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經濟全球化程度的深入發展以及“一帶一路”倡議發展水平的不斷提升,中國產業在國際競爭中的優勢也在發生著改變。如何根據我國現階段國情和產業發展需要,進而選取合適的邊際產業進行對外直接投資具有重大意義。本文以小島清的邊際產業擴張理論和小澤輝智的一體化國際投資發展理論為基礎,利用產業產值占比、產品銷售收入占比、工業成本費用利潤率及產品利潤占比對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邊際產業的概念進行界定,認為現階段我國煤炭開采和洗選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通用設備制造業、紡織業有色金屬礦采選業、農副食品加工業、煙草加工業、塑料橡膠制品業等產業已經或即將成為邊際產業,結合目前我國比較劣勢產業存在的問題,為我國邊際產業對外轉移擴張提出充分發揮雙方的比較優勢、堅持投資與貿易互補原則、發展“一帶一路”倡議的區位優勢以及推動沿線地區與國內的產業聯動等幾點建議。
關鍵詞:邊際產業擴張;一體化國際投資;“一帶一路”
日本學者小島清以日本20世紀50--70年代對外直接投資為背景提出了邊際產業擴張理論,該理論認為一國對外直接投資應從本國已經或者即將處于邊際地位的產業依次開始。同時認為投資國與東道國的技術差距越小,國際直接投資所導致的技術轉移越容易實現,結果不僅可以使母國產業結構更加合理,還有利于東道國產業的調整,進而實現共贏。在其之后的小澤輝智提出一體化國際投資發展論,他以日本經濟為例,提出了對外直接投資模式選擇的問題,認為模式選擇應能使國家現有和潛在的比較優勢激發出來,并達到最大程度,因而發展中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必須與工業化戰略結合起來。他始終把經濟發展、比較優勢和FDI作為相互作用的三種因素結合于一體分析。小澤輝智把這一過程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吸引外國直接投資階段;第二階段為輸入FDI到輸出FDI的轉型階段;第三階段是從勞動力導向的FDI向技術導向、貿易支持型FDI過渡;第四階段是資本密集型輸入的FDI和資源導向型輸出的FDI交叉發生階段。邊際產業擴張理論和一體化國際投資理論對日本對外直接投資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支撐,對上世紀日本經濟產生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今天,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發展,我國中小企業的國際化經營逐漸開始了大跨步的階段。但是,我國企業也正面臨著自然資源相對匱乏、勞動力成本上升、產業結構不合理、國際貿易局勢逐漸惡化的困境,部分曾經在國內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慢慢失去發展動力而淪為處于比較劣勢地位的邊際產業。因此,如何應用邊際產業擴張理論和一體化國際投資理論為我國企業特別是中小型企業尋得對外直接投資的發展途徑具有重大意義。
1.關于邊際產業及其理論的研究
小島清(1978)根據日本上世紀60年代對外直接投資的情況,提出對外直接投資應從某國已經處于或即將處于比較劣勢的邊際產業開始。基于比較優勢論,技術差距較小的中小型制造業企業將更有利于在對外直接投資中獲得成功。同時,邊際產業擴張理論提出了直接投資與國際貿易的互補關系。盡管小島清的研究以二戰后的日本經濟為背景且認為對外直接投資和國際分工導向均是單向的,但是仍然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理論借鑒。小澤輝智(1992)提出一體化國際投資發展論,強調世界經濟結構特點對經濟運行特別是對投資的影響,認為各國經濟發展水平和實力差異決定了利用外資和對外投資的形式和效果,同時,各國經濟結構升級和發展具有相應的階段性和繼起性說明了產業結構升級的漸進性。
國內對于邊際產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方面,一方面是對于邊際產業概念的界定和邊際產業發展對策的研究。呂寧(2011)認為目前我國的邊際產業以農業和化工業為主,同時提出了加速邊際產業結構調整、推動技術進步鼓勵自主創新、積極發展走出去戰略、不斷提供政策支持等發展對策;張國文(2012)分別從貿易規模、貿易結構和貿易順差轉移三個方面分析邊際產業對外投資對貿易產生的效應。指出邊際產業在對外投資過程中可以直接或間接的擴大我國對外貿易規模,優化我國出口商品結構,同時指出要擴大邊際產業對外直接投資貿易效應,必須構建促進邊際產業對外直接投資的政策支持體系,加強對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投資。李素琴(2003)、梁鍶和王玨等(2011)則從理論本身出發來研究日本對外投資的新特點,得出要合理利用日本對華投資來擴大中國內需,同時國內應改善軟環境、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來接納外來投資。
2.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邊際產業的概念界定
根據小島清的闡述,“邊際產業”應定義為已經或者即將處于投資國國內比較劣勢的產業,“邊際產業擴張理論”即倡導投資國應該將邊際產業作為對外直接投資的首選。因此,“邊際屬性”的選擇應從四個維度進行考量,即邊際產業、邊際企業、邊際部門和邊際環節。
