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電影《偉大辯手》講述了20世紀30年代美國德州威利學院教授邁爾文·托爾森在嚴重種族歧視的歲月里組建、指導了一支黑人辯論隊,不斷取得勝利,最后奇跡般地擊敗哈佛大學辯論隊的故事。通過影片中托爾森、小法默爾等黑人角色的性格、行為、奮斗和成長的心路歷程,分析在他們身上所承載和期望的“美國夢”的內涵,在沉重陰暗的時代背景下折射出了美國黑人的文化價值觀。
關鍵詞:《偉大辯手》;種族歧視;黑人“美國夢”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05-0113-02
種族歧視是所謂民主至上的美國一顆難以割掉的“社會毒瘤”。20世紀30年代,美國黑人在政治、經濟和文化方面并沒有享有公平的權利,社會環境給予他們的多是屈辱和血淚。好萊塢電影中有不少關于黑人在極端惡劣的社會環境下努力追求“美國夢”的主題。其中,由丹澤爾·華盛頓導演并主演的《偉大辯手》以黑人學生與白人學生的精彩辯論為舞臺背景,用言語的力量講述了個人和集體努力追尋“美國夢”直至最后實現夢想的故事,諷刺和鞭撻了種族偏見,深深觸動了人們的靈魂。
一、“美國夢”的起源與含義
“美國夢”(American Dream)一詞源于17世紀歐洲清教徒的宗教理想和信念。清教主義信奉的“人們只能自己救自己”的教條深深地影響了美國的價值觀,為美國夢提供了理論和宗教基礎。[1]“美國夢”最初的概念植根于1776年7月4日第二次大陸會議批準的《美國獨立宣言》?!懊绹鴫簟笔且环N自由的美國國家理想,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充滿繁榮和成功的機會,個人只要艱苦工作就能步入上流社會。[2]1931年,詹姆斯·亞當斯在其著作《美國史詩》中強調:“美國夢”不僅使人們獲得高收入和富足的物質享受,而且在社會中人人都能把自身的最大潛能發揮出來。每個人不管其所處的社會階層或出生背景,應根據其能力或成就獲得更好、更富有和更充實的生活。[3]國內學者對“美國夢”有不同的解釋。杜菁琳(2005)認為:“美國夢是美國人普遍的理想信念,機會均等是美國夢的靈魂,它實現的前提是個人的聰明、勤奮和堅毅;下層階級向上層階級大幅的流動是其主要特征?!盵4]范先明(2005)認為:“理論上任何人都有可能實現夢想,但在現實世界中,有的人成為了夢想的開拓者,有的人夢想實現了,有的人卻淪為失敗者?!盵5]
二、黑人“美國夢”與白人“美國夢”的差異
美國白人的“美國夢”一直是19世紀以來美國文學影視的重要主題。1775年至1865年期間爆發的獨立戰爭和南北戰爭使美國發生了巨大變化。于是,美國白人開始意識到只要通過自己的奮斗,個人理想就能夠得以實現。無數的美國白人都在努力追逐他們的美國夢。1865—1929年經濟危機爆發前,美國經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美國白人面對物欲橫流的世界,漸漸失去了為理想拼搏的精神,最終白人的美國夢破滅。
