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金領
摘要: 多文本閱讀打破了傳統閱讀的桎梏,以興趣為先導,以學生為主體,鼓勵學生閱讀多個文本,并從合作探究中得出自身感悟體會,不僅有利于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還有利于激發學生的閱讀學習興趣.它能豐富閱讀文本的內容,改變閱讀“教”與“學”的方法,增加學生閱讀的數量,提供多元閱讀的方式。
關鍵詞:多文本;閱讀教學;美好
閱讀能力是語文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也是現代人的基本素養。但是,目前閱讀教學現狀不容樂觀,不少老師對兒童閱讀能力的內涵不夠清晰,閱讀教學中目標不明,閱讀內容遠離兒童生活,閱讀方法不夠系統,仍然將閱讀教學思維禁錮于老一套。教師考慮得更多的是如何將二三十篇課文嚼得爛、嚼得透。這樣一來,學生的所得十分有限,也難怪乎語文教學一直被一些專家指責為“少、費、差、慢”。鑒于此,探索多文本閱讀教學新模式,真正提高學生閱讀質量,讓語文課堂更精彩,是一個值得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由課內生發到課外的多文本教學——閱讀拓展。
語文教材編排的課文,文質兼美,是學生學習語言的典范,因此盡自己的努力先把課文備充分,這樣的課才有效率,才會有剩余的時間去和學生一起閱讀課外多篇或者課外書。
(一)主題類多文本拓展
比如:《曹沖稱象》這篇課文寫了七歲的曹沖用自己的智慧解決了稱象的問題,此時進行多文本拓展,引入《文彥博灌水浮球》《王戎識苦李》《能言善辯的小孔融》《謝道韞詠雪》這四篇文章,讓學生說一說這些古代兒童利用自己的智慧解決了哪些問題?這么多不同的智慧,對你有什么啟發?結合生活談一談。
像這種主題類拓展,根據部編教材中的主題,進行相對應的課文拓展,不僅增加了同主題的閱讀量,也深化了學生對主題的理解。
(二)選取語言點進行語用類拓展
二年級有一單元的語文要素是讓學生學會用 “像”來說話寫句子,《黃山奇石》這篇課文里有很多帶“像”的句子,“那巨石真像一位仙人站在高高的山峰上”,課后要求學生用上“像”來寫句子,然后以《黃山奇石》為依托進行課外多文本拓展,引入繪本《我媽媽》、林煥彰的文章《妹妹的紅雨鞋》以及日本作家《我家是動物園》放在一起教學,尤其是《我家是動物園》這篇文章,每段都是用像來寫作的,學生一讀就明白,為什么要說“爸爸”像“大獅子”,這樣再來訓練句式“——像——”,就容易多了。像這樣依托課文的語言訓練點,通過多文本的方法對學生進行強化訓練,引導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學語文、用語文。
(三)篇章結構類拓展
一年級有一篇課文《一分鐘》,它有一個很好玩的循環模式:要是早一分鐘,就能怎樣。進行了課文多篇文本的拓展“走循環迷宮”:《蘿卜回來了》《房子里有箱子》和《要是你帶老鼠看電影》。讓學生在讀故事的同時發現循環故事的特點:首尾重合。再借助猜讀、比較和統整的讀書策略,發現都是循環但是模式有所不同,有內部并列的循環,有內部遞進的循環,有大到小的循環,將學生的閱讀思維帶向了更高處,最后讓學生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循環模式,當堂進行一個循環故事小創作。這樣的課堂是活潑的、生動的、有趣的。
(四)閱讀策略拓展
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是以“預測”為主線編排的閱讀策略單元,引導學生運用預測策略進行閱讀。教材提示了學生可以在哪里預測(題目、插圖),可以預測什么(故事的情節、故事的結局),這就外化了學生閱讀的思考過程,啟發學生在讀書的時候不只要了解“文章是什么意思,有哪些情節”,還要反思閱讀過程,回溯思考“我是怎么讀的,閱讀過程中我想到了什么,我是怎么獲得這些閱讀經驗的”。如果教師覺得還有必要讓學生鞏固“預測”這樣閱讀策略,那么就可以進行課外多文本拓展,來訓練學生的預測能力。
(五)整本書交流課
從課文到學生自主閱讀的“我愛閱讀”欄目,再到引導學生課外閱讀的“快樂讀書吧”,整個統編教材形成了一個課內外緊密結合的課程體系,促進了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升。
比如,在學習了統編教材《項鏈》這篇課文之后,學生都對大海非常感興趣,喜歡大海的美,那么我們就能以教材《項鏈》中大海的美為契機,引入課外繪本《不一樣的卡梅拉》,一共有很多冊。我們從其中的第一冊繪本《我想去看海》開始,僅僅圍繞“有趣”這樣一個詞語展開。首先,趣讀書名。然后,趣聊人物。這本書里都寫了哪些人物?學生看圖片說一說是書中的哪個人、老師出示書中人物做過的事,讓學生猜一猜是誰。學生還表演書中人物最有代表性的動作。最后,趣說情節。你覺得書中的哪個情節最有趣?學生起來分享:有趣的海上沖浪、有趣的下蛋,教師可以進行提升引導,其實有趣的背后藏著艱難。最后告訴學生:這節整本書交流課,緊緊圍繞著“有趣”展開了學習,還有更有趣的呢!課下請同學們閱讀剩下的繪本《不一樣的卡梅拉》。
拓展教學,能夠幫助學生擴大閱讀量,更重要的是,天長日久堅持下去,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的閱讀質量也會隨之提高,語文核心素養隨之得到提升。
二、如何從多文本閱讀升華到多文本讀寫——升華習寫
不管是低年級的寫話還是高年級的習作,閱讀都可以作為一個有力的扶手。文質兼美的文章,獨特的結構,可以在多文本的學習過程中,讓學生掌握規律,習得方法,積累語言,提高表達能力,完成從仿寫到創寫。
如二年級下冊《找春天》這篇課文,就可以安排多文本讀寫,課文4-7自然段,全部用了同樣的句式:早開的野花一朵兩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課后題要求仿寫春天的其他景物,在仿寫完了春天之后,再進行拓展,仿寫秋天,樹上的葉子慢慢落下,那是秋天在跳舞吧?等等。一年四季都可以用這樣的句式進行仿寫。在此基礎上,還可以進行提升,其實,這次仿寫都是充滿童真童趣的,是有豐富想象在里面的,這不就是兒童詩的特點嗎?于是又可以引入多篇兒童詩,但是只出示前幾個小節,留下最后兩個小節,讓學生自己進行創作,這樣學生再寫話就內容就豐富多了。
在今后的教學生涯中,我會繼續引領學生做好多文本閱讀,堅持帶著學生課內外攜手行。相信多文本閱讀會讓我們的語文教學更美好。
參考文獻
[1]曹新民,教師不能離開文本閱讀[J].教育文匯,2012(6):23—23.
[2]趙鏡中.提升“閱讀力”的教與學[J].小學語文教育,2008(12).
河南省鶴壁市淇濱區龐村明德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