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對人物紀錄片的拍攝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通常情況下,人物紀錄片以記錄人物為主,需要對人物的生活環境、情感變化進行全方位的表達。拍攝者應當對紀錄片中的人物進行客觀、細致的記錄,通過局部的刻畫來折射當下社會的某種現象。本文主要圍繞人物紀錄片的創作原則、創作類型、創作結構進行分析,探討人物紀錄片的攝像與剪輯技巧,從而為相關工作者提供一定的理論參考。
關鍵詞:人物紀錄片;創作;攝像技巧;剪輯技巧
中圖分類號:J95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05-0115-01
一、人物紀錄片攝像與剪輯的重要性
人物紀錄片的拍攝與制作需要相關工作者進行科學分工,以語言和符號為基礎,將所記錄到的信息進行有效的組合;通過沖突互動的剪輯形式來突出紀錄片的主題,要為觀眾營造出一定的想象空間,深化紀錄片的主題思想。通常情況下,人物紀錄片的制作需要經過策劃、拍攝、撰稿、剪輯等多個流程,拍攝與剪輯在人物紀錄片的制作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因此,相關技術人員需要明確紀錄片的剪輯拍攝技巧,保障紀錄片的制作質量。
二、人物紀錄片創作的相關概述
(一)創作原則
與其他紀錄片相比,人物紀錄片的創作原則需要反映人物的客觀現實生活。制作者需要明確紀錄片的語言載體、語言組織結構,要提升語言的表達技巧,保證人物紀錄片的創作質量。創作主體需要明確紀錄片中的人物所生活的背景,要突出人物所代表的時代精神,通過對局部的刻畫來彰顯社會的整體風貌,引導觀眾進行相應的思考,提升人物紀錄片的主題思想。[1]
(二)創作類型
創作者在進行人物紀錄片的策劃拍攝過程中,首先需要根據拍攝的目的,確定該紀錄片的具體類型。通常情況下,人物紀錄片可以分為歌頌人物與人物命運發展兩種類型。創作者需要確定拍攝對象的類型,拍攝對象可以分為藝術家類型與普通群眾。除此之外,創作者還需要明確紀錄片的表現手法,根據紀錄片的拍攝風格不同,其拍攝手法可以分為純客觀紀錄類型與加解說詞類型兩種。盡管人物紀錄片在拍攝類型、對象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但是都需要在拍攝的過程中遵循客觀、真實的原則,要對人物及所生活的環境進行細致的刻畫,從而突出紀錄片的主體思想,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
(三)創作結構
通常情況下,人物紀錄片沒有固定的模式與結構,創作者需要根據人物紀錄片的內容與邏輯關系來明確具體的創作結構。為了增強人物紀錄片的藝術效果,創作者需要科學設置內容之間的前后順序,要保證不同內容的有效連接。同時,要根據紀錄片中的人物關系、事件的發展邏輯等因素,明確相應的拍攝手法,從而保證人物紀錄片最終的效果。[2]
例如,紀錄片《劉少奇的故事》的創作者按照事件的順序進行結構層次安排,觀眾可以隨著事件的發展了解劉少奇同志的一生。創作者需要根據相應的事件順序來進行內容的拍攝,如果一味地按照時間順序來敘事,會導致故事情節較為混亂,難以給觀眾帶來良好的觀感體驗。在這部人物紀錄片中,創作者對劉少奇從早到晚的生活進行了詳細的刻畫,以點概面地刻畫了劉少奇同志幾十年的生活習慣。這樣的拍攝手法能夠有效表現出劉少奇同志平淡自若的心態,也從側面突出了劉少奇同志勤儉樸素的生活品質。對《劉少奇的故事》相關情節進行分析可以看出,創作者非常注重故事的內在邏輯,人物紀錄片的創作過程也是創作者思維形成的過程。
三、紀錄片的拍攝與剪輯技巧分析
(一)剪輯技巧分析