美國黑人所追求的“美國夢”在追求方式和精神需求層面上與美國白人存在差異。黑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受到了白人美國夢的影響,但同時也產生了種族自身的理想。為人權平等、種族平等、社會公平而努力奮爭是黑人美國夢的核心。美國黑人渴望從上層建筑的層面去實現種族平等,真正建立起沒有種族歧視的社會,在大家庭中彼此相互尊重、相互關愛。[6]黑人美國夢是否實現是衡量美國社會文明程度和社會發展程度的重要指標。
三、《偉大辯手》中黑人“美國夢”的折射
黑人“美國夢”可從民族層面和個人層面來理解。從民族的層面來說,是黑人追求在經濟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中獲得與白人同等的自由和平等的權利;從個人層面來說,是黑人個人自我奮斗、努力實現自我價值的追求。電影《偉大辯手》極好地詮釋了黑人“美國夢”的真正內涵。
(一)追求民族平等和社會公平
20世紀30年代,美國政府繼續推行種族隔離政策?!秱ゴ筠q手》中黑人教授托爾森面對嚴重的種族歧視的社會環境,肩負著追求種族平等的責任,堅持以黑人“美國夢”為價值引領,竭盡全力為黑人的平等權利而奮爭,向國人傳遞種族平等、性別平等的信念。他首次吸納女性成員,打破常規招入兩名新隊員,其中一名僅14歲,另一名卻是“問題少年”。并對他們進行獨特的、超強度的訓練。托兒森義正詞嚴地對“問題少年”亨利說:“弱者若要想不受到強者的壓迫,唯一的辦法就是把自己變成真正的強者?!毖哉Z中體現了托爾森內心深處爭取民族平等的勇氣和對民族平等的渴望。作為大學教授的托爾森本可以不問世事,過上舒適的生活;但作為黑人知識分子,他除了干好本職工作外,為了爭取黑人的平等權利,他每天四處奔走參加集會。
種族歧視帶給黑人的不公與痛苦常常能夠激發出每一個有良知的公民的正義感。威利學院辯論隊有一次去外州參賽,夜晚驅車回校的途中,他們親眼看見白人私設公堂,鞭打甚至焚燒黑人的惡行。亨利企圖下車救人,但托爾森死死按住他,因為他清楚在當時的情形下一切都是無能為力的。在他們被發現是黑人后,立即遭到了圍攻,幸虧及時逃離。那次親身經歷對每個隊員都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陰影,以致當小法默爾在最后與哈佛大學的辯論中回憶起當時的場景,他語調緩慢地說道:“在南方沒有法律,當黑人沒有居住地時沒有法律、當黑人被從學校和醫院趕出來時沒有法律、當黑人被焚燒至死時也沒有法律。圣·奧古斯丁說過:‘不公正的法律根本不能稱之為法律’,因此,我有權利和責任來反對惡法?!毙》瑺栆妹?,用簡潔而有力的言語鞭撻了種族歧視的嚴重問題。在看到托爾森參與佃農反抗農場主的集會中被白人警察強行逮捕時展現出來的氣場后,小法默爾的心靈深受觸動,增添了他與白人斗爭的勇氣。此后,小法默爾不再像他父親一樣對白人逆來順受,他勇敢地要回了被白人農民勒索的錢,展現了黑人少年的無畏氣概。受托爾森言傳身教的感染,薩曼莎在一次與白人學校的辯論賽中義正詞嚴地指出:“黑人理應享有同白人一樣進入州立大學的權利……自由的時刻、平等的時刻,一直存在,就是現在!”