本文將“邊際產業”和“邊際企業”兩個維度作為研究的基礎,通過考察產業產值占GDP比重、產業產品銷售收入比重、產業費用利潤率以及產業利潤總額比重等四個指標對我國現階段的邊際產業進行概念界定。具體而言,第一類指標是產業生產總值在國內GDP所占比重的變化情況,通過動態比較,探索該產業在國內的經濟地位變化,比重越高體現該產業在經濟結構中位置越重要;第二類指標考察產業產品收入總值在國內所占比重的情況即產品能否實現從生產到消費的“飛躍”,比重越高,則反映出此類產品在國內產銷銜接合度越高、國內社會需求越高,進一步說明該產業在國內處于相對優勢地位,反之,則說明該產業在國內銷售面臨瓶頸,社會需求度降低,處于相對劣勢的地位;第三類指標是產業費用利潤率的動態變化情況,其計算公式為:成本費用利潤率=利潤總額/(成本+費用)總額×100%,體現出了某個產業利用單位損耗所帶來的經營效益,數值越高則效益越好;第四類指標是利潤總額在全國的占比,反映出產業最后的經營成果在國內利潤總量的比重,數值越高則表示某產業利潤越高,進而在國內行業比較中存在比較優勢。根據以上四種指標的分析,結合近十年我國工業部門的年鑒數據,可以大體估計出我國國內產業發展趨勢變化。在對我國近四十個1主要工業部門數據分析的基礎上, 本文就每一指標選取了排名位于最后十位的產業, 并就上述四個方面進行比較。
通過對產業產值占總體工業產值比重下降的產業數據進行各個年份的比較可知,煤炭開采和洗選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紡織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等產業在國內工業總產值中占有較大的比例,但是自2009年之后下降的速度也相對較快,其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工藝品及其他制造業等產業近幾年下降態勢尤為明顯;黑色金屬礦采選業、儀器儀表及辦公用機械制造業的產值在全國總體工業產值中比重較低,也呈現出下降的趨勢;造紙及紙制品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塑料制品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和儀器儀表及辦公用機械制造業等產業的產值比重雖然在個別年份會增加,但是總體出現波動下降的趨勢。據此,可以推斷以上產業在國內經濟結構的地位可能會降低。
通過對產品銷售收入占總體收入比重下降的產業進行各個年份的比較可知,煤炭開采和洗選業、石油和天然氣開業、紡織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造紙及紙制品業、通用設備制造業等產業的銷售收入在全國工業品銷售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加大,但是近幾年所占比重下降的速度較快。黑色金屬礦采選業、非金屬礦采選業、工藝品及其他制造業等產業的銷售收入雖然占比較小,但比值也呈現出波動下降的趨勢。
通過對工業費用成本利潤率下降較快的產業 進行各個年份的比較可知,煤炭開采和洗選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有色金屬礦采選業、非金屬礦采選業、酒/飲料和精制茶制造業、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紡織業等產業的工業費用成本率下降速度較快,同是,農副食品加工業與食品制造業的成本費用率也呈現出緩慢的下降態勢。
通過對總利潤占比下降較快的產業進行各個年份的比較可知,煤炭開采和洗選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通用設備制造業、紡織業的利潤總額在全國占比較高,但是下降速度也相對較快。有色金屬礦采選業與非金屬礦采選業雖然在全國產業利潤總體比例較小,但下降的趨勢也比較明顯。
如果一定時期內某一產業生產總值在國內工業總產值所占比重、產業產品收入總值在國內所占比重、產業成本費用利潤率數值、產業利潤占全國工業總利潤額四個指標均出現下降態勢或者增速較緩,便可以認為該產業已經處于衰退期,即已經成為邊際產業;如果以上任意兩種指標滿足條件,便可以認為該產業即將進入衰退期,即已經出現成為邊際產業的趨勢。結合上述分析,我國煤炭開采和洗選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通用設備制造業、紡織業已經符合衰退產業評判變準;同時,有色金屬礦采選業、農副食品加工業、煙草加工業、石油加工及煉焦業、塑料橡膠制品業、工藝品及其他制造業等產業也已經出現了走向劣勢地位的跡象。
3.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邊際產業的選擇標準及建議
3.1充分發揮雙方的比較優勢
目前我國煤炭開采和洗選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通用設備制造業、紡織業、有色金屬礦采選業、農副食品加工業、煙草加工業、石油加工及煉焦業、塑料橡膠制品業、傳統工業制造等領域市場占有率、總利潤率下降明顯,國內需求趨于飽和,急需要尋找合適的國家或地區進行產業承接,擴大資源的配置水平,延緩產業的衰退,同時,這些產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曾一度是我國的重要支柱產業,擁有良好的市場競爭力和產業基礎,具備產業轉移的條件。因此,國內產業應抓住“一帶一路”倡議的機遇,將成本導向與市場導向的投資考量相結合,仔細研究沿線國家或地區的投資環境,橫向比較各目標市場的比較優勢, 以便對邊際產業的選擇作出正確的判斷。
3.2堅持投資與貿易互補原則
涉及資源開采的邊際產業諸如煤炭開采和洗選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石油加工及煉焦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有色金屬礦采選業等,在帶來進口貿易擴張的同時也會推動資本、大型技術設備、制成品的投資與出口。在“一帶一路”倡議的規劃中東歐、拉美地區、西亞、北非等地區自然資源要素稟賦優越,但產業發展水平與我國國內存在差異,處于發展空白期或者快速上升期,推動資源密集型邊際產業在以上地區的對外直接投資既可以發揮我國的比較優勢,提升雙方產能,而且此類產業在技術、生產方面的投資易于東道國消化吸收,在推動投資的同時推動國外市場的開拓。南亞、東南亞、中亞、中美洲地區擁有廣闊的廉價勞動力,涉及制造業的領域諸如通用設備制造業、紡織業、農副食品加工業、煙草加工業、塑料橡膠制品業、工藝品及其他制造業,勢必會擴大流水線設備、制作工藝、管理培訓、配套設施等方面的流動。
