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得喜
摘要:我國城鎮家庭資產配置行為決定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走向,是實現金融領域健康發展的重要元素。分析城鎮居民家庭資產配置行為后,有較多的因素左右居民的行為,特別是居民缺乏正確的理財理念與方法,導致家庭資產配置效果不佳。因此,通過家庭資產配置行為的有效分析,可以為城鎮居民提供有效的家庭理財建議,在提高資產配置效果的同時促進國家經濟健康并快速地發展。
關鍵詞:家庭資產配置;行為分析;理財;措施
1.家庭資產配置概述
每個家庭在經營過程中都需要對自己擁有的資產進行合理化配置,進而達到充分利用家庭資產實現升值的目的,達到提升生活水平的目標。在家庭資產配置過程中涉及到兩個方面內容:第一,配置的實施者。執行資產配置的家庭成員是實現資產有效配置的重要角色,通過運用配置者的理財理念與方法將資產配置落實到實際中。第二,需要配置的資產。在家庭資產配置中,配置的資產為主要對象,通過執行者對各項資產進行配置,達到升值及創建收益的目的。其中,配置的資產是由家庭金融資產與家庭非金融資產兩部分組成。在家庭金融資產中,包括現金與現金等價物、股票、債券、基金、保險、銀行理財產品;在家庭非金融資產中,包括房地產、黃金兩項內容。家庭成員要對自己擁有的每一項資產都要進行合理化配置,才能達到提升價值、創建收益的目的,并且還要在此過程中實時關注國家政策與金融領域的相關信息,進而作為資產配置的指導實現配置目標。
2.影響我國城鎮家庭金融資產配置行為的因素
2.1個人生命周期會對家庭資產配置行為產生影響
經過深入性的分析及根據相關研究數據可知,不同年齡段的城鎮居民以家庭資產配置存在不同的配置思想與行為,可表現在五個年齡段:三十歲以下、三十至四十歲之間、四十歲至五十歲之間、五十歲至六十歲之間、六十歲以上。而每個年齡段中都是以現金與銀行存款的總和高于其他資產配置方式,表明大部分人群的資產配置行為中都是以銀行為配置核心。其中,以三十歲以下和五十歲至六十歲之間的人群最為突出,原因是三十歲以下的人群含有較少的家庭收入,家庭成員處于事業的初期階段,并且還會因為生活需求處于還貸的過程中,因而將更多的資金投放于銀行儲蓄中,達到穩定資產的目的。而五十歲至六十歲之間的人群是因為即將面臨退休,導致家庭持續性收入會降低,為了穩定自己的資產選擇銀行存款的配置行為。理財與股票等具有風險性的投資行為,在五個年齡段中呈現出U型的狀態,在四十歲至五十歲階段的人群會較少地選擇有風險性的資產配置行為,原因是在年齡不斷增長后,即使家庭收入呈現出不斷增加的趨勢、理財意識與風險承受能力也逐漸加強,但是因為生活需求中會支出較多資產,比如子女教育投資、房產投資等,導致剩余的資產應用于有風險性投資中的部分較少。在股票投資方面,五十歲以上人群呈現出投資人數逐漸增加的趨勢,主要是五十歲以上人群因退休有更多的時間去關注股票,能夠運用充足的時間實現專業性投資。從五個年齡段的總體角度來看,三十歲以下人群在配置家庭資產時會過多地選擇理財產品、股票、基金,表現出這類人群年輕有活力,對金融產品投資具有較高的興趣。而四十歲至五十歲之間的人群在各方面的資產配置方面處于平均狀態中,但是卻表現出多樣化配置的現象。
2.2收入對家庭資產配置行為的影響
城鎮居民在配置家庭資產時會先站在家庭成員總體收入的角度,對資產進行合理化配置,如果家庭成員總體收入較低,對于具有風險投資的行為會很少涉及;若家庭成員總體收入較高,并且刨除生活所需投入的費用會剩余更多的資產,會在配置時涉及到理財產品與股票等具有風險性的投資中。經過對每個年齡階段人群的資產配置分析后,家庭收入屬于中等收入的層次所選擇的配置行為是銀行儲蓄;家庭收入屬于高等收入的層次所選擇的配置行為屬于多樣化投資,并且為金融產品的創新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另外,如果家庭收入呈現出逐漸增加的趨勢后,家庭成員的資產配置行為會發生變化,會產生“讓錢生錢”的思想意識,進入到理財、股票、基金等風險性投資領域中,實現提升經濟收益的目的。可見,收入是決定家庭資產配置行為的重要元素,并且在收入變化的同時資產配置行為也會隨之變化,而且還會朝向多元化資產配置方式方向發展。
2.3不同教育水平對家庭資產配置行為的影響
