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師媛
摘要:日本泡沫經濟之后,隨著城市化的發展,觀念的轉變,“一生都不會結婚”的單身現象日益嚴重。這對于少子高齡化的日本社會來說,給社會和經濟帶來了巨大的壓力。本文通過文獻調查日本現代社會的單身現象的現狀及原因,分析由于單身所引起的社會問題,并從政策、自身和社會方面闡述了應對策略。這對中國潛在的單身者微增傾向有著一定借鑒意義,對中國未來的經濟走勢也有一定啟發。
關鍵詞:日本現代社會;單身現象;婚姻觀
大辭林將“單身”定義為“沒有配偶者的狀態”。也就是說單身包含了“未婚”和“(已婚)死離別者”。近年,日本的未婚率仍然很高,男女的未婚率都在上升。在多數未婚者當中,有的人有結婚的意向并打算晚婚,也有的年輕人想結婚卻無法結婚。根據總務省的國勢調查,與1995年的未婚率相比,2015年的男女未婚率都在上升。可以說日本已進入“結婚難時代”。
在日本有很多關于單身現象的研究。荒川和久(2017)認為,離婚率的上升和配偶的去世帶來的高齡單身者的增加等, 造成了日本社會的單身化,日本現代社會經濟由“群”轉變為“個”,人們的消費意識也發生變化,未來將有可能產生愛情和性欲的分離。另外,山田昌弘(2019)重新定義了婚姻,認為婚姻是性關系的排他性和恒常性的關系,并指出結婚困難的原因主要是經濟和親密性的分離,指出日本將越來越不需要結婚。在中國,有《日本的晚婚化、非婚化問題》這樣的論文,從女性化的視角分析日本近年來的晚婚非婚化,究其原因是就業市場的嚴峻、性的自由化以及對婚姻的恐懼感這三個方面, 指出解決單身現象需要正確婚姻價值觀的形成以及政府和企業政策的支持。
本論文以先行研究為基礎,分析了日本現代社會單身現象的現狀、原因、影響和對策。不但可以了解日本單身者的心理,還能了解單身對社會的影響,可以說對中國單身者有一定啟發。
1.日本單身現象——單身現象的現狀
所謂單身,就是沒有配偶者的狀態,也就是說“未婚”和“死離別”兩種狀態。比較2010年和2015年的男女未婚率,20歲~30歲和40歲~50歲的男女未婚率持續增加,特別是45歲以上的男女未婚率上升顯著。初婚年齡男女平均為30歲左右,如果在30歲出頭時不能結婚,就可能會終身未婚。終身未婚是指50歲未婚的人,將來也被認定為沒有結婚的意向。
男女未婚率從70年代中期開始呈上升趨勢。據預測,從現在開始男女未婚率仍有逐年增加的趨勢。男女死離別率都持續大幅上升的話, 2025年之后男女死離別率也會保持上升趨勢。
認為“總有一天會結婚”的未婚者所占比率仍然很高,而認為“一輩子都不會結婚”單身者的微增趨勢仍在持續。另外,結婚之后婚約者死亡或與婚約者離別的人所占比率呈上升趨勢。
2.日本現代社會單身現象的要因
2.1社會要因
單身現象的形成與現代日本社會特有的環境相關。說到特有的社會環境,主要就是婚姻觀的變化、工作女性的增加和性革命的影響這三個方面。
2.1.1 婚姻觀的變化
男性和女性對結婚的看法不同。對男性來說,結婚只是人生的一個必經點,但對女性來說,結婚會使人生發生巨大的變化。2016年“關于男女共同參與社會的世論調查”中,反對“丈夫顧工作,妻子顧家庭”的人比贊成的人多。另一方面,認為“在對方不滿意的時候離婚就好”的人比以前有所增加,因此對離婚的心理上的抵觸心理也逐漸淡化。像這樣,日本社會的獨身現象有可能更加嚴重。
2.1.2 工作女性的增加
根據總務省的“勞動力調查”,2018年15歲以上的女性勞動力人口與前年相比有所增加。年收入越低的男性終生未婚率越高,相反年收入越高的女性越容易終生未婚。本來女性就有“和年薪比自己高的男性結婚”的意向,而找這樣的結婚對象變得更加困難,所以女性會停留在單身的狀態。
2.1.3 性革命的影響
從60年代后期開始的性革命運動中,不僅是歐美,包括日本在內的許多年輕人也開始主張“即使不結婚也想享受性自由”的觀點。接著,年輕人掀起了性革命運動。性革命運動之后,即使有愛也不一定要結婚,結婚的必要性也會漸漸喪失。
2.2經濟要因
1991年以后,在泡沫經濟崩潰的時期,日本的單身人數急速增加。荒川和久發現,年收入與未婚率密切相關。日本泡沫經濟破滅后,勞動者的工資不斷降低,當時的女性有著和收入比自己或自己父親高的男性結婚的意愿,但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日本增加了勞動力成本低的非正規雇傭。隨著非正規雇傭勞動者的增加,在他們的收入很難提高的情況下,女性很難找到比自己收入高的對象,因此未婚化越來越嚴重。
2.3個人要因
2.3.1 結婚的意愿
