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晉麗
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保持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文山要發展優質農業、特色農業與高效農業,實現農業現代化,主要面臨著石漠化山區農業生產成本高、價格持續走低、市場競爭力低的發展瓶頸。結合文山農村金融發展的經驗,開展農村社保基金政策助推農業供給側改革研究,具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1.農業供給側改革與農村社保政策支撐的問題分析
從當前我州“三農”發展的實際來看,農業生產資源分配與供給側主要存在著“四高四低”的問題:
1.1農業生產成本高——農業競爭力低
農業生產成本高的原因在于文山農業基礎設施“短板”突出,尤其表現為:一是以水利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滯后,農田有效灌溉率低。二是農村公路和田間道路建設滯后,道路硬化率低,。三是石漠化地區、山區半山區比重太大,造成農業生產基礎設施投入高、投資回報率低。
1.2重點農產品(三七)庫存高——價格持續徘徊在低位
一是產業結構不盡合理,種植業經濟比重過大、加工業規模不足、流通業主導不夠;二是隨著現代科技的進入,三七種植地開始向文山周邊地區蔓延,產量的擴大及質量的降低導致價格斷崖下跌,源產地的三七產業受嚴重影響;三是州內三七加工業同質化競爭嚴重,州內企業三七產品有166個批文,涉及藥品、保健品、化妝品、食品4大類121個產品,但大多數產品銷售額不大。
1.3農村人口基數高——人均耕地占有率低
全州總耕地面積為23.13萬公頃,有農業從業人口226.5萬人,人均耕地面積1.53畝,僅為全省平均水平的46%、世界平均水平的44%、美國平均水平的14%。在耕地面積中,常用耕地面積更少,“人多地少”的現實問題導致了“養牛為耕田、養豬為過年、養雞為花錢(零用錢)”的自給自足小農思想嚴重。
1.4傳統農業成分比重高——優質高效農業比重低
產業區域分工程度低和產業雷同問題突出,適應市場多元化、多樣化需求的優質農產品少,在農產品總量出現階段性過剩的同時,結構性矛盾十分突出,表現在農業生產結構與市場需求結構不相適應,現行農業生產結構不能很好地滿足現階段城鄉居民對農產品多樣化、優質化、專用化的消費需求。
2.文山州農村社保基金政策撬動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思路建議
我們認為,做好偏遠邊境山區的農業供給側改革,應緊緊圍繞補短板、降成本、調結構、提質量、關鍵產業去庫存“五大任務”,切實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強化農業管理體制改革,調整優化糧經結構、產業結構,保障文山農業的質量,提升文山農業開放型經濟的競爭力和話語權。
2.1創新政府投入機制
2.1.1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一是要補齊農業生產中水利、電力能源、道路基礎設施建設的短板,進一步改善農民的生產條件,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保障農業生產質量;二是要補齊農業生產中信息化的短板,大力推進農村信息化硬件基礎設施建設,降低農民信息化成本,加強農村農產品流通領域的冷鏈、物流、倉儲等基礎建設,全力解決城鄉之間信息不對稱問題;三是要補齊山區土地資源緊缺的短板,大力實施中低產田地改造及農田整治工程,提高耕地質量,確保耕地的可機械化、規模化開發。
2.1.2充分撬動社會資本投入。堅持“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參與、全黨動員、全民動手、全社會參與”的思路,注重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發揮政府、市場、社會的力量。一是圍繞經濟體制改革,進一步降低社會參與公共交通項目建設的門檻,拓寬民間資本投資渠道,吸引企業、外商、個人等社會資本、民間資本,多種方式參與鄉村產業道路、灌溉溝渠等項目建設;二是按“誰投資、誰受益,誰經營、誰受益”的原則,對涉農準公共產品的收益性進行準確分割,有效避免“搭便車”行為,降低財政支出負擔,保障私營資本的合法收益;三是進一步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清理不合理審批項目,降低行政審批門檻,強化行政管理的陽光操作,逐步清理行政機關在開展公私合作項目中的不誠信行為,為推動農用項目公私合作營造良好的政治行政環境。
2.1.3探索開展政府(社會)收儲。一是建立完善以三七為主的主要農產品收儲機制。二是建立以土地為主的農村產權資源收儲機制,推進農村資源資產的營銷管理,以村集體或者鄉(鎮)人民政府作為發起人,將土地連片規模化“存入”合作社,建立“土地”銀行,土地銀行為存入土地的村民發放土地利息,并向種植大戶、涉農公司等經營單位貸出土地并收入利息,推進農業的規模化、集約化經營。三是發揮財政資金對收儲機制的杠桿作用,撬動社會資本參與收儲工作,有效壯大收儲資金額度,提高收儲能力,提升收儲機制對市場的影響力,提振市場信心。
3.加大農業發展的政策性補貼
3.1抓好農業生產補貼
積極推動現有“大水漫灌”式的耕地補貼發放方式,實施“以獎代補”的扶持方式,結合實際將種植補貼直接補助到生產經營戶手上,大力開展農業生產種植業補貼,鼓勵農民、創業青年、企業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充分挖掘土地利用資源,有效防止土地閑置撂荒等資源浪費的現象發生。進一步開展獎勵性補貼,扶持發展規模型農業,逐步擴大經營大戶數量,鼓勵經營主體科學擴大農業生產規模,實現農業專業分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做大文山農業。
3.2 抓好農業貸款的利率補貼
強化以扶貧為引領的利率補貼政策,有效整合部門的政策資源,對扶貧辦的“到戶貸款”、“項目貸款”,婦聯的“婦女扶貧貸款”和組織部的“扶持大學生村官的創業基金”嘗試開展“一口出”的辦法發放貸款,放大貼息政策的實施效果,提高農民辦理貼息貸款的成功率和效率,降低農民的辦理成本。
4.抓好農業補貼機制創新
一是提高補貼辦理效益,進一步完善農業補貼機制,充分利用現代技術。二是健全補貼品種和類型,進一步拓寬補貼領域,穩步做好農業生產各個階段和環節的補貼,完善設施農業、機械農業、服務型農業以及農業社會化發展的補貼政策,逐步提高文山農業的現代化水平。三是強化農業補貼政策實施監管,有效引導公眾對補貼政策實施的問政、參政和監督,實施補貼政策的陽光化操作,重點打擊各種“權力尋租”等腐敗行為,真正做到問需于民、施政于民、監督于民、成效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