經過研究學者的深入研究后發現,不同教育水平的家庭存在著不同的資產配置行為,表現在四個教育階段:初中及以下學歷、高中與中專學歷、大專學歷、本科及以上學歷,從研究數據可以看出,本科及以上學歷的人群中以銀行存款居高,理財產品投資處于第二位,第三位為股票,然后依次為現金、保險、債券、基金;大專學歷的人群中,也是以銀行存款排名第一,理財產品投資行為排居第二,股票投資也是位列第三,然后依次是現金、保險、基金、債券;高中與中專學歷的人群中,排名第一的仍然是銀行存款,股票位居第二位,理財產品排名第三位,然后依次是現金、保險、基金、債券;在初中及以下人群中,與上述三類人群相同依然是銀行存款排名第一,而現金的排位卻提升至第二位,第三位屬于股票投資行為,然后依次是理財產品、保險、基金、債券。從上述四類人群的資產配置行為中可以發現,銀行儲蓄是所有人群的主要投資對象,拿出一部分資產投資于具有風險性產品中。教育水平較低的人群會偏愛安全性高、流動性強的配置行為,而在教育水平不斷提高下表現出資產配置行為多樣化,并且持有的各類金融產品之間的比例呈現出逐漸縮小的趨勢。
2.4國家政策及個人需求對家庭資產配置行為的影響
家庭資產配置行為中還會投資于房產與黃金方面,在房產投資方面會涉及到國家政策的影響。國家為了健康的發展會對各行各業在不同時期制定出不同的政策,特別是房產投資方面,因為“炒房”行為已經造成房產價格不斷升高,會產生較高的泡沫而影響我國房產行業不良發展。因此,國家采取了強制性政策對“炒房”行為進行控制。在此政策背景下,家庭資產配置行為會受到影響,如果自身擁有一套房產不能存在第二套房產,導致資產配置行為遠離房產投資。另外,家庭生活需求是影響資產配置的重要元素,雖然每位家庭成員對自己擁有的資產進行了良好的規劃,但是會因突發需求而改變配置行為,比如家庭成員發生重病需要大量治療資金等,進而改變以往的配置計劃。
3.促進家庭資產良好配置的策略
3.1 降低銀行存款比例
我國居民與西方發達國家的金融資產配置喜好相比較,我國城鎮居民熱衷于銀行儲蓄等不存在風險的配置行為,原因是我國醫療、住房、教育等環節需要投入較高的資金,導致居民要保存更多的資金用于生活所需中,屬于預防性動機的配置行為。同時,我國城鎮居民“攢錢”思想意識較濃,屬于保守投資的行為且具有較為薄弱的投資意識。在我國金融行業不斷發展下,較多金融產品問世且與銀行存款相比較,獲取的收益要顯著高于銀行存款。另外,在通貨膨脹因素的影響下會造成銀行儲蓄利率呈現出負值狀態,如果城鎮居民仍然選擇銀行存款,不只不會提高財富,還會存在面臨損失財富的風險。因此,居民應降低銀行存款比例,而是朝向低風險固定收益工具、高風險股票市場進行發展,能夠達到提升家庭財富的目的。
3.2增加金融投資種類并降低風險
我國資本市場與發達國家相比較具有發展緩慢的特點,居民在選擇金融投資種類時存在單一性,比如股票投資等。分析居民投資種類及對比后,股票資產持有率較高、低風險固定收益工具持續率較小,表現出金融投資比例失調的現象。從此可以發現我國城鎮居民缺乏理財意識,并且存在片面性追求高利益的思想。在金融行為不斷發展下,金融投資類型中已經增加了外匯、期貨、債券等,雖然增加了種類,但是卻存在著門檻高的問題,家庭資產配置時很少選擇這些種類。目前,我國各金融機構中呈現出不斷推陳出新的現象,誕生出越來越多的投資產品,我國城鎮居民可以根據自己的投資需求與風險偏好選擇適合自己的金融投資種類,達到分散風險的目的。
3.3房地產市場要理性投資
房地產行業正處于高速發展的過程中,而住房是城鎮居民生活中的必需品,并且在生活質量不斷提高下產生提高居住水平的思想意識,并且還可以作為投資的一種手段。而在購置房產時存在著盲目消費與提前消費的問題,追求的是一步到位的目標。而在國家出臺與房地產相關的政策后,居民在房地產行業的獲得機會呈現出逐漸下降的趨勢。因此,城鎮居民應降低房地產投資比例,通過理性化地配置家庭資產,避免過度追求房產投資,在保證生活的同時提高生活質量。
4.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國城鎮家庭資產配置行為會受到較多因素影響,特別是家庭總收入方面的影響力度較大。居民應不斷學習先進的理財理念與方法,科學、合理配置家庭資產,達到在保證生活需求的同時提高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盧家昌,顧金宏.城鎮家庭金融資產選擇研究:基于結構方程模型的分析[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0,(3):17.
[2]鄒紅,喻開志.家庭金融資產選擇:支獻述評與研究展望[J].金融理論與實踐,2008,(9):23.
[3]李寶仁.我國居民消費和投資的計量分析[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