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平

摘要:沒有農民的小康,就沒有全面的小康,而農民要全面實現小康,發展縣域經濟是一個重要的切入點,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全面推進小康建設的重要任務。本文對江蘇沛縣的經濟發展狀況進行了統計分析,找出了存在的問題同時如何發展沛縣經濟提出了相關的建議。
關鍵詞:沛縣;縣域經濟;統計分析;建議
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一個基本單元,將縣城作為中心,鄉鎮作為紐帶、農村作為腹地的經濟,通過縣域經濟的發展,才能讓農民增收,農村社會才能夠穩定,并促進國家的穩定,并且縣域經濟的發展在縮小城鄉差距,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1.近三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情況
1.1始終堅持發展第一要務,經濟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
2018年沛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682.84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7.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91.59億元,增長2.5%第二產業增加值297.91億元,增長8.8%,第三產業增加值272.34億元,增長9.1%。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14.1、45.9、40,人均地區生產總值64524元,增長7.4%。
2017年沛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633.96億元,可比價增長8.4%。總量比2016年的573.8億增加61.16億元、比2015年的531.3億增加133.66億元。三次產業占比由2015年的15.7%、47.3%、37.0%(1:3:2.35)調整為2017年的14.2%、46.2%、39.6%(1:3.24:2.78),產業結構持續優化。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由2015年的55612元增加到2017年的60712元,年均增加6069.5元。
1.2農業、工業、貿易業較快增長,投資規模不斷擴大
2018年沛縣農業總產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分別實現202.86億元、388.27億元、275.22億元,2018年沛縣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587.09億元、比2017年增加11.1%。
2017年沛縣農業總產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分別實現182.19億元、343.04億元、257.13億元,分別比2016年增長24.4%、37.5%、54.4%,增速均在20%以上。2017年沛縣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509.06億元、比2016年增加116.74億元,年均增加58.37億,年均增速高達18.3%。
1.3財政、金融快速發展,人民收入不斷提高
2018年沛縣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71.30億元、2018年末沛縣金融機構存款余額468.88億元,增長12.6%,其中居民存款余額369.38億元,2017年末金融機構貸款余額187.39億元,增長19.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163元,比上年增長9%,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441元,增長9%,平均工資55454元,增長4.8%.
對沛縣近三年經濟社會發展縱向分析來看,當地經濟總量呈現出不斷擴大的趨勢,經濟實力得到了不斷的增強,并且產業結構也得到了調整,三產結構呈現出優化發展的趨勢,居民的收入逐漸增加,生活質量得到明顯的改善;但是從橫向發展情況來看,沛縣的經濟仍然較為滯后,工業與服務業并不發達,與發達的縣(縣級市)相比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而這也是沛縣今后需要大力發展的方向。
2.近三年來城鎮居民居住狀況
2018年全縣戶籍人口130.22萬人),我縣城鎮住戶調查情況來看(100戶)人均住房總面積52.81平方米/人;2018年沛縣城鎮居民家庭人均消費性支出中居住類支出為5103.01元/人。2017年沛縣總人口130.43萬人(戶籍口徑),其中城鎮居民75.9萬人,城鎮居民比2016年增加2.51萬人,比2015年增加3.04萬人,城鎮人口逐年增加。隨著我縣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城鎮居民的居住狀況得到進一步的改善。
一是人均住房面積逐年增加。根據沛縣城鎮住戶調查情況來看(80戶),2018年沛縣城鎮家庭常住人口為3.18人/戶,人均住房總面積42.5平方米/人;2017年城鎮家庭常住人口為3.01人/戶,人均住房總面積41.5平方米/人;2016年城鎮家庭常住人口2.79人/戶,人均住房總面積40.6平方米/人。人均住房面積自2016年來提高了近2個平方,增長了4.7%。
