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維微





或許很多人不知道,從多年人均占有當地水資源量來看,重慶屬于中度缺水地區。隨著近年來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和國家節水行動方案的落實,重慶正通過遏制不合理需求、從總量上減少水資源消耗、控制水資源開發強度、提升用水效率和效益、減少廢污水排放等方面,從源頭上解決水問題, 保障水安全。
It may come as a shock to many that Chongqing has been facing a moderate water shortage in terms of the amount of local water resources per capita for many years.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ictest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system and the national water-saving action plan in recent years, Chongqing is solving the water problem from the source and ensuring water safety by curbing unreasonable demand, reducing overall water consumption, controlling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improving water use efficiency and benefits, and reducing sewage discharge.
3 月 19 日,重慶巴南區李家沱。
在長江邊的一片洼地,坐落著李家沱污水處理廠(重慶市李家沱排水有限公司)。
時值仲春,廠區周邊的綠化帶春意盎然。廠區內水池一片挨著一片,各色管道設施看得人眼花繚亂。
見到我們,管網科副科長陳玲娜端來了三杯水:一杯是污水,一杯是處理后的水,還有一杯是自來水。
沒有經處理的污水顏色渾濁,帶有明顯的臭味。另外兩杯水,卻看不出什么區別,同樣清澈透明。
這是李家沱污水處理廠從 2008 年延續至今的“保留節目”,每逢市民開放日都會讓市民分辨經過處理的污水與自來水,據說總有人猜錯。
那杯污水是如何變成一杯清水的?跟隨陳玲娜的腳步,我們一起去探尋污水化濁為清的奧秘。
生活污水化濁為清
Turning Domestic Sewage to Clear Water
在污水處理廠深處的一個偏僻角落,隱約有一絲腥臭。陳玲娜告訴我們,李家沱片區的生活污水,就是通過排污管道從這里進入污水處理廠的。她向我們展示的那杯污水,也是在這里接的。
環顧四周,我們沒有看到污水橫流的跡象。陳玲娜說那是為了盡可能減少污水對周邊環境的影響,泵房、管道、閥門等設備都處于全封閉狀態。生活污水進入污水處理廠后,首先會經過粗格柵和細格柵的過濾和攔截, 以除去污水中不能降解的塑料等垃圾。
隨后,污水流入生化池開始生物處理,“進水、反應、沉淀、潷水的循環在這里反復進行,微生物在這里可以
完成有機污染物的生物降解和泥水分離過程。”
在一個正在運轉的生化池旁,我們看到污水顏色深沉,還能聞到一股泥土的腥味。但經過一個個生化池的降解沉淀,水質慢慢發生變化。來到最后一個生化池旁時,水質已清亮了許多。
經過生物處理后,生活污水流入高效沉淀池中。“這個沉淀池,會進一步處理污水里的懸浮物以及磷等元素。”陳玲娜解釋,那些逐級沉淀的污泥,經過處理后會成為建材生產的原料。
離廠區大門不遠,還有最后一道過濾裝置。“這是
2018 年完成的濾布濾池。污水在這里經過消毒殺菌后, 按照一級 A 以上的標準,也就是目前污水排放的國內最高標準,排入花溪河,最終流入長江。”
濾布濾池的完工投用,讓陳玲娜印象深刻,“變化很明顯,排放標準從過去的一級 B 升到一級 A 以后, 最直觀的感受是從排水口取出的水明顯清亮了很多,肉眼可見的懸浮物基本消失。數據監測結果顯示,總磷、總氮等含量,也明顯低于一級 A 標所要求的標準。”
隨著城市生活污水的管理越來越嚴格,像李家沱污水處理廠這樣的污水處理廠越來越多。
今年,重慶計劃完成 6 座、開工 8 座城市污水處理廠新改擴建,完成 5 座城市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城市污水處理廠將全部達到一級 A 以上(含一級 A)排放標準,工業集聚區集中式污水處理設施實現全覆蓋,城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 95% 以上,鄉鎮生活污水
集中處理率達到 85% 以上。此外,重慶還計劃用 3 年時間使全市城市建成區基本無生活污水直排口,全面消除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防止污染反彈。
污水變身生態循環水源
Sewage Turning into the Wellspring for Ecological Cycle
除了處理之后排入江河,城市污水還通過再生利用, 成為城市水循環系統的一部分。
在九龍坡華巖風景區,華巖湖兩岸水草豐茂,湖面波光粼粼,時不時有水鳥掠過水面。
九龍坡區生態環境局高級工程師宋力帶領我們,找到了藏身于草叢中的 10 個一體化污水處理器。這些埋藏在地下的污水處理器 2019 年 1 月正式投入運營,就像一座座小型污水處理廠,每個處理器日均處理污水達 400 噸。周邊片區匯集的生活污水通過這些處理器的處理,經由人工瀑布景觀流入華巖湖,成為華巖湖的補給水源。湖中的魚、田螺、荷花、鳶尾等動植物以及微生物,則起到進一步凈化水質的作用。“一天處理 4000 噸,基本能滿足下游用水需求,也極大提高了水資源的回收利用率。出水水質優于一級 A 標,在凈化水質的同時,
還不會排出污泥。”宋力說。
相比華巖湖,璧山區在水資源再生利用方面的應用更加全面廣泛。
作為國家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區,璧山每天處理污水量近 10 萬噸,能完全消化城市居民每天產生的生活
污水。污水處理后,通過總長度 70 余公里的供應管網, 被輸送到城區各處,用于市政、灌溉、消防及生態養護。剩余的水則排入璧南河,用于河流補充凈化循環。
在水處理的過程中,璧山還和華巖湖一樣充分利用人工濕地來進行水質凈化和循環利用。
在璧山青杠街道,居民排放的生活污水經過統一收集,由設備凈化處理后,通過污水收集管網過濾、沉淀, 引入人工濕地,通過植物吸收及生物降解等,進一步“消化”有害污染物,最后才直排到河流。
由“潔水”促成節水,近年來,重慶正從再生水利用、農業節水、工業節水、城鎮節水、公共機構等用水終端節水以及樹立市民節水意識等方面,全方位、多層次推動節水型社會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