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曉雨




北陸地方其名稱來自日本古代五畿七道中的“北陸道”,一般指日本本州中部地區臨日本海沿岸的地方,包括福井縣、石川縣、富山縣。古代以絲綢、棉織品、麻織物等紡織品制造業為主。福井縣的纖維生產歷史悠久,在“奈良時代”已經成為全國屈指可數的絲綢產地。現在,以聚酯等復合作為主要發展的纖維紡織品占全國生產量的40%,是國內最大的纖維產地。在石川縣,小松市是“加賀絹”的發祥地,在“大和時代”已經掌握了養蠶和制織的技術并向“雄略天皇”獻上了供品。到了“室町時代”,由于向將軍“足利氏”進貢,加賀絹的名聲高漲,被用于戰爭的旗幟。在江戶時代,“加賀藩”的藩祖“前田利家”的第二代藩主“前田利常”在美術工藝方面造詣頗深,積極保護和獎勵了這些產業和文化。受此影響,加賀作為機械地的基礎變得更加堅固。關于富山縣,從“明治”以前開始,也進行了麻、棉、絹等的生產。近代的北陸毫不吝惜地吸收最先進的纖維技術使其成為日本的先進產業。纖維業是石川縣和福井縣的基礎產業,現在也是北陸地區的產品上市額和從業人員人數占很大比例的一大產業。一方面,作為基礎產業,纖維業至今仍占據北陸經濟的重要地位,但昭和時代后期,受日美纖維談判的對美纖維出口的自主限制、“廣場協議”后日元的大幅升值等市場環境帶來的影響,北陸地區的纖維企業數量和產品出貨量等過去幾年來年來一直在減少。
即使在這樣的逆境中,當地纖維企業也在不斷地致力于向海外市場進軍、提高國內市場的高附加值、擴大產品的銷售領域等來以增強企業的競爭力。本文以纖維產業為中心,對北陸地區為研究對象,分析了北陸地區的纖維產業發展進程和今后的發展方向。
如上圖所示,在北陸地區,纖維業被定位為重要的基礎產業。在2017年的北陸地區的產品上市額中纖維產業占到6%;另外,在從業人數方面,纖維產業占制造業全體的10.3%,占當地從業人數的第二位。
1.北陸地區纖維產業發展的歷史和特征
1.1明治時期:紡織工程和染色加工工程的發展
北陸地區全年氣候濕潤,水資源豐富,在纖維業的制造工序中,特別適合紡織工序和染色工序。因此,自古以來此地就有絲綢業,江戶時代加賀藩·越前藩積極地振興了絲綢產業;此后,明治時代,引進了當時最新的英國紡織設備“飛梭”并創立了工廠,正式開始生產和出口“紡綢”絲織品,作為全國屈指可數的纖維產地開始發展。根據圖(3)和圖(4),從紡織品生產、染色加工的數量來看,北陸地區現在仍占有很大的全國市場份額,可以看到當地集中了與供應鏈配套的染色加工和紡織生產的相關的功能。
1.2大正時期:構造變化和化學合成纖維的特殊化
由于明治時期大量出口“紡綢”織物的影響,北陸地區盛極一時,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國內經濟整體進入戰后經濟危機,再加上主要出口地美國的絲綢業發達,導致了北陸地區高級綢緞業的衰退,機房倒閉的情況不斷發生。在這樣的情況下,作為新材料的“人造絲織物”找到并聯合了當地企業,以福井縣為中心,積極進行了大規模生產體制研究開發,從“絲綢”向“人造絲織物”的轉換快速地進行著。此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為止,當地建立了“人造絲織物”的全盛時代。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當地的纖維業迎來停滯,但是戰后,伴隨著朝鮮戰爭爆發的需要,絲綢出口大幅增加。但是,在朝鮮戰爭結束后,當地的纖維產業變得非常不景氣,很多企業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另一方面,伴隨著市場需要,當地大型“原紗”制造商成功實現了“合成纖維”的批量生產,并以此為開端,當地企業在昭和30年代大力推進了“尼龍制品”和“聚酯制品”的生產轉換之后,使得北陸地區的紡織業再一次快速發展。
1.3昭和時代:大型復合纖維廠商的合作和委托加工方式的普及