從威利學院辯論隊與哈佛大學的精彩辯論中也可以看出美國黑人與白人對待現行國家體制的不同態度和存在的分歧。哈佛第一辯手說道:“該遵循哪個法律,該違法哪個法律,不是你能決定的?!毙》瑺柗瘩g道:“那些濫用私刑處死黑人的暴徒才叫罪犯。但是法律什么作用都沒有?!惫鸬诙q手得意地引用哲學家梭羅的言論:“民眾應當支持領袖、服從政府管理。”而薩曼莎巧妙地反駁了對方:“人應該服從公民制定的公正法律,而不是屈從于專制,只要順應民心,順乎民心,便是合乎道德的?!惫鹨晦q偷換概念:“由你我并不能決定法律,任何凌駕于法律之上的行為都不可以稱之為道德。”小法默爾則以親眼看見的白人對黑人濫用私刑的事實為依據來反駁對方:“就是因為沒有公正的法律,黑人才被暴徒私刑處死。”在遭受臨時改變辯論題目的不公平情況下,威利學院辯論隊還是戰勝了對方,登上最高領獎臺,贏得了白人的尊重,向世人證明了只要提供平等競爭機會,黑人同樣可以做得很好,甚至更好。
(二)追求個體價值的實現
個人主義是美國價值觀的核心部分。19世紀以來美國國內刮起了一股奉行“個人主義,追求個人幸?!钡臅r尚之風。英雄主義是對飄忽不定的未知世界無所適從的體驗。個人主義和英雄主義體現了美國民眾追求個人自由、重視個人價值的價值觀。[7]個人成功是個人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意味著夢想最終會實現。個人堅毅的品質和積極進取、樂觀的精神是實現個體價值的基本條件。根據美國的價值觀,只有自我奮斗才可能獲得自我實現,才能體現人存在的價值;只有靠自身奮斗成功的人,才會獲得人們的尊敬和贊美。[8]電影《偉大的辯手》很好地詮釋了黑人對“美國夢”不懈追求的精神。
具有反叛精神的托爾森始終堅持自由與平等的信念,不斷挑戰當時社會的傳統觀念和游戲規則,美國的個人主義與英雄主義在其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在日常的辯論訓練中,托爾森不斷地告誡隊員:“每場辯論都是‘血腥的運動’,語言的力量可以為我們贏得自由和尊重?!弊罱K威利學院辯論隊戰勝了哈佛大學辯論隊,登上了巔峰領獎臺。充滿無比的勇氣和自信、不隨波逐流的個性支撐著托爾森勇往直前,其成功的經歷向人們闡釋了美國的核心價值觀。他用獨特、超前、魔鬼式的教學方式指導和訓練學生,為集體成員的個人成功和個人價值的實現創造了條件。那段讓辯論隊成員口含瓶塞訓練口齒,反復誦讀“辯論圣經”的場景尤其讓人印象深刻。
在現實世界中,托爾森與其辯論隊成員也都在各自的職業生涯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每個人的成就都達到了自身理想的高度。后來,托爾森成為著名的詩人與政治家。小法默爾刻苦努力,長大后為黑人民權而奔走抗爭,成為全美最大的民權組織——“種族平等委員會”的創始人和領袖;薩曼薩潛心學習法律,后來成為著名的黑人人權律師;勞伊不斷成熟,最后成為“上帝的使者”——基督教牧師。他們在現實生活中都實現了個人理想,努力地實現了個人價值,使個人的自由和幸福與所追逐的“美國夢”相契合。
四、結語
電影《偉大辯手》是一部當代典型的體現美國文化價值觀的勵志片,讓我們看到了美國黑人為種族的自由和平等以及個人成功而奮爭的感人故事。它告訴我們,經過與白人長期不懈的斗爭,黑人漸漸贏得了平等與尊重,社會地位大為改觀,但種族平等的法律精神真正形成一種道德力量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該影片幫助人們在理解黑人“美國夢”內涵的同時,鼓舞人們勇敢地去追求夢想,直至夢想得以實現。
參考文獻:
[1] 鞠朝希.探究美國夢的變遷[J].科教文匯,2011(9):66.
[2] 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12.
[3] James Truslow Adams . The Epic of America[M]. Boston:Brown Little,1931:404.
[4] 杜菁琳.美國夢或是美國空想?[N/OL].華盛頓觀察周刊,http://news.sohu.com/20050218/n224338904.sht-ml,2005-02-18.
[5] 范先明.熔爐文化與馬賽克文化——美加文化差異比較[D].四川大學,2005:45.
[6] 姚金梅.黑人民眾對美國夢的追尋——以莫里森的《所羅門之歌》和《柏油孩子》為例[J].族裔文學,2013(6):67.
[7] 韓向華.從原版英文電影解讀西方文化價值觀[J].時代文學,2010(2):196.
[8] 何自然.近年來國外語用學研究概述[J].外國語,1995(3):60.
作者簡介:周祁林(1974—),男,貴州三都人,研究生,碩士,副教授,從事第二語言習得、跨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