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麗
一、什么是歷史解釋能力
歷史解釋能力是指以史料為依據,以歷史理解為基礎,對歷史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態度、能力與方法。將零散而混亂的過去信息整理成有條理的歷史知識是歷史解釋的基本任務;探討因果是歷史解釋的重要形式。
歷史選擇題依托史料敘述,以最佳選項形式來考查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研究高考試題,注重解讀史料,探討事物的因果,提升學生核心素養。
二、高考歷史選擇題突出考查考生歷史解釋能力
2019年全國一卷12道選擇題突出了對考生歷史解釋核心素養的考查。現分析如下:
24.據學者考訂,商朝產生了17代30位王,多為兄終弟及;而西周產生了11代12位王。這反映出
A.禪讓制度的長期影響
B.王位繼承方式的變化
C.君主壽命的時代差異
D.血緣紐帶關系弱化
史料敘述了兩個歷史現象:一為商朝17代30位王,王位繼承方式多為兄終弟及;二是西周11代12位王。這兩個歷史現象呈現出王位的變化信息:西周相對商而言,朝代和王的數量減少,這表明朝代的更替和王位的變更趨于平緩。結合西周歷史時期重要政治制度分封制的特點:嫡長子繼承制的特點,能合理解釋朝代的更替和王位的變更趨于平緩的歷史原因。此題考查了考生閱讀、理解、推理的能力,也就是史料實證的素養。
25.漢武帝時,朝廷制作出許多一尺見方的白鹿皮,稱為“皮幣”,定價為40萬錢一張。諸侯王參加獻禮時,必須購皮幣用來置放禮物,而當時一個“千戶侯”一年的租稅收入約為20萬錢。朝廷這種做法
A.加強了貨幣管理
B.確立了思想上的統一
C.削弱了諸侯實力
D.實現了對地方的控制
史料所述的是中央與地方諸侯王勢力的經濟現象。把這種現象放到漢武帝大一統的歷史背景下分析,就得出朝廷對諸侯王做法所產生的結果。時空素養凸現。
26.唐代之前,荊楚民間存在一種祈求豐收的“牽鉤之戲”,至唐代稱作“拔河”,廣為流傳。唐玄宗《觀拔河俗戲》詩云:“壯徒恒賈勇,拔拒抵長河。欲練英雄志,須明勝負多……預期年歲稔,先此樂時和。”據此可知,在唐代
A.江南文化成為主流
B.耕戰結合觀念深入人心
C.陽剛與力量受到推崇
D.詩歌以描寫宮廷生活為主
此題歷史敘述與選項之間的推理,考查了史料實證的歷史學科素養。唐玄宗的詩贊美了在拔河習俗中所體現的英勇氣概,可以推知唐代崇尚陽剛與力量的社會風尚,卻無法推論出耕戰結合觀念到底是否深入人心。
27.明中后期,大運河流經的東昌府是山東最重要的棉花產區,所產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攬,沿運河運至江南,而后返銷棉布。這一現象產生的主要因素是
A.交通方式的變革
B.土地制度的調整
C.貨幣制度的改變
D.地區經濟的差異
山東東昌府是產棉區,棉花流向江南,生產成為棉布,這一現象出現在明朝中后期,結合所學知識,明代江南地區紡織業發達的經濟特征,就合理解釋了這一現象出現的原因。時空素養凸現。
28.下表川沙縣部分名人簡歷表
表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毗鄰上海的川沙縣部分名人的簡歷,說明當時國內
A.科舉取士轉向選拔實務人才
B.傳統社會結構受到沖擊
C.儒家的義利觀念被拋棄
D.新式工業在經濟中居于主導
把材料所述的三位名人簡歷表加以對比,發現其中的關聯:三位都出身科舉,但都從事的是近代工業。結合19世紀末20初歷史階段特征,最合理的解釋是傳統社會結構受到沖擊。時空素養和史料實證素養相結合。
29.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學”“平等”“民主”等詞出現頻次大體相當;1919~1922年,“民主”出現次數不到“科學”的1/10,不及“革命”的1/20。這種變化可說明
A.新文化運動主流思想發生轉變
B.國民革命運動受到民眾普遍擁護
C.資本主義政體模式被知識界否定
D.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改變
史料敘述中,通過數據的對比分析找出,在1919~1922年,“革命”一詞出現的比例最高,其次是“科學”。把這一現象定位這個特定的時空,最合理的解釋是民族救亡運動興起,知識分子關注更多的在救亡層面上。而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為中國知識分子提供了救亡的道路,宣傳馬克思主義成為潮流。時空素養凸現。
30.1940年,毛澤東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資產階級還具有一定的革命性,這是中國與俄國的不同之點,在俄國“無產階級的任務,是反對資產階級,而不是聯合它”。毛澤東的分析意在
A.借鑒俄國革命的經驗
B.擴大中國共產黨的階級基礎
C.闡釋中國革命的性質
D.批判右傾錯誤的危害
史料敘述中,毛澤東的觀點是基于中國社會性質和國情所作出的分析和論斷。把這種論斷置于1940年分析,此時正處于抗戰時期,國共聯合抗日,毛澤東主張聯合資產階級應是服務于民族戰爭的需要。時空素養凸現。
31.據統計,1954年1月到4月,中國科學院圖書館上海分館俄文書刊借閱總數為1953年同期的5倍,為1952年同期的50倍,東北各研究所俄文書刊借閱量也大幅增加。這表明當時
A.科學研究已與國際前沿接軌
B.科教興國戰略已展開
C.對蘇聯經驗的反思蔚然成風
D.工業化建設需求迫切
歷史敘述的時空是1954年的上海與東北,內容是俄文書刊借閱量的增加。結合1954年特定的歷史背景:中國正處于一五計劃時期,一五計劃得到了蘇聯的大力支持,東北是共和國工業的長子等信息,合理解釋了材料現象的原因。
32.在古代雅典城邦,陪審法庭幾乎可以審查當時政治生活中的所有問題,甚至包括公民大會和議事會通過的法令,并進行最終判決。這說明
A.法律服從民眾意愿
B.判決體現權力來源
