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鐵良
大數據時代帶來審計技術翻天覆地的變化,審計模式由經驗判斷逐步轉型至科學數據分析,由事后審查轉變為持續審計,這為審計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持。如何利用大數據技術,是當前會計師事務所面臨的重大挑戰,對審計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在大數據時代下,國內眾多會計師事務所逐步實現從傳統審計模式逐步轉型為數字化審計模式,在審計對象與范圍、審計程序、技術手段等做了相應的調整。在立足于信息化、數據化的各種場景下應用數字化審計技術建立新的審計風險評估流程,并分析審計風險成因,從而搭建審計風險模型。
1.數字化審計理論分析
會計師事務所的財務報表審計、內部控制審計、內部審計、財政資金審計、績效審計等均可全面運用了數字化審計,通過財務和非財務大數據分析,驗證財務數據真實性、可靠性與完整性,用行業數據、歷史數據、現行數據等可視化展示審計發現的經營或和管理問題,為被審計單位內部管理與經營決策提供有力的支持,并提高審計效率,降低審計風險,規范執業標準,實現工作底稿科學化,以出具高質量的審計/鑒證報告。此外,在各類企業管理咨詢服務和盡職調查中,也廣泛的運用了大數據技術。
數字化審計實現審計工作的四個嵌入工作:(1)數據化審計技術嵌入各審計方法中;(2)數字化審計技術嵌入風險評估和風險應對當中;(3)數字化審計技術動態嵌入審計全過程,包括內控制度設計(Design)、執行(Performance)和效果(Result)分析;(4)數字化審計嵌入工作底稿,作為審計報告出具依據,為下一輪審計方法改進提供技術支持。其中,將大數據技術運用于以下審計方法中:(1)評價綜合法,通過借鑒現有文獻和學者觀點,搭建審計評價量化的指標體系,并據此設計審計計劃;(2)現場調查,隨機抽取審計樣本、延伸審計樣本,并開展現場調查和問卷調查;(3)內容分析法,根據收集到文件、圖片、影像等資料,進行分類編碼,通過大數據分析尋找問題和對策;(4)結構化訪談法,設計格式化的訪談提綱,對訪談結果進行量化,以支持決策執行過程和效果的數據分析。
2.數字化審計的實踐運用
2.1創建審計評價體系框架,做好審前準備工作
在審計準備階段,會計師事務所可以運用評價綜合法,通過互聯網、數據庫、圖書館等渠道,搜集了相關政策資料、統計數據和學者研究文獻,總結不同觀點,搭建審計評價體系框架,并運用數理分析的層次分析法確定評價權重,定義評價標準。
2.2規劃總體審計策略,合理分配審計資源
(1)選定審計范圍,包括:相關內部控制制度、資金管理情況、效益情況(滿意度)、會計核算等方面。會計師事務所可設定審計范圍同時采用內容分析法對審計樣本進行分類,即對財務和非財務數據進行統計分類編碼,如分為達到目標與未完成分兩組,進行組間財務和非財務數據對比,從而得到有益的結論。(2)合理安排審計時間。采用現場調研和后臺數據分析并行的方法,根據發現的問題滾動安排現場審計時間;現場調研包括與基層人員、管理層、治理層的溝通時間。(3)判斷審計方向。審計方向可根據重點領域設置重要性水平,重要領域的重要性水平確定為低水平,結合風險點,量化風險的同時,運用大數據技術進行抽樣。(4)合理配置審計資源。在采用內容分析法進行分類編碼的基礎上,根據不同的審計重點合理安排審計資源。合理安排審計小組,一般可根據需要分核算組、內控組、資產清查組等,安排調研時間。現場經理由具有大數據背景的專業人員負責,確保現場工作能夠快速從數據分析中尋找問題和總結審計結論。
2.3制定具體審計計劃,高效開展審計
(1)風險評估階段,應設定大數據來源以運用分析性測試程序。大數據來源于宏觀數據庫,包括:財政、稅務、發改、人社、統計、規劃、物價、公安等的公開數據,風險分析階段可用風險坐標圖、敏感性分析、情景分析、蒙特卡羅法、關鍵風險指標法、風險價值法和壓力測試等方法,采用財務和非財務指標量化風險,以精準地設計和執行風險應對程序。(2)風險應對。圍繞風險評估的定量和定性結果,對制度設計、執行和效果進行內控測評,進而規劃實質性測試方案。大數據分析包括:通過檢查執行部門形成的相關文件、會議記錄、談話記錄,詢問相關責任人,從職能部門獲取經濟數據、財務及非財務數據,根據網絡信息來源搜索政策信息披露情況,以及實地展開控制測試與穿行測試等多種渠道收集信息,將大數據結果設計和完善至工作底稿。(3)出具報告和跟蹤檢查。選派有大數據經驗的項目負責人對上述相關底稿進行復核,撰寫征求意見稿和審計報告。審計結束后,可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將審計底稿標準化,提升審計效率,為后期開展的審計業務積累經驗。通過審計項目大數據技術在調查、訪談、抽樣等的運用,迅速提升審計人員在各知識模塊的組合運用,靈活地將分析法、論證法、評價法、數據分析,從而綜合性的人才。
3.結論
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運用,我國會計師事務所以逐步實現數字化、科學化轉型。數字化審計可以將各流程設計、執行和效果在各環節的審計工作以量化的方式融入審計計劃、審計風險識別、審計風險應對和審計終結與報告四大流程當中。在審計過程中,根據不同時期審計工作重點,將大數據技術嵌入案例研究法、評價綜合法、調查法、內容分析法和結構化訪談等審計方法中,合理搭配不同專業特長的審計人員,從而科學嚴謹推演審計結論。數字化審計的運用場景包括:(1)在審計計劃階段,可以運用大數據分析搭建審計評價體系框架作為開展審計工作的基礎;(2)在審計過程中,利用調查問卷法和結構化訪談法等定量方法收集審計證據,并對資料采用分類編碼方法分組討論;(3)審計終結將審計模式及時歸納整理、設計工作底稿,將案例用量化方式演繹出來,供后續審計借鑒。
參考文獻:
[1]杜永紅,史慧敏,石買紅.大數據背景下精準扶貧的審計監督全覆蓋研究[J].會計之友,2017(20).
[2]郭求文,張力軍,童競.對數字化審計發展與提升的思考[J].中國總會計師,20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