生產內容豐富的短視頻新聞,專業媒體也主動迎合受眾興趣,開設了覆蓋各個領域的新聞欄目。這樣的特征在Vlog新聞報道中表現得尤為明顯,以環球網在2019年全國兩會期間發布的Vlog作品《#兩會VLOG# | 凌晨五點,我在人民大會堂外參加了一場“短跑比賽”》為例,環球網記者何卓謙從個人視角出發,記錄了中外記者為了搶到第一手新聞凌晨4點在人民大會堂前跑步搶位的場面,真實直觀的畫面和新奇的內容產生了很好的傳播效果,獲得了眾多網友的關注點贊和多家媒體轉發。
(三)拓寬新聞發布渠道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滲透率不斷提升,新聞門戶網站、搜索引擎、手機新聞客戶端、社交媒體、聚合信息平臺等各類新聞發布渠道相繼出現。除了新聞客戶端蓬勃發展,短視頻平臺的用戶增長也呈現井噴態勢。QuestMobile的數據顯示,截止到2019年6月,短視頻行業總體月活躍用戶已達8.21億,用戶數量和月人均使用時長均超過了手機游戲、在線音樂和在線閱讀。[4]
傳統的文字報道和電視新聞報道在當前時代顯示出局限性,無法充分利用現有傳播渠道,而短視頻新聞能實現在新聞平臺和短視頻平臺上同時發布,抓住受眾有限的注意力,便于用戶更好地獲取新聞資訊。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推出的《主播說聯播》正是順應當前趨勢的新聞產品,通過主播通俗易懂的語言,將當天的重大事件和熱點新聞錄制成時長為1分鐘左右的豎屏視頻,同時發布在央視新聞客戶端和快手、抖音、嗶哩嗶哩網站等短視頻平臺上。這樣的報道創新獲得了用戶的青睞,《主播說聯播》多次成為公眾討論的熱點話題。
(四)優化讀者閱讀體驗
傳統媒體的新聞報道主要通過文字傳達事件現場信息,記者編碼和讀者解碼的過程會帶來信息的流失和偏差,讀者也很難獲得臨場感。在短視頻新聞報道的話語中,通過場景再現,直接將真實客觀的信息傳遞給受眾,將新聞現場原汁原味、即時直觀地呈現在受眾眼前,摒棄了冗雜的傳播環節,用事實感染讀者,拉近了新聞報道與受眾的心理距離,讀者能夠獲取更多真實的事實信息。
與此同時,短視頻新聞改變了傳統媒體報道的單向傳播模式,用戶能夠實現即時的互動和反饋,增強了閱讀新聞的參與感。短視頻新聞發布之后,用戶不僅能夠轉發、點贊和評論,還能發送實時彈幕,發表個人觀點,與新聞發布者和正在閱讀新聞的其他用戶進行實時互動。
三、結語
相比文字報道和電視視頻報道,短視頻直觀、細節、碎片化的特點限制了它的報道領域,個性化、小切口的短視頻報道往往難以呈現多維度、多情境的復雜新聞事件,其即時性和臨場感的特質在新聞生產活動中也存在時空局限性。這一方面要求新聞機構合理利用短視頻的技術特點,揚長避短,生產更多生活化、人性化新聞;另一方面也促使新聞記者思考改進短視頻新聞報道的方式,例如通過系列視頻報道,使淺層的短視頻報道更具深度。
隨著5G商用的普及和短視頻平臺的更新迭代,集個性化、易分享、直觀、高效等優勢于一體的新聞短視頻更適合當下移動化、碎片化的閱讀場景,短視頻將成為用戶獲取信息的重要方式,也必然成為媒體發布新聞的主要形式,對促進新一輪媒介融合、塑造新的傳播生態有極為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魏力婕,朱瑞君,張蔚涵. Vlog的類型特質及其在新聞中的應用[J].視聽界,2019(4):54-57.
[2] 豐瑞,周蘊琦.新聞類短視頻對新聞生產機制的創新與變革[J].新聞與寫作,2019(12):45-48.
[3] 謝迎博.短視頻新聞報道形式的特征及問題研究[J].東南傳播,2019(10):152-154.
[4] QuestMobile . 2019短視頻行業半年洞察報告[DB/OL]. QuestMobile研究院,http://www.questmobile.com.cn/ research/report-new/58,2019-08-06.
作者簡介:曾文鵬(1999—),男,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新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