C.全體公民參與政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史料敘述了古代雅典城邦陪審法庭的職能。由“審查”和“最終判決”的職能,合理的解釋只有C。判決體現權力源自陪審法庭。史料敘述本身就包含了這種角度的解釋。史料實證素養凸現。
33.有研究認為,美國獨立后不到半個世紀,拉丁美洲經過獨立戰爭,推翻了殖民統治,但拉美國家并沒有像近鄰美國那樣獨立后進入現代化的快車道,而是發展停滯,究其原因,殖民統治難辭其咎。“難辭其咎”主要是指殖民者在拉丁美洲
A.奴役掠奪土著居民
B.建立的殖民統治最早
C.進行了大量的移民
D.移植了本國生產方式
此題考查考生的唯物史觀素養。題干材料對歷史原因解釋的探討中,要求考生把歷史原因準確闡述出來。材料敘述已經定位于生產力的角度(拉美國家……進入現代化的快車道),故歷史原因正確的描述是“移植了本國生產方式”。這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中“生產方式的變化引起社會形態的變遷”的原理。
34.工業革命前,英國礦井里使用蒸汽唧筒抽水。1765年,修理過唧筒的瓦特發明了一種單動式蒸汽機,后在工廠主的合作和資助下,終于改進制成“萬能蒸汽機”,并廣泛使用到工業領域。該過程表明,第一次工業革命期間生產領域的主要發明創造
A.源自于勞動實踐
B.依賴于科學理論的突破
C.取決于資金保障
D.得益于各階層廣泛參與
史料敘述中提到的信息“修理過唧筒的瓦特”,“終于改進制成萬能蒸汽機”與“該過程表明”,角度指向明顯:“勞動實踐。”這符合第一次工業革命主要發明創造的特點。史料實證素養凸現。
35.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一些青年藝術家在瑞士組成藝術群體“達達派”。他們用紙片、抹布、電車票、火柴盒等進行創作,甚至把瓷質的小便器命名為“噴泉”搬上展覽會。這類作品
A.抒發了浪漫情懷
B.遵循了寫實原則
C.突出了理性思維
D.表達了幻滅反叛
歷史敘述空間是“瑞士”,永久中立國。現象是“達達派藝術”的表現方式,創作元素隨意,體現了反傳統的特點。把“中立國”和反傳統的表現手法這些信息放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背景下分析:戰爭帶來了破壞和混亂,“達達派藝術”表現了反戰爭反傳統的特性。史料實證和時空素養凸現。
三、歷史解釋核心能力的養成
從上述選擇題的分析過程中,不難看出,歷史解釋能力的養成,離不開以下思維品質活動。
唯物史觀思維。唯物史觀是學習和探究歷史的核心理論和指導思想,它有助于我們通過歷史的繁雜表象,認識歷史的本質。要特別關注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在歷史選擇題的講解過程中,要善于運用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同時每一個后者都會對前者產生反作用等等馬克思唯物主義史觀來解讀史料。
時空觀念思維。時空觀念是了解和理解歷史的基礎。任何歷史事件都是在特定的,具體的歷史時間和地理條件下發生的。只有將歷史事件置身于歷史進程的時空框架中,才可能對歷史史料有準確的理解。在閱讀歷史選擇題史料時,提醒學生首先就要根據時間信息或者文字信息判斷出歷史敘述的時間和空間,學會建立特定時期的歷史現象和特定歷史時期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的關聯。
史料實證思維。史料實證是學習和認識歷史所特有的思維品質。歷史過程是不可逆的,認識歷史只能通過現存的史料遺存或史料敘述。因此對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偽存真,這是歷史學的重要方法。在選擇題中,歷史情景材料的設置,一定包含了史料選取者的意圖。在引導學生解讀史料時運用史觀和時空觀念辨析的同時也要注重分析史料作者或選取者的意圖,來判斷史料敘述和選項(也是史料敘述)的真偽和價值。要善于從史料敘述中提取信息,作為形成歷史認知的可靠依據。
家國情懷素養。家國情懷是學習和認識歷史在思想、觀念、情感、態度等方面的重要體現。通過對相關史料的分析,引導學生從歷史角度形成對祖國的認同感;從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歷史發展趨勢中,形成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了解認同中華優秀文化傳統,認識中華文明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等等。中國古代史和中國近代史浩瀚的史料敘述,命題者都很容易的選取材料來突顯家國情懷。
上述思維品質和歷史解釋被稱為歷史學科的五大核心素養。這五種核心素養是一個相互聯系的整體,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家國情懷最終體現在歷史解釋能力中;或者說,合理的歷史解釋體現了解讀者的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家國情懷等素養。當然,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養成,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有針對性的強調學科素養的對應。高考歷史選擇題盡管史料涉及面廣,但史料敘述短小,閱讀難度相對不大,命題規范,學科思想突出,教師應充分利用近五年高考選擇題試題,帶領學生,分析材料,運用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家國情懷等思維品質來形成正確的歷史解釋,促成學生歷史解釋核心素養的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