二是人均居住類消費性支出逐年增加。根據我縣城鎮住戶調查情況來看,2018年沛縣城鎮居民家庭人均消費性支出中居住類支出為5103.01元/人,比2017年的3357元/人,增加了1886元,比2016年的2836.63元/人,增加了2331.37元,2018年人均居住類支出比2016年增長了67.8%。但人均居住類支出增速高于人均住房面積增速,也反映了近年來商品房價格增速過快,城鎮居民居住類支出占家庭消費支出的比重在提高。
3.沛縣經濟發展中的問題
3.1主導產業產品結構單一
從沛縣發展的主導產業來看,某個產業主要是結合自身的優勢進行發展的,但是其面向社會提供的產品往往只是開采、收獲后進行初級加工,這使得產品的結構十分單一,對其他產業無法起到推動作用。另外,沛縣經濟發展中仍然是以國有經濟模式占主導,非國有制經濟盡管得到了大力的發展,但是發展力度仍然不夠,這使得沛縣的經濟發展在整體上還比較的緩慢,還需要進一步加大力度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為地區經濟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
3.2城鎮的布局存在不合理情況
縣域的經濟發展一方面與資源的開發利用等因素有關,另一方面也與城鎮的功能分區劃分有關。由于自然資源的分布并不十分地確定,所以在城鎮功能分區上受到自然資源分布的一定影響。當前沛縣城鎮主要功能分區比較松散,導致城鎮的基礎設施建設成本大大提高,并且對基礎設施的使用效率也并不高。由于城鎮無法有效地進行集中式的管理,進而對沛縣的發展造成一定的制約。
3.3社會壓力較大,資源型縣域轉型困難
根據調查,沛縣主要依靠開采業發展,但是在開采的過程中,工人們的技術水平參差不齊,并且知識能力有限,大多數的工人在工廠內都常年從事單一重復的工作,在縣域資源的不斷開采下,資源發生枯竭,許多挖掘行業開始倒閉,這造成了許多工人的實業,也造成了人力的外流,影響當地的穩定。
3.4農業發展水平相對較低
整體上來看,沛縣的經濟發展水平已經進入到了工業化,但是部分地方仍然是以農業為主,農業占有很高的比重,但是農業產業化水平并不高,市場競爭力很弱,農民的生活有一定的困難。
3.5人才資源很少
現階段,沛縣農村有超過20%的人要想轉移到城鎮中,盡管現有的戶籍制度、社保體系、教育政策、計劃生育政策因素逐漸開放了人口的轉移,但是城鎮勞動力資源整體上仍然比較少,對勞動力的需求量仍然巨大,人才資源還比較缺乏,這對經濟的發展造成了一定的制約。
3.6環境惡化,影響經濟發展
近年來,沛縣招商引資力度不斷增大,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也對沛縣的環境造成了巨大的影響。以發展經濟,追求GDP增長為目標,招商引資占用了大量的土地,但同時因受到對土地的調控制約,建設用地并不夠,土地價格也因此逐年增長,這對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造成不利影響。同時環境變得惡劣,甚至有工業廢氣、廢水不經處理直接排放的情況。這兩年沛縣經濟發展對環境帶來的不利影響日益突出。
4.對策建議
4.1堅持經濟特色,培植特色產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
縣域是一個相對獨立和相對完整的行政、經濟區域,結合區域的自然資源、文化背景、地理位置與經濟基礎制定與實施經濟發展戰略對推動縣域經濟的快速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沛縣被批準為省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四園一村”建設獲省農業農村政策創新獎。具有晝夜溫差大、光照時間長等自然優勢,因此要加快高效農業發展,“發展三棚奔小康”,深入持續推動鴨、菜、菌“三棚”擴張,大力實施“511”工程,開展產品的深加工,打造農副產品出口加工聚集區。
4.2實施產業、工業的發展戰略
工業是沛縣經濟發展的一個主要支柱,同時也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所以要強化工業的主導地位,大力發展工業產業。沛縣擁有豐富的煤電資源,應將大力發展發展工業,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核心內容,提高工業比重,形成煤、電、鹽、鋁和農業的五大產業,推進沛縣新型工業化進程。
4.3加強沛縣技術創新,發展區域經濟
利用現代科技,尤其是發達的互聯網技術,拓展沛縣的知名度,讓人們對沛縣更加熟知,對沛縣的產品進行推廣,讓人們了解當地的產品特色,同時起到吸引外商,促進對外貿易的作用。對外資與社會優秀資源充分地利用,在社會發展的背景下,根據沛縣的情況發展經濟,制定長遠的發展計劃,加強對技術的創新,自主研發并掌握新的技術,發展地區的經濟。
4.4要加大力度發展民營經濟,提高經濟活力
在縣域經濟發展中,民營經濟史最活躍的經濟增長點,因此沛縣要堅持將民營經濟作為主體,為壯大縣域經濟奠定重要的基礎。通過調整產業結構提升競爭力,當前沛縣產業結構的調整不是在所有領域建立起競爭優勢,而是需要根據自身的優勢對目標產業做出選擇,例如農產品加工、紡織加工等重點培養,讓產業得以壯大和發展。
此外,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同時要考慮環境質量與資源承載力,為了實現地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要將經濟與環境融為一體,走環境和經濟相結合的道路,從長遠的角度發展經濟,合理的開發利用資源,提高經濟的同時,讓人們的生活質量、環境質量得到保障。
參考文獻:
[1]魏秀峰.沛縣縣域經濟發展經驗及其啟示[J].中外企業家,2014,(36):172,174.
[2]杜華章.江蘇省縣域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綜合評價[J].農業經濟與管理,2012,(3):10-18.
[3]趙彤,馬曉冬,蔡韡宇.江蘇省農村經濟發展分異及地域類型[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4,(2):6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