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欣陽
摘要: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和管理,加強創新人才培養。在此基礎上,分析了高校師資隊伍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探討了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的途徑。
關鍵詞:師資隊伍;人才培養;意義;問題;途徑
中圖分類號:G645;文獻標志碼:A
隨著我國教育體制的完善,學生的教育保障水平也越來越高。因此,對教師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師不僅要有較高的專業素質和文化素質,而且要提高教學質量。但目前,我國高校師資力量不足,教師的科學文化素質水平還比較低,不能滿足當前教育的需要。因此,建設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是高校發展的迫切問題。因此,本文就如何建設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師資隊伍進行了探討。
一、加強教師管理的重要性
1.提高高校教學質量
加強高校師資隊伍建設和管理,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促進高校獲得人才培養成果。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和管理,可以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水平,促進良好學校氛圍的形成,從而更好地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需要聘請優秀教師,使原有教師有一定的危機感,這更有利于調動教師的積極性,更好地保證教學質量。隨著師資隊伍建設的加強,教師的責任感和耐心可以進一步提高,當前的教學質量可以得到提高,促進高等教育的發展。
2.完善教師管理制度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和管理,可以完善現行的教師管理體制。教師的教學質量直接取決于師德素質和教學業務素質,高校的管理體制對教師的教學質量也非常重要。通過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和管理,可以完善教師管理制度,更好地促進教師管理制度的規范化和專業化發展,有效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
3.促進高校教育的良性發展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和管理,可以促進高等教育的健康發展。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高等教育也得到了大規模的發展。但在發展的過程中,也存在著教師的教學水平低、學生學習質量不高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會影響教師的教學積極性,進而影響教師的教學質量和高等教育的發展。因此,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和管理,可以大大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更好地促進高等教育的健康發展[1]。
二、當前高校師資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
1.教師隊伍建設規劃缺乏前瞻性
盡管我國高等教育不斷發展,但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還存在許多問題。首先,我國高校教師隊伍建設規劃缺乏前瞻性,因為一些高校在招聘教師時往往只想滿足當前的教學需求,與高校的長遠發展目標缺乏結合。在高校教師隊伍建設中,也缺乏對國家政策和社會發展因素的把握,導致引進教師時缺乏科學的分析,進而導致高校教師隊伍建設的不合理和科學。此外,一些高校的招生制度也存在一些弊端,如對高校教師缺乏科學的預測,對當前專業發展趨勢認識不足,導致師資隊伍建設缺乏前瞻性。比如,在引進教師時,要綜合考慮本專業的發展前景。比如,如果一個專業缺乏發展前景,就必須引進一大批該專業的教師,避免教師的浪費。然而,我國大多數高校在引進教師時缺乏遠見,導致教學資源嚴重浪費。
2.教師培訓獎勵機制不完善
目前,高校教師隊伍建設過程中也存在著培訓和獎勵機制不完善等問題,導致無法滿足當前教師的個性化需求。許多高校沒有對教師信息進行具體的收集和分析,導致高校教師信息檔案的相似性,無法根據教師信息制定個性化的計劃。二是高校人力資源部門對教師個性化需求信息重視不夠,對教師培訓重視不夠,導致目前高校教師培訓效果不佳,而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并不能取得良好的培訓效果,不利于高素質教師隊伍的建立。再次,許多高校仍然采用傳統的管理方式,仍然采用薪酬競爭的方式進行集體激勵,激勵機制缺乏創新,無法滿足教師日益個性化發展的需要,嚴重影響教師隊伍建設的效果。
3.存在師資人才流失的現象
許多高校存在人才流失現象,嚴重影響了教師隊伍建設和學校發展。從區域上看,我國高校教師大多從地方流向省市,從中西部流向東南沿海,因此我國高校教師流動比較嚴重。從學校層面看,我國大部分高校教師從普通大學流向重點大學,由于普通大學和重點大學的教學實力差異很大,重點大學對教師的待遇和培養水平不同,對教師的吸引力較大。正是因為不同學校對教師的吸引力不同,俗話說“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教師的流動性比較強,很多大學教師很難形成強烈的歸屬感和依賴感,而對學校誘惑的抵抗力相對較差。而高校教師一旦提出離職要求,很難恢復,因此高校教師的人才流失也是高校人力資源管理的最大問題。
三、加強教師管理,促進創新人才培養的途徑
1.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師培訓計劃,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和管理,促進創新人才培養,高校應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師培訓方案。首先,高校要建設多學科、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的學術團隊。隨著時代的發展,新學科不斷發展,高校要創新管理模式,不再沿用傳統的管理模式,加強專業學術隊伍建設十分重要。高校要重視教師的理論創新訓練,創造新的學術成果。為了創造新的學術成果,學校應采取教師之間的合作與競爭機制,加強各種學術交流活動的開展,形成完善的教師激勵機制,更好地鼓勵教師開展學術研究。其次,高校也要注意拓寬師資來源渠道,從源頭上更好地提高教師素質水平。高校要重視高學歷人才的招聘,制定解決教師住房、子女讀書、科研經費等各類優秀人才錄取優惠政策,吸引更多的教師和人才。此外,高校也可以通過外調進行教師資源培訓,但要注意外調教師的比例,以更好地保證教師的素質。最后,高校要注重提高教師素質,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加強對中青年教師的選拔和培訓,鼓勵教師攻讀碩士、博士學位,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高校要有針對性地對高校教師進行專業培訓,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2]比如,高校可以定期開展專業知識競賽,不斷提高教師的學術素質。
