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嵐

摘 要:群眾文化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數字時代的不斷發展,群眾文化為了更好的服務社會,適應快速的生活節奏,逐步從傳統文化向數字化變革。本文通過借力數字時代發展、提升群眾文化品味;數字時代群眾文化的新挑戰;群眾文化數字化建設的對策三個方面進行論述,來體現目前掌握和運用科技創新手段,開發群眾文化數字化服務管理平臺,拓寬群眾文化服務和傳播渠道的重要性。
關鍵詞:數字時代;群眾文化;機遇;挑戰
隨著各地基層文化惠民設施的不斷完善,基層文化站、體育健身場地的相繼建成,基層群眾文化活動在硬件方面有了很大改善。許多地方的基層群眾文化開始呈現“三多”特點。一是活動多。一些地方在基層開展了各種類型的周末文藝匯演,送戲,送電影,送綜藝節目下鄉,豐富了基層的文化生活。二是參與人數多。一些廣場文化活動、全民健身活動等都吸引了眾多群眾參與。三是團隊多。各類以文藝、戲曲、健身等為主題的社團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
一、借力數字時代發展、提升群眾文化品味
針對數字時代群眾文化出現的新特點、新走向,群眾文化工作必然也要與時俱進,隨著各地數字時代建設的進行,借助數字時代建設,提升和加強群眾文化工作成為可能,數字時代是以互聯網、物聯網、電信網、廣電網、無線寬帶網等網絡組合為基礎,以數字技術高度集成、數字產業高端發展、數字服務高效便民為主要特征的城市發展新模式。因此在數字時代的群眾文化工作,要緊緊跟隨數字時代發展,借助數字時代之力建立起符合廣大人民群眾需求的群眾文化工作傳播網絡。
(一)借助數字時代發展中新媒體文化傳播的新方式,制定符合本地群眾文化特色的發展戰略,構建以新媒體建設為核心的綜合化、立體化、數字化現代文化傳播戰略體系。傳統的報紙、期刊、廣播、電視、通訊社、出版社等要從戰略高度促進新媒體的發展,推進大眾媒體網絡化;要拓展數字報紙、電子期刊、網絡廣播、數字電視、手機報刊等新媒體建設,使新媒體成為當地、甚至是我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新陣地、文化傳播的新平臺、人們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間。
(二)把握數字時代文化發展新潮流,構建以內容建設為核心的文化品牌運作體系。數字技術的發展開創了文化傳播的新潮流,微信、微博、博客、播客、網絡視頻等,均是新媒體技術催生的新傳媒形態,它具有受眾廣、影響大、平民化、開放性等特點,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并逐漸改變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模式。我們要把握這種新型的傳媒形態,促進數字技術與文化內容的結合。要充分發揮各地的文化資源優勢,創建文化精品工程,樹立文化傳播品牌;要深入研究當地大眾文化心理,創新文化傳播技巧和表達方式,展現各地文化發展新成果。
(三)在群眾文化館建設方面,應突出數字化、智能化、社會化等特點。根據目前文化館提供的服務內容,建設涵蓋舞蹈、音樂、美術、書法、攝影、戲曲和曲藝的鑒賞廳,在這個鑒賞廳內,群眾通過文化數字內容的科技展示,能夠了解和學習各類藝術的基礎知識,對各類藝術的知名作品進行鑒賞,提高自己的鑒賞力。同時能夠通過手段的展示和互動,積極地參與其中,在體驗中學習學習,比如在舞蹈的教學中,可以先通過視頻互動的方式讓群眾參與其中,將參與者的影像融合到其面前的大屏幕中,讓參與者能看到自己跟屏幕中的人物一起跳舞,既能增強民眾的參與興趣,又能使民眾在參與的同時學習了舞蹈。
(四)加強數字文化閱覽室的建設。數字文化閱覽室有別于數字圖書館,數字文化閱覽室的資料主要以有聲圖書等音頻資料庫為主,除了可以查閱關于藝術、文化等方面的信息,同時可以觀看各種文化藝術視頻甚至與之互動,因此數字文化閱覽室對互聯網帶寬、服務器、數據庫等有相當的要求,因此在數字時代的規劃和建中要通盤考慮,防止出現重復建設或者規劃缺陷。
(五)地區數字文化名人堂建設也是新時期群眾文化傳播和展示的重要媒介。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的特色,都有自己的文化名人,這些大師為當地的文化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因此建設當地的文化名人堂,將他們的簡歷、取得的成績和代表作按照文藝的類別進行區分后,專門進行展示,既弘揚了文化,又增加基層民眾對于當地文化發展的了解。
