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區塊鏈技術作為大數據經濟技術中的一種,其技術特點可以用來解決發票偽造、偷稅漏稅、信息不對稱等問題,實現信息平臺的一體化。本文旨在闡述當前區塊鏈技術發展狀況,稅收治理管理環節中電子發票的發展狀況和前景,以深圳市稅務局的“區塊鏈+發票”為例,探討了區塊鏈技術應用于電子發票管理的機遇和挑戰,進而改善當下的稅務管理模式,提高發票管控環節的效率,杜絕偷稅漏稅情況發生。
關鍵詞:區塊鏈技術;稅收治理;電子發票
隨著稅收治理現代化改革的推進,稅收工作要與數字經濟緊密結合,提高稅務人員對群眾的服務水平和管理水平,以大數據思維提高稅收治理能力,以智能稅務方式完善稅收治理體系,運用信息平臺的一體化解決信息不對稱,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信息共享。推進智能稅收治理現代化,關鍵在于找準稅收治理與大數據思維創新的契合點,將稅收與智能社會協同治理深度融合,通過創新稅收社會化協同治理思維和方式,優化稅收社會協同治理環節和過程,實現智能稅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建設。
1.文獻綜述
隨著電子發票應用范圍愈發擴大,電子發票的相關話題一直受到學者們的廣泛關注。陳兵(2014)從B2T稅收征管問題出發,認為從以票控稅到信息控稅是必然的趨勢,但必須重視對資金流和支付平臺的監控,重視涉稅信息第三方平臺和涉稅信息共享系統的建設。焦瑞進(2020)應以大數據思維提高稅收治理能力,以智能稅務方式完善稅收治理體系。袁嬌(2018)認為改革應立足于現代化稅收治理能力的提升,動態審視“互聯網+稅收征管”,從“制度+技術”層面雙管齊下推進。李平(2016)提出了加快電子發票發展的建議,包括加快電子發票立法進程和制度建設。
2.區塊鏈技術應用于發票管理的可行性
區塊鏈擁有去中心化的特點。去中心化意味著區塊鏈網絡中沒有中心化的節點,任何兩點之間都可以直接“通信”而無須通過中間環節,實現點對點的傳輸。與以往的傳統數據庫相比,區塊鏈的各參與方都可以對數據進行維護、計算和更新,實現信息共享,真正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另外,區塊鏈會提供一個完全可以信任的空間,可以解決以往信任的成本。在一串區塊鏈中,任何一家企業、任何一位納稅人的信息都將變得公開透明,有助于實現涉稅信息的共享,克服涉稅信息難以及時查驗的問題。稅務機關通過區塊鏈對稅務交易的驗證,從而降低稅務處理中由于不確定性因素而導致的非正確信息,提高工作效率;企業、納稅人降低了運營成本,通過區塊鏈大量儲存信息。
區塊鏈技術具有不可篡改性和極高的安全性。區塊鏈中儲存的交易信息公開透明、能夠追溯到任意時段區間內的數據,同時區塊鏈還保證整個數據傳遞和儲存過程中的安全。區塊鏈是由區塊組成,區塊之間的連接涉及到復雜的哈希加密,若有一方企圖修改其中的信息,必須要改變每一區塊的哈希加密——這一難度極大。而且,在傳輸數據時,區塊鏈使非對稱加密算法的加密和解密需要使用不同的兩個密鑰——“公開密鑰”和“私有密鑰”。若想要解開消息,必須使用對應的密鑰。因此,整個信息系統中的所有節點都可以自動可靠地交換數據。通過區塊鏈互聯互通的技術優勢,建立相應的公有鏈或聯盟鏈,使電子票據達到數據透明,進行分布式儲存,快速查驗電子發票的來源與真實性。
不論是電子發票,還是以往的機器打出的票據,開票人都是納稅人,稅務機關對發票的監察始終是先開發票、再驗查,不能完全避免偷稅漏稅情況的發生。區塊鏈技術可以使不同區域、不同級別的稅務機關在開票前就采取審查的措施,稅務機關也可以成為發票開具的源頭之一,開票的信息在全部區塊中也是公開、透明的,會受到企業的供貨商、消費者等多方的審核監督。納稅人可根據貿易環節,直接從不同區域、不同級別的稅收管理節點開具發票,并借助電子發票和云記賬技術,直接將所開發票記入云賬本,進而降低違規開票的風險,也有利于稅務機關的主動監管。
3.“區塊鏈+電子發票”的特征
3.1交易即開票,“資金流、發票流”二流合一
發票開具與線上支付相結合,將“資金流”與“發票流”二流合一,實現“交易數據即發票”,有效解決發票不開、少開等問題。結合實名制,提升發票填具信息的真實性。通過一鍵報稅,實現稅款及時足額入庫。
