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韻菁
摘 要:紅色資源是中學思政課的一種重要資源,對實現思政課立德樹人目標有巨大的價值。然而,以紅色資源為載體的中學思政課缺乏親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原因包括紅色資源融入中學思政課堂的覆蓋面較小,內容較單調、方式較單一。針對困境,筆者從融合紅色資源與課程教學內容、豐富學生喜聞樂見的實踐形式兩個角度提出解決對策。
關鍵詞:紅色資源;中學思政課;親和力吸引力感染力
紅色資源是指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革命斗爭中逐漸形成的,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逐漸成熟和發展的,可以被我們今天開發利用并具有當代價值的革命精神與物質載體的總和。紅色資源一般分為物質和精神兩種,以廣州市紅色資源為例,物質表現形式如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農講所等遺址和紀念場館,精神表現形式如廣州起義精神、楊匏安精神等。
一、增強以紅色資源為載體的中學思政課親和力吸引力感染力的重要性
(一)紅色資源的立德樹人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紅色資源有利于青少年在人生“拔節孕穗期”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培育民族精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紅色資源融入中學思政課堂,有利于發揮其對中學生育人育心、鑄魂固本的功能,助力立德樹人目標的落實。
(二)思政課改革創新的要求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因此思政課需與時俱進、改革創新。“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就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在學校思政課教師座談會上,習總書記提出“八個統一”具體要求,為思政課改革創新指明了方向。堅持紅色資源融入中學思政課堂,必須對教育教學的內容與形式進行改革創新,不斷增強課程的親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方能充分發揮紅色資源的育人育心功能。
二、增強以紅色資源為載體的中學思政課親和力吸引力感染力的當前困境
為了解廣州市中學思政課利用紅色資源開展教學的現狀,以及中學生對本地紅色資源的認知現狀、接受教育的喜好傾向,筆者在廣州市內選取了三所中學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600份,七、八、九年級各發放200份,回收有效問卷574份,回收率95.7%。從統計數據看,主要存在以下困境:
(一)紅色資源融入中學思政課堂的覆蓋面較小
能否彰顯紅色資源的立德樹人價值,主要取決于學生對紅色資源的價值認知。調查發現,目前廣州市中學生對本地紅色資源的了解程度不深,紅色資源融入思政課堂的覆蓋面較小。當被問到“您能說出多少個廣州本地的紅色人物事跡或紅色遺跡”時,七八九年級分別有85.7%、75.3%、66.1%的被調查者只能說出不多于四個;當被問到“思政課上您的老師是否利用過本地紅色資源進行授課”時,只有32%的被調查者回答“是”。學生對紅色資源的認知不深會削弱紅色資源的教育作用,而造成此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思政課老師沒有充分利用好紅色資源來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紅色資源融入思政課堂的覆蓋面較小。
(二)紅色資源融入中學思政課的內容較單調、方式較單一
調查發現,目前紅色資源融入中學思政課主要是通過課堂講授方式,且講授內容多數脫離中學生的生活實際。這使學生無法真切體驗紅色資源的精神實質及價值,沒有情感共鳴,進而達不到增強思政課親和力吸引力感染力的要求。要改變現狀就要了解學生接受紅色資源教育的喜好傾向,比如在“您對以下內容的感興趣程度如何”這個問題中,被調查者對紅色人物與事跡、紅色歌曲、紅色影視、紅色旅游這四項內容有明顯喜好傾向;在“您更喜歡哪種紅色資源的學習方式”這個問題中,被調查者明顯青睞于更能身臨其境的方式,如實地體驗和現場展覽。
三、增強以紅色資源為載體的中學思政課親和力吸引力感染力的策略
(一)將紅色資源融入至課程教學內容
增強紅色資源與中學思政課課程教學內容的有機融合,如《道德與法治》七年級有關“生命的思考”講述生命接續的形式與意義時,可融合革命先烈事跡讓學生明白我們不僅在身體上接續祖先的生命,也在精神上傳承著文明;結合革命先烈在革命遇到挫折時展現出來的勇氣和意志,引導學生增強生命的韌性。八年級有關社會責任、國家利益至上等內容,可融入紅色資源作為案例,如了解廣州市“六二三路”路名的由來。九年級涉及中華傳統美德、民族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可融入紅色資源,如電影《刑場上的婚禮》的原型周文雍、陳鐵軍的事跡。
需要注意的是,紅色資源作為載體,要為達成課程目標、完成教學目標服務,因此要考慮紅色資源與課程具體內容的契合度和匹配度,不能本末倒置。
(二)豐富學生喜聞樂見的實踐形式
以紅色資源為內容,通過各種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讓學生理解紅色資源的內涵,達到感召啟發的作用,從而實現思政課立德樹人目標。我們從問卷調查中發現學生對紅色人物與事跡感興趣,喜好體驗式教學,那么我們可以充分挖掘本地資源,包括學生的家庭以及學生熟悉的社區,尋找身邊的老紅軍或軍屬、老黨員,組織學生探望、采訪,讓學生親自貼近采訪對象,近距離聆聽他們的故事。
學校和社會應加強合作,既“走出去”又“引進來”。一方面,要創造更多條件和機會讓學生能夠“走出去”到紅色教育基地進行參觀學習,比如學校可以定期組織學生開展基地研學活動,甚至鼓勵學生成為基地的志愿講解員。另一方面,面向社會的紅色專題展覽可以“引進來”校園,在不同學校進行巡展,讓學生在校內也能沉浸式學習。
為學生打造展示學習成果的舞臺,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釋放他們的活潑天性。無論是探望采訪人物還是參觀基地展覽,學生在這些過程中定會產生觸動,老師可以適時開展匯報會或分享會,讓學生把參加活動時的所思所想沉淀下來,并通過學生擅長的或者喜歡的方式,如舞臺劇、微視頻、演說、制作海報等,在校內甚至社區里進行匯報和分享。
此外,校內還可以開展影視劇賞析、唱響紅歌等活動吸引學生參加。以上實踐形式能達到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八個統一”當中的堅持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統一、堅持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的要求。
參考文獻
[1]馬舉魁,郝萬喜.依托地方紅色文化資源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研究——以榆林學院為例[J].榆林學院學報,2019,29(4):5-7.
[2]張君.紅色資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困境及對策[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8,(3):82-84.
[3]任勝男,王健.習近平關于紅色文化的重要論述及其價值意蘊[J].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18(4):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