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林


《人民日報》2019 年 10 月 19 日刊發《邁出建設網絡強國的堅實步伐——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重要論述綜述》。2020 年 3 月 4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會議強調,要加快推進國家規劃已明確的重大工程和基礎設施建設,加快5G 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
“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也就是我們口中常說的“新基建”,狹義是指以科技創新、產業升級為核心領域的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廣義是指發力于科技端的基礎設施建設,主要包含 5G 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
、工業互聯網等七大領域,涉及到通信、電力、交通、字等多個社會民生重點行業。
事實上,關于“新基建”,著力的新范疇和領域主可歸為“高技術”和“補短板”兩類,前者是未來經發展要依靠的最重要引擎,大力發展高科技已成為全會共識;后者與民生息息相關,是“百年目標”的題之義。而重慶早在 2018 年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時已開始部署“8+3”戰略,推出《以大數據智能化為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行動計劃》《城市提升行動計劃》系列行動計劃,推動全市 5G 商用、人工智能、工業聯網等快速發展,智慧城市、數字經濟等多點開花, 將資源向這些活力充沛的行業傾斜,使全市經濟和社發展迸發更強的生命力。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當全民在家隔離成為常態, 社會對數字技術服務的需求出現了井噴,在線教育、程辦公、在線醫療、云游戲等新消費需求和創新因素土而出,重慶前期“新基建”建設的成果發揮了強大
“鎮痛劑”作用,在諸多社會公共服務幾乎停擺的時候,
5G、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新應用為表的 “新基建”,在指揮調度、信息傳播、醫療救治、
遠程辦公、線上教育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有力支撐了疫情防控工作,保持了重慶經濟的平穩運行,保證了
民生需要和社會穩定。疫情期間,重慶電信在保證網絡質量的基礎上,更是通過“新基建”實時推出了硬核抗疫新產品。例如,免費提供“天翼云會議”業務,實現
24 小時隨時隨地開會,并將天翼云會議單次會議容量由
原有 30 方擴大到 100 方;將 42 所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定點醫院納入重點通信保障對象,實施嚴密的故障和性能監控,確保第一時間發現并處理問題。及時發布公共衛生提示及防控知識等各類公益短信,累計發送用戶 1070
萬,短信 9.39 億條;提供了在欠費停機無網絡服務狀態下快速綠色充值繳費服務,并主動延遲春節期間欠費停機時間,確保群眾通訊暢通。
“新基建”并不只是應對疫情的權宜之計,不會隨著疫情的結束而失去作用。短期來看,“新基建”相關項目投資將直接起到經濟拉動作用,明確穩增長、穩就業的發展預期,釋放潛在經濟活力,相關產業鏈上下游將直接受到需求刺激,從而對沖今年疫情對重慶市經濟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放眼長遠,“新基建”作為信息社會的基石、數字經濟的支撐,將進一步助力我市經濟結構調整和新舊動能轉化,提升持續競爭力,改善民生, 成為推動重慶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和“強生藥”。截至 3 月 1 日,全國 13 個省區市發布了 2020 年重點項
目投資計劃清單,投資清單共包括 10326 個項目。其中
8 個省份公布了計劃總投資額,共計 33.83 萬億元。這
33.83萬億元的基建項目跟以往的不同,就是更多用于“新基建”投資。重慶只有進一步加快“新基建”建設步伐, 才能最終實現彎道超車。
一是以“新基建”為契機,加快建設步伐。進一步強化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規劃指導,完善政策環境,創新相關體制機制,做好綜合平衡和銜接協調,加強資源整合和共建共享,促進協同融合,提高資源要素配置效率,加快 5G、數據中心、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落地實施,加快構建起集約高效、經濟適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目前,5G 建設方面,重慶電信正積極提速度、搶進度,開足馬力加快 5G 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今年將投入 27 億元專項資金,力爭上半年完成 10000 個基站及配套設施建設目標,實施主城區及區縣城區室外連續覆蓋,實現 5G