昭和前期以后,當地“合成纖維”開始普及,在與大型合成纖維制造商的合作體制加深的情況下,在當地由特定的合成纖維制造商作指導,聯合多數中小紡織企業以生產紡織品獲得加工費收入的“委托加工方式”的商業模式開始進行。從工業統計調查來看,與全國纖維業以及當地其他制造業相比,加工費占產品出口額的比例也在穩步提高(圖5)。“委托加工方式”的特點是雖然利潤率低,但是可以穩定接受訂貨,而且不需要負擔庫存成本。這樣以來,特別是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緩和了由于生產調整和庫存負擔造成的收益壓迫,對本地纖維業的中小企業的生存做出了貢獻。
2.在市場環境中不斷發展的纖維產業
2.1構建全球化的生產體制
由于纖維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在相對薪資高的國內很難以低成本進行生產,國內產品的價格競爭力很低。在這種情況下,北陸地區纖維企業以中堅企業和大企業為中心,提高廉價服裝的海外生產份額,構筑全球化的生產體制。在這一舉措的背景下,當地企業希望利用海外工廠中相對便宜且容易確保的勞動力,提高產品價格競爭力和國際市場的占有率。
北陸當地所擅長的合成纖維可以在其制造過程中加成工“斷面”的形狀,或者在同一纖維內混紡不同種類的纖維(聚酯、尼龍)等。因此,各公司的技術將極大地左右產品的功能和品質。抓住這樣的特征,一部分企業在高端技術的背景下,致力于多種時尚服裝、運動服裝、醫療用制服等要求高質量和高性能附加價值的品種。
2.2進軍多領域的纖維產業
北陸地區的紡織企業也有從以往的“服裝生產”到“多領域生產”的動向轉變。作為這樣動向的背景,當地企業通過應用面向服裝生產培育的“高纖維加工”技術,向前景看好的非服裝領域進軍,謀求多樣化和穩定化的經營。
(1)飛機材料領域(碳纖維的活用)
碳纖維自1970年被開發以來,漸漸擴大了其用途的范圍。眼下,作為市場規模占據很大位置的是面向生產飛機機體的碳纖維材料,北陸當地也在進行“碳纖維復合材料”的生產。碳纖維具有較輕、強度大、抗彎曲能力強、化學穩定等特點,預計將在廣泛的應用領域內應用。一部分本地企業指出,為了進一步擴大碳纖維運用,除了需要擴大技術能力外,還要進一步完善“低價格化”和“批量生產體制”的政策。
(2)電子機械領域
在北陸,面向電子機器領域的生產和研究開發也在不斷進行。該地區新發明的具有“導電性”、能夠進行“信息集成傳播”的纖維“e-textile”與以往的電線相比,重量輕且具有彎曲耐久性,因此對于智能手機和為了提高耗油量性能而要求輕量化的電動汽車的電子基板等有很大的需求。另外,通過將這些電子紡織品織入衣服中,可以測量心率和心電等生物體征數據,將其與自身健康管理聯系起來,隨著產品性能的提高和量產體制的構筑,今后的市場擴張規模非常值得期待。
3.北陸地區的優勢和未來發展方向
第一,北陸地區是天然纖維的重要產地,可以利用以家庭用品和生活用品等與重視時尚的服裝領域為中心,利用至今為止的經營資源和產地的積累來開展事業。
第二,利用服裝纖維培育而成的不被設備體制化的技術訣竅和整體的品質管理。當地的公司通過包括準備工序和附屬產品的處理在內的機械操作的以及整體穩定的品質管理,實現了與其他公司和國外產品的差別化。
第三,是包括染色加工制造商和機械制造商的企業密集。染色加工技術對于工業纖維所而言是不可缺少的。對于中小企業而言,企業的密集分布可以降低生產成本來提高效率。
北陸地區纖維企業所處的市場環境在人口減少的背景下國內需求相對減少,以及伴隨著海外地區纖維技術提高的前景下,預計將會出現嚴峻的情況。不過,回顧歷史,北陸地區的紡織企業每次面臨過去的市場環境和產業結構的變化時,都會努力進行新技術的開發和事業內容的轉換。而且,通過致力于開發和生產符合時代的商品,席卷了世界市場。即使在當前嚴峻的市場環境中,當地也可以應用“纖維業培育”的技術來穩固北陸地區的產業穩定。
參考文獻:
[1]野尻智弘「富山県の繊維産業と工業技術センターの取り組み」 『繊維製品消費科學 』2015年。
[2]大井誠「北陸繊維工業の現狀と課題」『北陸経済研究』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