2.優化師資配置,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高校應優化師資配置。首先,高校要重視青年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招聘門檻,更好地保證教師的學術水平和專業素質。改革之初,大量本科生被聘為高校教師,解決了當時高校教師短缺的問題。然而,隨著我國高校教育的普及,高校教師的專業水平和學術水平已不能滿足高校教育的需要,影響了高校的教學質量。因此,我國高校應提高教師的招聘標準,保證教師的專業素質,保證教學質量。其次,高校要加強和完善現行的教師考核監督制度,根據高校教師的實際情況制定有針對性的培訓計劃,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和專業水平。完善教師監督管理制度,高校要重視對教師的監督和評價,不斷強化教師的職業觀念、職業道德和理想。
3.完善教師職稱的評定制度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和管理,完善現行教師職稱評定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高校在教師職稱評審過程中,應摒棄傳統的理念和模式,保證評審過程的公平性,保證評審制度的激勵性,從而更好地激發教師的科研興趣,提高教師的學術水平水平。首先,高校應結合不同學科設置不同的評價條件,不能一概而論。在評價過程中,高校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保證評價過程的公開和公平,加強教師職稱評價體系的完善。其次,在教師職稱評定過程中,要做好監督評定工作,由專門的評定專家進行職稱評定。要積極解決評估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避免暗箱操作的問題。在教師職稱評審過程中,要提高論文評審標準,加強論文質量的綜合評價,保證論文的專業性,提高論文的實用性。在論文評價過程中,應建立完善的評價標準,加強教師職稱評價的系統化發展。最后,高校要重視教師學術誠信建設,加強對學術腐敗、學術造假等問題的治理,構建公平的教師職稱評定平臺。此外,為了更好地激發教師發表學術論文的積極性,國家還應建立更多的學術期刊,為教師提供更廣闊的學術論文平臺。
4.加強教師的培訓
加強教師培訓對建設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具有重要作用。作為一名高校教師,他有義務深入學習,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特別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知識更新的速度非常快,所以對教師的培訓應該是正規化、制度化的。首先,在教師培訓過程中,我國高校可以加強對外籍教師專業培訓經驗的借鑒,提高培訓效果,既重視教師的專業培訓,又重視教師的職業道德培訓,努力提高教師的職業道德水平。提高教師的師德水平是非常重要的。作為學生學習的榜樣,教師必須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因此,高校應重視師德師風的提高。此外,高校教師要樹立正確的“三個觀”,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個觀”。因此,高校應定期開展師德培訓,特別是對新教師,要特別重視師德培訓。最后,高校要積極開展師德模范評選,將師德評分與教師晉升、職稱評定掛鉤,對師德優秀的教師給予一定的獎勵。在教師道德評價過程中,要重視對大學生的評價,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更好地監督教師的行為,保證教師的道德素質水平[3]。
四、師生共建,教學相長
優化高校師資隊伍,創造堅實的專業基礎、廣闊的視野、較強的教學能力和較強的創新意識,對培養符合國家未來發展需要的人才具有重要意義。圍繞如何優化高校教師素質,提高大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筆者認為,在面向未來創新產業的“大數據時代”和“人工智能時代”,教師專業素質和教學能力的片面提高遠遠不夠培養人才的目標。加強高校師生共建,使高校師生共同提高、相互學習,是一條有效途徑。師生共建的目的是加強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提高高校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促進學生自身能力和專業素質的發展。與以教師單方優化為教學改革出發點相比,教師和學生往往事半功倍。“師生共建、教學相長”的教育改革理念并非空穴來風,相反,它是基于高校師生教學現狀而提出的一種先進的教學理念。首先,高校師生在知識背景上有很多共同點。特別是對于學生的專業課程知識,高校師生往往在知識的廣度和深度上有許多相似的看法,這有助于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也有助于師生在專業領域的建設。其次,高校師生在教學態度、價值觀、興趣愛好等方面經常產生很多共鳴,間接為師生的建設提供了更好的平臺和立足點。與教師隊伍的單邊優化相比,師生共建的最大優勢在于資源共享和同步提升[4]。
為了充分發揮師生共建的作用,產生更好的教學改革效果,學校在開展教育改革理念下的共建活動時,應注意以下幾點。首先,我們應該充分利用教室。課堂是教學活動的主要場所。依托課堂優化高校教師隊伍,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能力,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證課程改革的力度和普及性。要讓教師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理念和教學方法滲透到每一個班級,確保教育改革的力度足夠。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和用腦習慣,這是提高學生創新意識和創造力的第一步。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師要準確定位自己的課堂角色。既然強調師生共建,就不能盲目采用傳統的“老師講臺,學生聽臺”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有更多的上臺機會,積極推進“學生在臺上說,老師在臺上聽”的新教學模式。在詳細的教學任務方面,教師可以給學生留下日常任務,讓學生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想法。
總的來說,師資隊伍建設是高校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高校要注重教師素質的提高,更好地促進高校的穩定發展。因此,高校應注重培養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從而更好地提高自身的綜合實力。
參考文獻:
[1]張超.高校創業師資隊伍建設初探[J].廣東蠶業,2018,52(12):125—126.
[2]胡戩.論新時期高校師資隊伍建設的渠道選擇[J].人才資源開發,2018(22):49—50.
[3]葉紅,肖蕙蕙,曹陽.多維度協同的新時期地方高校師資隊伍建設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8(44):6—7.
[4]張婷婷.高校師資隊伍建設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8(38):182.
基金項目: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課題:經濟欠發達地區高校人力資源管理研究 。編號:2019SJA1991
(宿遷學院 江蘇宿遷 223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