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在課堂互動交流,變被動為主動,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宰者。
關鍵詞:積極性動性;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進入情緒高昂和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如何有效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課堂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互動起來,增強學習效果,結合自己多年的教育教學實踐,我不斷積極摸索,初步形成了一套教學模式,尤其對數學教學幫助很大。
下面我從課堂組織和上課流程進行闡述。
一、組織模式:我把班級學生按照學習從好到差均衡地每六人分成一個小組,每個小組的學生分別編成1-6號,每一組內學習最好的學生擔任小組長,課后負責督促檢查組內其他成員的學習和作業完成情況,在課堂上組織本組成員進行探討、歸納、總結知識點,形成一致結論,起到一個組織者和督促者的作用。上課的時候教師出示教學內容,每個小組的成員都可以站在講臺上講解教師出示的教學內容,其他學生根據講解的結果可以進行補充和糾正。這樣課堂上就有可能會出現組與組之間的探討和爭論,讓學生在組內、組與組之間交換各自的觀點,在討論交流中辯明疑點,加深理解。然后教師根據學生回答問題或者講解情況給出相應的得分,對于糾正和補充的小組成員也給予適當的得分,利用量化得分來激發學生學習欲望,并對講得好的學生適當進行表揚,給予掌聲鼓勵。得分的標準是由1號答對得1分,2號回答對得2分······以此類推,這樣小組內學習好的學生就會積極主動地幫助學習差的學生,提高他們的學習動力,爭當優勝小組,真正實現兵教兵的目的。這種量化得分的作用是使小組每個成員根據題目的難易程度,盡可能讓學習較差的學生來講解來提高本組得分,學習好的學生會積極主動地幫助差生進步提高,好生帶差生,實現共同提高。這樣的課堂才有活力,學生才能進入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最后教師根據學生講解的情況,進行指點總結即可。
二、上課流程:(一)預習導學。學生經過課前充分預習,課堂上教師出示預習題目,學生自己講解完成后,其他小組成員認為講解不完善,可以適時進行補充,教師根據情況點撥即可。完成一道題后教師根據完成情況進行量化計分。這種方式既督促了學生課前有效預習,又為后面的學習鞏固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尤其是對農村留守兒童起到了有效的督促作用,迫使他們在課前必須扎實預習,要么課堂預習檢測就無法順利進行,組內其他成員也會對他進行督促引導,這樣能改變學生混日子的思想。只有做足課前預習功,課堂互動才會輕松自如。(二)目標展示。教師利用電子屏出示學習目標,讓學生明確這節課的學習重點內容。學生通過了解學習內容,明白哪些是鞏固內容,哪些是新知識,前后有哪些聯系,難點是什么,關鍵點在哪里,做到前后貫通,心中有數,有的放矢。這樣他們在課堂上才會高度集中注意力,用心思考問題,深入分析問題,認真解決問題,討論交流才會緊扣難點,把握關鍵,充分表達個人意見觀點,為課堂研討凝聚共識.(三)課堂研討。目標展示盡可能情景化,激發他們的想象力。每展示一個問題,先讓學生進行仔細觀察,獨立思考,然后組內交換不同的看法和觀點。有困難的題目則小組內進行交流、討論,形成統一的答案,由教師選定講解小組,小組選定講解人員講解,其他同學根據講解結果進行補充和糾正,有不同的方法小組內其他成員可以進行具體闡釋,教師根據講解情況補充完善,最后教師根據各組講解情況給予量化得分。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吃透教材,把握難點重點,掌握時間節奏,合理安排研討內容環節。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分析歸納等方法,有效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對同一問題有不同看法,鼓勵學生各抒己見,積極辯駁,實現相互學習,共享智力資源。(四)課堂檢測。課堂檢測是教師對學生反饋矯正和學生自我評價的依據。檢測題目要有針對性和層次性,還得考慮所用時長,通過展示學生做題過程進行集體評價、交換批閱、自評等方式由學生獨立完成。學生在批閱和評價中知識點得到進一步提高,理解得到再次升華,有利于查缺補漏。(五)小結評價。課堂小結主要是對教學內容進行梳理,給學生一個整體印象。小結由學生來完成,談自己對這節課的理解、疑惑和收獲等。最后教師評價這節課中各小組的表現,該注意些什么,課后該怎么做,并宣布本節課的得分情況,評出優勝小組。
總之,我的這套教學模式從組織學生到上課流程,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學生能自覺融入到小組集體之中,學生是課堂的主宰者,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讓課堂變成他們的主陣地,極大地活躍了課堂氛圍,對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自覺性和主觀能動性,增強學習效果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展現自己,從中獲得了自信,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當中,通過個人獨立思考、分析判斷、互相交流、獨立講解等過程,參與小組討論、合作交流等方式,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索知識和合作交流意識,有效地提高了學生觀察、歸納、討論、推理、概括、表達等能力,達到了教學相長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數學》(基礎模塊)上冊李廣全李尚志
[2]《教學論》李秉德、李定仁
[3]《現代原理》周海明
作者簡介:王秀梅(生于1974年11月),女,漢族,甘肅省慶陽市寧縣春榮鎮人,現供職于寧縣米橋初中,中教一級職稱,大學本科學歷,主要從事初級中學數學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