二、數字時代群眾文化的新挑戰
隨著21世紀的到來,以互聯網為中心的新媒體發展迅猛,物聯網、云計算、跨媒體、全媒體等新興文化傳播媒介日益深入的影響著普通百姓的生活,使得群眾文化工作面臨極大的挑戰和機遇:
(一)選擇更加自由,文化內容多元化
數字化時代,人們的選擇更加自由,更加多元化,除傳統的如乒乓球、羽毛球、棋牌室、投影、電影、歌詠比賽、圖書室、燈謎、字謎、報刊閱覽室等群眾文化外,互聯網的普及,電視、廣播、手機等大眾媒體文化的崛起,5G技術的興起,被越來越多的百姓所接受。
(二)傳統文化遭遇巨大挑戰
在數字化時代,多元化的文化消費給群眾文化帶來巨大的沖擊,人們的文化消費多了許多選擇,如以商品形態存在音樂餐吧、競技游戲室、KTV、網吧等,由于其靈活的文化樣式,迅速贏得人們的青睞,而傳統的群眾文化,因為其單一枯燥,不能滿足人們隨意、灑脫、自然和清閑的心境而被人們,特別是被年輕人所遺忘。
(三)群眾文化結構多元化,個性化需求走向前臺
數字化時代人們的自主和獨立意識越來越強,最明顯的表現就是文化上的自我參與和自我欣賞,審美需要也越來越趨于多元化。群眾文化消費,因為年齡、閱歷、知識結構的不同,其欣賞結構也存在極大的差別。老年人偏重于廣場舞、圖書室、燈謎、字謎、報刊閱覽室等傳統文化,而年輕人更加偏重于網絡直播、電視、電腦游戲、旅游、自駕、音樂餐廳、KTV等文化形式,個別年輕人對蹦極等較刺激的娛樂形式鐘愛有佳。
(四)大眾傳播文化異軍突起
大眾傳播媒介,如電視、互聯網等新型媒體及微信、微博、博客、播客、網絡視頻等社交媒體,以極快的速度發展起來,它們不僅能給群眾帶來娛樂,還能為人們提供信息。不管人們在世界的哪個角落,一些突發性的事件都能通過大眾傳媒迅速而及時地傳播開來。從發展趨勢來看,它們在人們的文化生活中的位置已經越來越重要。比如面對今年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國家通過大數據、5G技術等及時將疫情防控及進展情況進行官宣,從而穩定了民心,激發了每個人的愛國熱情,共同為取得疫情保衛戰勝利盡自己所能。作為群眾文化工作者則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創作出一批抗疫題材的音樂舞蹈、美術書畫作品,通過微信、抖音、公眾號等大眾媒體積極進行線上宣傳展播,豐富疫情防控期間群眾的文化生活,堅定了群防群控信心,為抗擊肺炎疫情貢獻了群文力量。
三、群眾文化數字化建設的對策
隨著時代的發展,觀念的深入,人們對數字化內涵的理解和把握在不斷地延伸和強化,正確利用數字信息化,提高人們對藝術的鑒別力和審美能力,并從實際出發,探索開展群眾文化工作的新途徑、新方法,不斷開創群眾文化工作的新局面。
(一)強化群眾文化工作者自身的數字化技術培訓
提高群眾文化工作者運用數字化技術的水平,組織他們不斷地學習新知識,充實其文化底蘊,刻苦鉆研和廣泛應用數字信息化的高科技,全面了解數字化給群眾文化工作帶來的新挑戰,提高運用數字化技術的水平,利用高科技的數字化手段,推動群眾文化工作創新發展,從而造就一支數字化技術好、工作能力強的群眾文化干部隊伍。
(二)創新手段,發揮群眾文化工作的主導作用,促進群眾文化工作的全面提升
要利用數字化快捷、生動、開放、交互等特點,按照新時期群眾文化工作的規律性,把傳統的群眾文化工作與現代的數字化網絡管理有機結合,為群眾文化工作注入數字化建設的新內涵,廣泛運用新技術,通過調查研究,了解群眾關心的文化熱點、難點問題以及文化動態。
(三)推動數字化與群眾文化工作的結合
目前,要適應數字化時代群眾文化活動的新要求,就要不斷通過學習樹立起正確的數字化觀念提高群眾文化工作的數字化水平、推進社會發展和進步,不斷改進、加強和創新數字化時代群眾文化工作。
總之,信息時代下數字和新媒體技術發展,使群眾文化工作的數字化發展成為當下人民群眾快速便利享受文化權益的必然結果,也成為群眾文化和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實現的重要載體。掌握和運用科技創新手段,開發群眾文化數字化服務管理平臺,拓寬群眾文化服務和傳播渠道,以更加豐富、生動、多元的數字內容,更為現代化、科技、便捷的數字方式,不斷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
(漢中市群眾藝術館)