藝術源于生活,同時又高于生活。實際上,人物紀錄片的剪輯工作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需要創作者從實際生活中獲取靈感,保證紀錄片的品質。因此,在進行人物紀錄片的剪輯過程中,相關工作人員需要對人類的現實生活進行充分的調研;要根據主人公的生活規律來進行敘事結構層次的安排,要確保故事空間的統一性,避免由于故事結構混亂影響了紀錄片的內在邏輯。同時,人物紀錄片的剪輯工作應當反映主人公的心理活動,要為觀眾呈現主人公的心理變化情況。創作者需要對作品畫面切換效果進行科學設置,合理把握鏡頭的長度,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并且要隨著紀錄片的情景發展,合理設置相應的拍攝視角,要讓觀眾的視角隨著人物行為的變化而變化。[3]另外,在進行人物紀錄片的剪輯過程中,要遵循相應的藝術原則,創作者需要明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內心感受,選擇合適的表達技巧,把握視覺節奏,突出影片的藝術效果。例如,在進行《董必武在華北》紀錄片的拍攝過程中,創作者根據鏡頭變換來營造出主人公的生活變化,使得觀眾在觀看影片時內心情感也會隨之發生變化,營造出一種意猶未盡的拍攝效果。
人是人物紀錄片的主要表達對象,因此,創作者在確定拍攝對象之后,要從人物的實際生活中尋找拍攝靈感。創作者要對與人物有關的事件資料進行充分的準備,通過查閱相關的資料,對拍攝對象進行詳細的調研;要了解相關的背景信息,對拍攝對象曾經經歷過的典型事跡有一定的了解,從而明確拍攝過程中人物所扮演的角色類型。如果事先準備工作不到位,就會導致拍攝手法過于生硬,難以挖掘環境中的細節要素。例如,在拍攝人物紀錄片《毛澤東》時,創作者需要巧妙地運用過去和現在的歷史事件,靈活設計敘事結構,要引入與人物相關的圖片、文字、視頻等資料,生動再現主人公的歷史真相。[4]同時,拍攝者需要對人物的日常行為習慣、社交范圍等方面進行充分的考察,要把握主人公生活的規律,并且要在細節中突出人物的生活習慣,從而讓觀眾能夠感受到人物的思想感情,提升人物形象的豐富程度。
(二)拍攝技巧分析
最近幾年,《舌尖上的中國》系列紀錄片在全國熱播,受到人們的廣泛重視。人物紀錄片種類豐富,形式多樣,很多公司每年都會拍攝企業紀錄片,對自身的發展歷程進行相應的記錄,這也是一種企業文化的表達。與其他影片相比,人物紀錄片需要保證拍攝的真實性,創作者要在拍攝之前深入相應的環境中,對影片中的人物進行深入了解,要根據人物的性格和人際關系來明確相應的拍攝手法。例如,創作者在對教師這一形象進行刻畫的過程中,需要根據教師的崗位工作情況和日常生活安排進行相應的內容創作,要從各個方面突出教師的辛勤、奉獻等品質,從而讓觀眾能夠更好地了解教師群體的實際生活狀況,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創作者在對建筑工人進行拍攝的過程中,需要了解建筑工人的實際生活環境,要對一些生活細節進行客觀真實的刻畫表達,從而突出建筑工人的生活不易。通常情況下,要根據故事主人公的生活環境來確定相應的創作手法,要注重細節刻畫,突出主人公的情感特點,從而給觀眾帶來情感上的震撼。創作者需要對一些細節進行放大,要引發觀眾的思考,從而明確紀錄片的主題思想。除此之外,在人物紀錄片的創作過程中,需要注重拍攝的美學原則,要根據紀錄片的類型來確定相應的風格樣式,靈活選用相應的藝術表達效果,從而保證人物紀錄片具有較強的感染力。
四、結語
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為了保證人物紀錄片的創作效果,相關工作者需要充分了解主人公的生活環境,要對拍攝對象的性格、職業、人際關系等要素進行充分的考慮,明確具體的表達手法。同時,要注重對細節的刻畫,合理安排故事結構層次,從而引起觀眾情感上的共鳴,提升人物紀錄片的藝術內涵。
參考文獻:
[1] 潘志琪.淺談紀錄片人物內心的記錄和表達——紀錄片《迷墻》創作報告[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8(06):75-79.
[2] 李凡,陳琳,殷旭彪.論人物紀錄片的紀實性與故事性——《守望者——漢風》創作談[J].現代視聽,2019(01):48-51.
[3] 許蕊.淺談人物紀錄片紀實性與故事性的平衡與協同[J].新聞研究導刊,2019,10(04):114-115.
[4] 張自清.敘事學視角下人物類紀錄片“標準化”影像生產探究[J].視聽,2018(12):70-71.
作者簡介:張偉(1978—),女,山東臨清人,本科,編輯,紀錄片編導,研究方向:拍攝,制作,欄目包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