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近年來涉老群體問題在我國越來越頻發。伴隨人口老齡化和城鎮化快速發展,由于大腦功能的退化和離退休前后生活的急劇變化,85%的老年人或多或少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抑郁是威脅老年心理健康的最主要和最經常出現的問題之一,隨著人口結構的老齡化及高齡化,這種威脅將越來越大。社會以人為本,治理的對象是以人為中心的社會事務,治理的過程是多元主體的群體決策過程,治理的路徑之一是面向人的心理建設。本文從老年抑郁一點切入,討論如何從社會的角度進行老齡化社會的治理。
關鍵詞:老年抑郁;老年焦慮;社會心態; 群體決策
社會治理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越來越引起重視社會治理是由多元主體通過包括民主協商、共同決策在內的多種方式管理社會公共事務的過程。在今天,社會治理要系統性地、有計劃地解決社會治理主體、客體以及治理過程中各種心理方面的問題, ?國家和社會的各個層面都要開展必要的心理建設。
1.老齡化社會問題
老齡化社會是指老年人口占總人口達到或超過一定的比例的人口結構模型。按照聯合國的傳統標準是一個地區60歲以上老人達到總人口的10%,新標準是65歲老人占總人口的7%,即該地區視為進入老齡化社會。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近年來涉老群體問題在我國越來越頻發。
當個體面對壓力時,高的社會支持通過給予當事人直接的物質、信息和情感支持,使個體在應對壓力時具備更多的資源,從而在客觀上減輕了壓力的水平,對個體身心健康具有重要作用。大量研宄表明良好的社會支持與老年人心理健康有密切關聯。
2.老年抑郁的社會調查結論
本文采取方便取樣的方法,在社交網絡上進行問卷調查,了解當前老年人面臨的家庭支持和社會支持問題現狀。
2.1老年抑郁現狀及影響因素
中國科學院在東北、華北、華中等全國七大區域,對老年人抑郁狀況展開研究,發現城市社區中老者的抑郁情緒檢出率高達39.86%。這一數字在北京大學的研究中得到了交叉驗證。《中國健康與養老追蹤調查》稱,到2011年底,60歲及以上的中國人約有1.85億,其中40%有程度較高的抑郁癥狀,約7400萬人。
抑郁是指個體在一段時間內感到無精打采、遲緩低落的一種不良情緒體驗。老年抑郁的影響因素很多,相關研究表明空巢、離異以及喪偶的老年人易患老年抑郁,老年人生理機能退化甚至喪失, 很容易對生活和生命產生厭倦情緒。比如常見的老年性疾病 :視力減退(包括白內障、青光眼、黃斑病變等)、痛風、心腦血管病、癌癥等 ,患病老人有四到五成的可能出現抑郁狀況。
養老也離不開子女。愿意在養老院、老年公寓、社區養老機構等地方度過晚年的老人,只有2.2%。剩下的人都離不開子女,而要求子女同住或住在附近的老人,占比高達81.6%。但現實卻是:老年人群體中,36.8%與配偶單獨居住,9.2%獨居,近半老年人缺乏子女的關照。老年人社會活動減少,比較依賴孩子,如果孩子不能給予照顧和關愛,也容易誘發部分老人的身心問題。
2.2通過心理學手段解決老齡化社會中老年焦慮的手段
通過問卷調查結果來分析,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幾個結論:
(1)填寫調查的中青年人群中,與老人的見面頻率頻繁的人居少數,大部分人與老人的見面頻度處在一年2-10次。其中,10-20歲的青年人相較于30-40歲的中年人與老年人的見面頻率更少;
(2)填寫調查的中青年人群中,與老年人關系普通-較好的人居多數,非常親密的則偏少一些。其中顯然中年人與老年人的關系更為親密。
(3)總體來看,大部分人有將老年人留在家中照顧的意愿,其余的人則希望有保姆來照顧老人或者送到養老院。
筆者認為,想要通過心理學的手段來解決社會中的老年抑郁問題,最為有效的便是從老年人的人際關系入手,其中家庭因素最為重要。
3.研究結論
社會支持是心理健康的保護因素,這已經在研宄者中達成了共識。大量研究表明,社會支持在增進個體心理健康方面有重要作用,能緩解個體心理壓力,消除心理障礙.結合本次研究搜查的文獻及調查,筆者認為在社會治理上,可以通過結合心理學知識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3.1從根本上盡量規避老年抑郁的病發
文化知識、身體健康這些因素我們難以控制,取決于人們個人的成長狀況和生活環境,但是在老年人的心理問題中,社交問題是占了很大的比重的。在社會政策上,我們可以對于中年社交進行一些拓展,鼓勵人們同他人進行交流,從而建立較為穩健的深層關系;
3.2增強老年人的社會自信
由于失去工作,老年人退出社會視野,失去了許多的關注;社會的變遷,淡化了老年人和年輕人的聯系,使得雙方互相無法進行良好的溝通和互相理解,導致了老年人與現代社會的主體產生脫節。政策上,我們一方面要鼓勵各個工作場所開放老年人就業機會,一方面也要鼓勵老年人克服心理障礙,去參與一些工作。在與年輕人的聯系方面,我想或許可以針對中年人進行適當的科普和教育,讓中年人作為鏈接,加強年輕人和老年人的聯系。
3.3若老年人已患上抑郁癥,更應適當處理
由于歷史上傳統的觀念和偏見以及精神疾病的復雜性,精神病患者及其家屬被貼標簽,常常受到嚴重的歧視,為患者回歸社會生活帶來障礙。 我們在改善病人的治療環境上一定要有大的舉措,讓整個治療過程中的空間布局、氛圍、語言交流等都做到溫馨有愛,有利于老年人在這里恢復身心健康。
有句話說得好:“關愛老人,就是關愛我們的明天”。全社會都應該重視老年人的身心問題,讓他們有一個溫暖舒適的晚年生活。
參考文獻:
[1]李曉芬,陳曉,杜秀榮,李延翠,蘇愛華.老年人心理安全感與家庭關懷度的相關性研究[J/OL].全科護理,2018(16):1924-1926[2018-06-28].
[2]陳玲玲,曾慧.簡版老年抑郁量表(GDS-15)在老年抑郁評估中的應用現狀[J].當代護士(下旬刊),2017(12):13-16.
[3]辛自強.社會治理中的心理學問題[J].心理科學進展,2018,26(01):1-13.
作者簡介:馮榮欣(1967.4-),女,漢,河北保定,副教授,大學本科,研究方向:管理學、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