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倩婷
摘要: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對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資本市場跌入“流動性陷阱”,許多發達國家的汽車、房地產等支柱產業出現全面蕭條現象,我國在政府的大力調控下,金融體系比較穩健,各行各業沒有受到巨大的影響,但國際金融市場的動蕩,或多或少的造成了我國經濟的損失,我國股市可以說是“國民經濟晴雨表”,金融危機帶來的變化能夠在股市上展現的淋漓盡致,政府對金融領域的管制是通過金融管制實現的,能夠將金融風險進行有效防范和化解,使金融機構的穩定性得到有效提高,促進金融體系的可持續發展和金融創新。
關鍵詞:股票市場;金融管制
分析金融危機爆發下我國能夠及時準確應對的原因,可以發現在股票市場發展的視角下,損失較少的根本原因不是中國金融體系已經高度發達,有著完善的危機應對機制,而是因為政府對國際收支中較為嚴厲的管制,以及對匯率、利率等資本項目的尚未完全浮動的控制,使得我國的金融市場有了一道堅實的防線,有效減弱了金融危機造成的沖擊,具體表現為股票市場能夠走出較為獨立的行情,而不是隨著國際股票市場的變化而波動。但對我國的金融管制進行分析可知,成熟程度較差,含有計劃控制因素,仍是發展中的制度,發達程度還不夠,需要將其全球化程度進行不斷的深化,將金融管制模式進行不斷的修改完善,轉變政府職能,將金融體系的穩定性進行不斷強化。
1.金融管制的概念介紹
公共部門為實現一定的目標,在符合法律法規規定、授權的前提下,對管制對象在微觀金融領域進行立法、執法、管理、監督等行為的過程,被稱為金融管制[1]。行政手段、經濟手段、法律手段是金融管制所具備的手段,貨幣管制、市場管制、機構管制、功能管制、目標管制是金融管制在發展過程中所經歷的幾個階段,規則、監督、市場約束是構成金融管制的主要組成部分,數量性管制、質量性管制是金融管制所包含的對金融市場進行管理的方法,對金融進行管制的目的是確保微觀金融運行質量的有效提高,使宏觀經濟總量能夠得到良好的平衡,管制機構、管制法律、管制體制、管制理論、執法隊伍是組成金融管制的主要因素。
2.我國金融管制的模式
對我國的金融管理模式進行分析可知,“單層多頭”是我國政府采取的金融管制模式,我國法律法規規定金融業實行分業經營。換言之,在我國單一制國家結構體系下,金融管制由中央統一領導,僅確立一層金融監管機構,完成政府金融監管的組成,監管金融業的各個方面。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使我國建立的依法監管證券業、銀行業、信托業、保險業的機構,是分業監管模式的具體體現。
3.股票市場發展視角下中國金融管制的目標
3.1對金融法制進行不斷的完善
對股票市場來說,要想實現穩定蓬勃的發展,就少不了法制的支持。因為我國正處于發展中階段,對金融領域的相關法律法規不夠完善,影響了市場法制化、規范化的發展,對部分相關文件的修改,表明我國已經找到股票市場的法律關系,未來還需要將金融法制進行不斷的健全。
3.2依法強化金融監管
各國政府加強金融監管是應對經濟危機的有效對策,我國早已確定將依法強化金融監管作為金融管制的目標之一,具體表現為在符合目前的法律法規前提下,證監會領導并負責強化、完善監管相關金融機構、股票市場的行為。
3.3加強金融基礎設施建設
要想金融行業實現穩步持續的發展,首先應當將其金融基礎設施進行強化,支付體系、法律體系、會計標準、信用環境、反洗錢等是金融設施的主要組成部分,金融業的發展受到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的直接影響,對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進行強化,能夠將我國的金融管制水平進行有效提升。
3.4促進股票市場安全高效穩健運行
股票的特點就決定了其高風險性,是無法預測的市場之一,系統性風險、非系統性風險是股票風險的兩種主要類型,金融領域的常態就是充滿大大小小的困境或危機。金融體系本身、整個社會、經濟體系都有可能是金融風險產生的原因。要想高效避免系統性金融風險,就需要完善風險的事前預防和事后應對機制。
4.股票市場發展視角下中國金融管制的手段
行政手段、經濟手段、法律手段是金融管制的主要手段,在股票市場發展中,三種手段有著各自的效力和運用原則[2]。我國股票市場最行之有效的手段就是行政手段,這也是金融管制的基本手段,因為我國政府建立并引導了股票市場,因此政府的行政手段取得的效果最是顯著。經濟手段表示的是政府通過自身的經濟活動,通過影響股票市場參數而對其產生管制作用的各種措施和方法,但在實踐活動中經濟手段和行政手段的差別性較小,很多行政手段的使用都遵循了市場原理,而經濟手段則更加的市場化,控制股票發行總規模的額度、對新股發行價格的確定采取固定價格方式都是經濟手段的實施途徑。法律手段表示的是通過立法對金融領域進行強制給管理,案件稽查、案件審理是法律手段的具體實施途徑。
5.股票市場發展視角下中國金融管制的方式
5.1健全金融監管法律框架
將金融監管法律框架構建的更加覆蓋面廣、操作性強、創新,對金融信息安全、金融機構市場退出的相關法律進行健全,健全借貸法規,規范民間借貸行為[3]。
5.2加強金融風險監管的力度
實施以凈資本為核心的證券公司、期貨公司風險監管制度,對銀行業信用、金融市場、操作風險的監管力度進行強化,對保險業的結構和運營進行不斷的推進。
5.3完善金融監管體制
相關法律制定部門要清楚掌握銀行、證券、基金、信托、保險等各類金融業務的法律邊界,建立健全金融監管機構之間以及同中央銀行、財政部等宏觀調控部門的協調機制,并不斷將大眾監督、媒體監督的力度進行強化。
6.結束語
總而言之,我國的金融管制系統雖然在金融危機中起到了顯著成效,但背后的原因確是金融管制的落后所致,金融管制中包含的計劃控制色彩導致金融市場無法充分發揮其自主性,在我國股票市場上,投資者利益從來不是政府金融管制機構的重點,還需要我國政府對金融管制進行不斷的完善。
參考文獻:
[1]范云朋,尹振濤.金融控股公司的發展演變與監管研究——基于國際比較的視角[J].金融監管研究.
[2]郁玉立.產業融合視角下中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困境研究[J].中國市場.
[3]劉維奇,陳研研.中國股票市場的節日效應研究——基于收益和波動的視角[J].金融發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