SA 網絡商用。數據中心建設方面,中國電信水土云計算基地一期項目自 2017 年建成并投入運營以來,因其安全可靠的硬件設施,數字化、智能化的運營管理,優質的服務及高性價比,贏得了社會的認可和信任,2020 年持續加大數據中心投資建設力度,水土云計算基地二期工程投資 12 億,中國電信兩江騰龍數據中心投資 13 億, 作為西南地區的大型數據中心,水土云基地將具有高等級的傳輸能力和安全保障能力,并具備逾 20 萬臺服務器
的運營能力。千兆網絡建設方面,重慶電信在 2017 年初已實現全市城市區域千兆網絡覆蓋的基礎上,持續加大10G PON 網絡建設,加速推進重慶全面進入雙千兆光網時代。骨干直聯點建設方面,自 2013 年工信部確立重慶增設國家級互聯網骨干直聯點以來,重慶電信不斷對骨干直聯點網絡進行優化擴容,目前骨干直聯點出省帶寬達到 12200G,直聯城市方向達到 19 個,使重慶快速成為 ChinaNet 西南片區核心,更好地推動了互聯網產業的均衡發展,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二是以“新基建”為載體,創新發展模式。支持構建多元化的示范和應用場景,加強前瞻性、引導性的技術研發和創新,帶動應用層面的產品形態、產業業態和商業模式創新,推廣“5G+ 工業互聯網”應用示范,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新業態,積極探索智慧城市運營新模式, 助力重慶經濟向創新驅動轉型。目前,重慶電信已實現5G +遠程控制、5G +三維實景監控、5G +天翼高清、5G + 8K 直播、5G +遠程教育、5G +智慧醫療、5G+遠程駕駛、5G +遠程辦公、5G +遠程簽約、5G +熱成像測溫等沖破物理隔離限制,滿足學習工作生活的新業態、新模式。此外,重慶電信以渝中城市大腦為底座, 依托電信 5G 新技術,整合阿里生態大數據,打造重慶首個 5G 智慧步行街,實現步行街的民生服務、步行街治理、政府管理、產業融合、生態宜居等五類智能化創新應用。通過“新基建”拉動新場景下以數字信息技術為承載的新消費,既可以擴大內需降低當前形勢下重慶對外部環境的依賴,又可以用線上數字化消費形成對線下實物消費的代償性滿足,讓重慶經濟轉變增長方式, 早日走向綠色低碳、健康為本的未來。
三是以“新基建”為牽引,實現產業轉型。推進智能制造和制造智能,為傳統行業轉型升級賦能,推動傳統產業智能化改造,打造特色優勢產業集群。要在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的進程中,創造和擁抱新模式、新業態,將數字經濟真正打造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引擎。以 5G、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新應用為代表的 “新基建”,作為新時代的“基礎設施”,可以服務于各行各業,現正面向工業、農業、交通、能源、醫療、教育、金融、媒體、智慧城市等 14 個重點領域和行業,開展 5G 應用創新。在工業互聯網領域,重慶電信與國飛航空、長安福特等多家工業制造企業就 5G 網絡化改造、數字化升級、智能化制造領域進行合作,通過 5G 靈活開放的云化網絡架構引入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邊緣計算等技術,優化企業生產流水線,提升智能控制、智慧倉儲、智慧物流效能。在智慧交通領域, 重慶電信攜手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中國信科集團大唐移動通信設備有限公司,在重慶廣泛開展基于 5G 網絡支撐的自動駕駛業務應用試點項目,針對性測試 C-V2X(基于蜂窩技術的車聯網通信)車路協同技術、智能路側檢測技術和天翼云MEC 邊緣計算能力等, 重點實施危險場景預警、連續信號燈下的綠波通行、路側智能感知、高精度地圖下載、5G 視頻直播和基于 5G 的車輛遠程控制六大場景應用。除此之外,重慶電信還在加快中新通道建設步伐,全面落實“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計劃,將在 7 個園區(重慶兩江數字經濟產業園、重慶仙桃數據谷、中國智谷(重慶)、重慶西永微電子產業園、永川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軟件產業園、重慶移動互聯網產業園、重慶市區塊鏈產業創新基地) 的數據網、傳輸網和網絡安全方面,打通至ChinaNet 和 CN2 的鏈路, 共計出口帶寬達到 320G。
通道建成后,通過專用設備和輕載網絡,極大縮短傳輸時延和提高 QoS 保障,并可實現端到端 VPN 傳輸,提高數據安全性,更好地滿足金融服務、航空、交通物流和信息通信等領域跨境業務運營的國際通信需求,力爭將重慶打造成中西部地區國際信息通信高地。
作為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的主力軍, 重慶電信將繼續踐行新發展理念,加快 5G 網絡建設,加大 5G 創新研發投入,積極助推 5G 賦能產業數字化,強化跨產業、跨領域的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不斷豐富完善“5G +工業互聯網”、智慧工廠、智慧醫療等信息化解決方案,攜手行業共促5G 繁榮,賦能產業升級。另一方面, 推動 5G 服務升級、云化賦能、生態合作,推出更多豐富多彩的業務體驗,積極擴大有效需求,充分釋放新型信息消費潛力,助力重慶經濟高質量發展。
(作者系中國電信重慶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