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機械工程訓練是高校工科學生的必修實訓課,機械工程訓練的好壞,直接影響學生的動手能力。本文圍繞傳統機械工程訓練教學模式的不足,提出基于“互聯網+”的機械工程訓練模式,同時也為其他實訓課程教學模式提供可借鑒的參考。
關鍵詞:互聯網+機械工程;教學
0? 引言
2019年4月,《關于實施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雙萬計劃”的通知》,即10000個左右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點和10000個左右省級一流本科專業點[1]。同年11月,教育部實施一流本科課程“雙萬計劃”,認定萬門左右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和萬門左右省級一流本科課程[2]。各種翻轉課堂、MOOC課程、線上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已成當前理論課教學的主流方式,而《機械工程訓練》實踐課卻仍然采用傳統授課方式,遠遠落后于當今社會的快速發展對人才的迫切需求,也跟理論教學明顯不匹配。
為解決以上矛盾,提出基于“互聯網+”的機械工程訓練教學模式,通過發達的互聯網技術,實現在線學習(開發滿足不同專業學生對工程訓練的需要),提升機械工程訓練的教學效果,增強學生的工程能力和綜合素質。
1? 傳統教學與“互聯網+”教學的對比
高校的機械工程訓練大多對低年級學生開設,通常安排在大一春季學期或大二秋季學期進行。由于低年級學生開設的課程一般都是基礎課或專業基礎課,進行機械工程訓練時缺乏必備的專業理論基礎,導致學生實訓時,指導老師要先對他們進行基本的專業理論補充,然后再做示范演示,最后才放手讓學生動手操作。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的實訓完全是機械式模仿,遇到問題條件反射地指導老師求助。顯然,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習積極性不但得不到激發,反而被埋沒了。
基于“互聯網+”的機械工程訓練,利用互聯網優勢,建立實訓教學的“云”空間,把機械工程訓練各實訓項目內容先進行視頻錄制并剪輯,然后上傳到云空間,讓學生可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進行學習,不受時間、場地的限制。如此,學生則從被動接受變為主動學習,其自身的學習積極性、主觀能動性以及學習興趣得到極大提高。另一方面,基于“互聯網+”的機械工程訓練讓學生接收知識的途徑從單一途徑變為多途徑,只要有網絡的地方皆可學習。
2? 基于“互聯網+”的機械工程訓練教學模式
機械工程訓練內容一般分傳統制造技術實訓、先進制造技術實訓2大塊。傳統制造技術實訓通常包括普通的車、銑、刨、磨、鉗工、焊接等工種,先進制造技術實訓一般有數控車、數控銑、3D打印、工業機器人等項目。
我們首先要求實訓指導老師要有利用互聯網教學的意識,創建互聯網教學平臺,建立實訓教學“云”空間,并上傳錄制的教學視頻課件,視頻課件內容側重于對實訓項目重點、難點的講解以及機床的基本操作、注意事項等。
其次,安排學生在一定期限內上網自學完成,并通過在線自學考核。各實訓指導老師還可創建實訓方面的公眾號,也可以建立微信群、QQ群,學生有疑問可以直接在群里咨詢。特別對于數控機床實訓,先觀看互聯網平臺上的教學視頻,再通過 “宇龍”、“斯沃”等數控仿真軟件,進行數控車、數控銑床的虛擬加工,完全可以實現到現場直接進行零件加工的可能,有效提高了學習的效率,大大增加了學生真正進行實操的時間,學生動手能力得到提高,學習興趣得到提升,效果可期。
3? 結語
基于“互聯網+”的機械工程訓練教學模式,通過引入互聯網,實現了學生不受時間、地點限制,隨時隨地想學就學的便利性,教與學的生態環境得到根本性改變,學生學習效率得到顯著提高,從而為未來提高就業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
參考文獻:
[1]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雙萬計劃”發布到2021年建萬個國家一流本科專業點.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9.4.
[2]教育部實施雙萬計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2019,
11.
[3]馬聰玲,戴俊平,楊宏.機械工程訓練網絡化教學平臺的建設與研究[J].裝備制造技術,2014(10):244-245.
[4]張井洋,錢金娟,吳復龍.“機械設計與制造”綜合工程訓練創新項目開發與教學實施[J].中國校外教育,2016(5):86.
[5]張勇,米承繼,劉水長,明瑞.新工科與雙創背景下本科工程實訓教學改革研究[J].內燃機與配件,2019(24):293-294.
————————————
課題項目:校級教改項目(YJ201940)。
作者簡介:徐慧(1976-),女,湖南工學院工程訓練中心教師,主要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