2015年出生動向基本調查報告顯示,認為“以后總會結婚”的未婚者比例仍處于較高水平。認為“在找到理想的結婚對象之前不結婚也沒關系”的男女都超過了半數。男女都為了“行動和生活方式自由”而選擇單身。結婚的障礙中選擇 “結婚資金”的人最多。隨著非正規職的增加,年輕人因為經濟上的壓力和生活方式的自由,結婚的欲望越來越低。
2.3.2 交往機會的減少
在日本現代社會,正式員工的工作時間增加,與同事交往的機會減少。根據2015年的結婚意識的調查,回答“本來就沒有交往機會”的男女都超過了半數。單身者在經濟壓力下,心理上對交際感到不安。
另外,日本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非正式員工的數量增加,導致員工不得不投入工作,從而失去了員工之間交流的機會。單身者處于想結婚卻無法結婚的狀態。加上經濟上的不安,日本現代社會的單身者正處于嚴峻的狀態。
3.日本現代社會單身現象的社會影響
3.1未婚化
未婚是指“有結婚的意向,但沒有結婚”的單身者。晚婚也包含在未婚中。男性和女性的平均初婚年齡都在上升,女性傾向于和收入高于自己或自己父親的男性結婚。高速成長期很容易找到這樣的男性,但是到了經濟的低成長期就很難找到理想的結婚對象,于是很多女性推遲結婚,導致無法結婚的男女人數越來越多。
3.2少子化
單身現象被認為是影響少子化的主要因素。在日本現代社會,出生人數很多的年齡層有配偶率的低下,與出生率低下有直接關系。日本的出生數在2000年以后有減少的傾向。原本未婚化和少子化的聯系就無法切斷,如果日本現代社會的年輕人加速未婚化的話,出生率就會進一步下降,從而加速少子化的進程。
3.3對社會經濟的影響
可以預見,今后日本將會出現以單身者為中心的經濟社會,也就是“單身經濟”。隨著“單身”這個詞的扎根、面向單身的服務和商品登場等,日本的消費意識發生了變化。與過去的消費方式相比,現在逐漸向單身經濟方向發展,從所謂的“群”向“個”轉變。
4.日本現代社會單身現象的對策
4.1社會面
作為解決日本現代社會單身現象的不可缺少的對策,“婚活”可以說是人人皆知的活動。這是模仿了表示就職活動的“就活”的造詞,作為2009年流行語大賞的第一名開始出現。作為新生事物,盡管婚活并不完美,但它是解決日本現代社會單身現象和少子高齡化不可缺少的一環,因此為了長期促進婚活,社會各界的支持也是必要的。
4.2經濟面
泡沫經濟破滅后,隨著非正式員工的增加,男性收入減少。女性很難找到理想的對象,結婚率下降。為了改善這種窘境,完善育兒支援政策和給有結婚意向的雇傭者發放補助金是促進結婚的方法。那樣的話,結婚欲望不強的男女應該會重新考慮結婚的事情。
4.3個人面
關于單身現象的個人要因,主要是結婚意愿和交往機會的減少,而對策是普及結婚意識和“夫婦別姓”。
由于男女的結婚意識都在變化,行動的自由是主要原因,因此在學校教育中加入“家庭課”,讓青少年從學生時代開始就能理解家庭責任,也有助于減少對婚姻的恐懼感。并且,以“夫婦別姓”的事實婚姻形式,在不提交結婚申請的情況下結婚等方法,也可以改善單身現象。
5.結論
本論文論述了日本的單身現象。現在日本的單身者有逐漸增多的傾向。
在日本現代社會,隨著“丈夫顧工作,妻子顧家庭”的傳統觀念的改變,進入職場的女性也越來越多。在性革命運動之后,性和婚姻被割裂,結婚的欲望逐漸下降。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日本非正規雇傭的增加,在無法補助生活的情況下,未婚化越來越嚴重。男女都是為了“行動和生活方式自由”而選擇單身,因為“結婚資金”而不結婚。
原本未婚化和少子化的聯系就無法切斷,如果日本現代社會的年輕人加速未婚化的話,出生率會進一步下降,少子化的進程也會加快。在社會經濟中,逐漸出現了對單身者有利的個人服務,也就是所謂的從“群”向“個”的轉換。
為了解決單身現象,每年盛行的“婚活”是不可缺少的。利用“婚活”,可以制造邂逅的機會。另外,經濟方面的育兒支援和結婚補助金的發放也能改善單身現象。而從中學開始開設“家庭課程”、“夫婦不同姓”的事實婚姻制度也有助于改善單身現象。
中國的單身人數也在增加。隨著學歷的上升,年輕人推遲結婚,與以前的結婚年齡相比,現在的婚期可能正在推遲。而通過對日本現代社會單身現象的研究,可以明確了解日本年輕人的結婚心理,了解單身現象對社會的影響。
(指導老師:程池 講師)
參考文獻:
[1]荒川和久. 超ソロ社會「獨身大國·日本」の衝撃 [M]. 株式會社PHP研究所.
[2]山田昌弘.結婚不要社會 [M].朝日新聞出版社.
[3]焦剛勇.論社會現象的性質 [J].社會學研究.
[4]馬麗萍.關于日本晚婚、非婚問題的研究[D].外交學院.
[5]任景賢.從“婚活”現象看現代日本年輕人的結婚觀 [D]. 湖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