3.2全信息上鏈,全流程實時監管
通過區塊鏈管理平臺實時監控發票開具、流轉、報銷全流程的狀態,發票全流程實時可查、可管,通過發票限額實時調整,對發票實行精細化管理。企業注冊上鏈時,即將開票限制規則上鏈,消費者向企業請求開票時,“區塊鏈+電子發票”系統自動判斷開票企業的開票額度是否用完,實現開票條件的限制。在風險管理層面,“區塊鏈+電子發票”系統和稅務局風險控制系統對接,實時接收企業風險狀態信息,對風險企業進行發票的限制管制,事前完成風險控制。
3.3全流程打通,形成業務線上全閉環
領票、開票、流轉、報銷、申報,發票的整個周期都可以在線上完成,實現了業務全閉環。通過接口開放對接財務系統等服務商,發票查詢真偽更方便。與報銷服務商打通后,即可實現線上報銷還款,形成從領票開票到報銷的線上全閉環。
借助區塊鏈技術、結合微信支付等互聯網平臺打造而成的區塊鏈電子發票平臺是對現有發票管理及風險管控模式的革新。在區塊鏈中,發票信息是以區塊鏈節點為鏈接點,在稅務局端、開票企業、用票企業,通過各分工節點,進行矩陣式的多流向交換。區塊鏈發票在生命周期中,區塊鏈上狀態信息的改變不僅在區塊鏈節點上發生,還根據現有的管理需要和系統約定,更新至稅務局端、受票企業、用票人等各個相關方的應用系統中。
4.區塊鏈技術應用于電子發票的完善建議
首先要加快稅收治理信息結構形成,注重各部門之間的協調合作。我國規定在進行納稅管理事務當中,第三方信息是得不到認可的。而區塊鏈的安全性可以保證將鏈上的第三方信息納入到考慮范圍內。要將不同部門、不同區域之間的信息快速互通達到數據共享。稅務機關可以通過區塊鏈技術建立包括稅務機關在內的政府稅務信息監管鏈,將司法、海關、財政部門聯通,再對通過認證的信息進行共享。
其次,區塊鏈技術應當是主權控制下的區塊鏈而非自治,開發商要提供平臺,進行日常的信息維護,這樣的權力下放稍不注意就會造成網絡環境的失控,給國家利益、企業、個人利益帶來傷害。因此,區塊鏈技術在稅收領域里的應用也應當在在法律監管下,從改進和完善自身架構入手,以分布式賬本為基礎,以規則與共識為核心,實現不同參與者的相互認同,進而形成公有價值的交付、流通、分享及增值,建立主權區塊鏈框架下稅收征管的應用模式。
最后,完善區塊鏈技術的開發應用規則及法律制度。雖然我國《“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已將區塊鏈技術作為重點前沿技術納入發展規劃,各地區、各部門也就區塊鏈技術發展進行政策規劃和產業布局,但從整體上看,國家層面尚無統一的區塊鏈技術標準、開發應用規則及監管體系,僅是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的《區塊鏈信息服務管理規定》從安全管理角度做出一些原則性規定,而未對區塊鏈技術的開發應用規則和法律保護問題做出進一步規范。區塊鏈技術涉及的層面多,而一項技術的應用必須要有完備的法律條文在背后支撐。我國必須要通過法律法規對區塊鏈技術可能產生的問題進行約束和監察,厘清每一方的關系和責任,對區塊鏈的技術開發準則、產權法律保護做出完整的規范。
參考文獻:
[1]陳兵.新經濟時代從“以票控稅”到“信息管稅”的轉向——由B2T稅收征管問題引發的思考[J].法學,2014(12):76-88.
[2]焦瑞進.基于智能稅務的稅收治理現代化路徑研究[J].商業會計,2020(02):4-7.
[3]袁嬌,陳彥廷,王敏.“互聯網+”背景下我國稅收征管的挑戰與應對[J].稅務研究,2018(09):82-88.
[4]李平.完善我國電子發票管理的幾點建議[J].國際稅收,2016(04):74-77.
[5]龔永麗,方澤銘.區塊鏈技術在稅收征管中的應用及挑戰研究[J].當代經濟,2020(01):68-70.
[6]廣東省深圳市國際稅收研究會課題組,張國鈞,錢勇,李偉,林偉明,羅偉平.區塊鏈技術在我國稅收管理領域應用的探索[J].國際稅收,2020(02):12-17.
作者簡介:萬倩云(1995-),女,漢族,安徽蕪湖人,單位:北京工商大學大學經濟學院,研究生,稅務專業,研究方向:稅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