3.3充分發揮“一帶一路”倡議的區位優勢
根據產業屬性特點以及前文分析結果,我國邊際產業對外直接投資應遵循“產業就近”和“地區就近”兩大原則。具體而言,中亞和東歐地區近幾年在產業結構和基礎設施方面不斷升級完善,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同時東歐地區具備蘇聯時期遺留下的強大重工業基礎,因此我國應將煤炭開采和洗選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有色金屬礦采選業、石油加工及煉焦業等資源獲取型的投資優先考慮在兩地。東南亞地區與我國歷史、文化、政治等領域淵源較深,中國-東盟自貿區、“10+3”機制與“RECP”伙伴關系的深入發展也為雙邊投資與經貿創造了穩定的外部環境。另外,東南亞地區的產業結構與我國存在著發展歷史相似性,雙方在產業鏈條上擁有明顯上下級關系梯度關系。隨著東南亞地區經濟的蓬勃發展、投資環境的不斷改善以及勞動力質量的提高,我國可以將通用設備制造業、紡織業、農副食品加工業、煙草加工業、塑料橡膠制品業、工藝品及其他制造業等加工裝配型的產業逐步轉移。除中亞、東歐和東南亞地區,非洲和拉美地區也將成為我國邊際產業對外直接投資的重點區域。盡管這些地區基礎設施條件差,產業結構層次低,經濟發展水平嚴重落后,但是發展國民經濟的愿望強烈,自然資源也很豐富,這就為我國企業對外投資提供了廣闊的市場和強大的資源支撐。
3.4充分發揮沿線地區與國內的產業聯動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雖然我國已經逐步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工業化體系,但是以市場換技術、以數量替質量仍然是我國工業難以摘掉的帽子,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產業結構、產能水平和生產效益依然比較落后。特別是以勞動力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為主的傳統產業,在現階段面臨著產品質量不高、技術水平下降、生產設備落后、創新能力嚴重不足、國際競爭力減弱的困境。因此,在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們應加強國內外產業聯動,逐步遴選出國內劣勢邊際產業,并通過對外直接投資使這些企業能夠在國外重新煥發生機。一方面積極響應發達國家因產業升級造成的產業空心化,本著獲取技術、設備、理念、經驗的目的,充分利用發達國家R&D資源。另一方面,充分發揮我國與發展中、落后國家或地區的產業聯動,強化“外溢效應”和“示范效應”,提升中國企業的國際品牌,推動產業轉移,形成對國內產業結構高度化的直接牽引,為國內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供充足的資源、資金、空間和勞動力支持。
參考文獻:
[1]閆付美. 生產性服務業OFDI與中國技術創新研究[D].山東大學,2018.
[2]汪晶晶,馬惠蘭,唐洪松,戴泉.中國農業對外直接投資區位選擇的影響因素研究[J].商業經濟與管理,2017(08):88-97.
[3]閆付美,張宏.生產性服務業FDI的“第三方效應”:理論和實證研究[J].經濟問題,2017(06):70-75.
[4]王麗鈞.我國OFDI逆向技術溢出效應研究[D].天津財經大學, 2016.
[5]展明明.中國OFDI逆向技術溢出效應的地區差異研究[D].武漢輕工大學, 2016.
[6]張兵.中國企業“走出去”的產業分析.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7]顧萍和汪濤.外國直接投資的貿易效應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王娟,方良靜.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區位選擇的影響因素[J].社會科學家,2011(09):79-82+87.
[9]梁鍶,王玨,向先文.轉型中的日本在華直接投資[J].生產力研究,2011(02):50-51+119.
[10]刑建國.貿易與投資戰略整合研究.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7.
[11]項本武.對外直接投資的貿易效應研究-基于中國經驗的實證分析.《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6.3.
[12]趙春明、焦軍普.當代國際貿易與國際直接投資的交叉發展趨勢.《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2.P34—40.
[13]Elhanan Helpman .Trade,FDI,and The Organization Of Firms[J].NBER Working Paper No.12091,2006.
[14]Dunning. Toward an eclectic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some empirical test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980).
[15]Markuson,James R. and Lars E.O.Svensson.Trade in goods and Factors with International Difference in Technology[J].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1985.
注釋:
1.由于統計方法的變化,主要部門數量在38-40間浮動。
作者簡介:
王達(1994——),男,漢族,河北保定人,云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國際貿易學研究生,研究方向:國際貿易與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